“留量”经济丨乘风破浪之我在东村当“游民”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2 14:56 1

摘要:金秋的东村社区,充满丰盈的味道。植被茂盛,山里雾气弥漫,携带着满满的氧离子。嵩明融媒首部微短剧“年薪百万,我回东村开民宿”开拍,村播小院正在进行直播培训,陶艺坊传出阵阵笑声,“滇农疯产队”正在拍摄视频……正是一批批“数字游民”的到来,赋能东村发展,让这片热土更

金秋的东村社区,充满丰盈的味道。植被茂盛,山里雾气弥漫,携带着满满的氧离子。嵩明融媒首部微短剧“年薪百万,我回东村开民宿”开拍,村播小院正在进行直播培训,陶艺坊传出阵阵笑声,“滇农疯产队”正在拍摄视频……正是一批批“数字游民”的到来,赋能东村发展,让这片热土更加活力无限。

村播小院育人才

电商赋能“新农人”

从前的东村社区居委会改造后焕然一新,变成了一幢富有活力的“嵩明村播小院”,在二楼坐满了汲取知识的年轻人,嵩明村播小院“嵩盟同心”村播人才培育活动正在此开课。

“如何成为‘新农人’?”“怎样成为一名合格电商新农人。”学员们仔细认真听着老师的授课。

“此次培育活动首期培训为期3天,除昆明城市学院的学生外,还吸纳了各行各业对直播行业感兴趣的学员共84人。”村播(云南)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温立新介绍,“作为‘嵩明村播小院’的运营方,这里是公司在昆明启动的第6个点,在这里可以提供学员们相关的培育扶持,孵化一批优秀的直播带货人才,进入直播带货行业,也有机会与大主播面对面交流,学习提升直播技能,助推本地的农特产品出圈。”

嵩明村播小院是嵩明县响应省委、省政府青年创业兴乡行动建立的实践基地,依托东村资源禀赋,采用“理论+实战+扶持”的培育路径,孵化直播带货人才,让电商直播赋能乡村振兴。村播小院设有选品间、直播体验间、文化沙龙空间和工作区,是一个集“村播”人才培育、农特产品展销、文旅推介、乡村文化传播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

爆款创作团队入驻

流量助力东村

8月伊始,抖音创作团队“滇农疯产队”的到来,让东村热度攀升。他们马不停蹄地在这里创造拍摄出20余条抖音,条条爆款点赞量过万。截至目前,新运营的抖音号“滇农疯产队”浏览量已经达到1.2亿,粉丝量达19万。

9月开拍的融媒短剧自开机日起便受到广泛关注,清新古朴的乡村风光,绿意盎然的自然美景,透露着浓浓的乡愁,弥漫着娴静诗意,拍摄期间更是引得游客、村民加入群演。

“这里每一处都可以是工作室,每一处都能拍视频,安静清新,能够为我们提供良好的拍摄环境。” 主创人员高翔说:“我们团队能在嵩明村播小院共享办公区域,之后的带货产品也在此展示、出售,此外,社区也帮忙协调调度我们在东村的场地、车辆等需求,我们挺有信心能在东村拍出更多的精彩作品。”

目前,“滇农疯产队”创作团队已经在东村租下一栋小院,开启了在东村的生活和视频创作。起居、做饭、遛狗,在村子里的小生活,成为他们拍摄的灵感源泉、创作素材。

返乡创业青年

过上“陶艺”悠然生活

对大学毕业返乡创业的马文馨而言,东村给了她实现梦想的舞台。原本她来到东村想找份工作,社区一听她带着手艺,随即便给她一间工作室,开了“泥嚎”陶艺馆,丰富了社区的业态。

陶艺馆坐落于东村书院对面的小楼二层,既可从大门入口的楼梯进入,亦可从联通书院的空中走廊到达。

特色陶艺文创作品摆满了工作室,野生蘑菇、喜洲粑粑、应季的银杏叶、蓝花楹等吸引参观的人,还有以东村为创作背景的“树”造型颇具创意。平时做好的文创品通过订单寄出,长水机场里的陶艺产品也出自她手,线上订单一人忙不过来,她便召集了两个小伙伴,把他们也拉入到东村的“游民”生活里。更忙的时候,甚至村民们也加入到捏陶的工作中,体会手作温度的同时也为村民们增加一份收入。

从村播小院到短视频创作团队,从陶艺工作室到众多回乡青年,这些“数字游民”来到东村,看似独立的团队、项目,却能共享平台、渠道、基地等资源,更大更宽广的合作共赢机会在东村交融交汇,让东村“把视频流量变成经济流量”的构想变为现实,线上与线下同火热的双赢。此前因“红色历史”“绿色生态”而闻名的东村,如今也乘着数字经济的东风,焕发出新的光彩。

“随着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东村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尤其是一批‘数字游民’入驻,为东村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下一步,社区将继续做好服务,努力将东村社区打造成更受欢迎的创业热土和旅游目的地,进一步促进农文体旅商融合发展。”东村社区党支部书记孙梁感慨地说道。

记者:潘祎 |编辑:李艳娜

审核:雷霞|监制:朱忠元

发布:嵩明县融媒体中心

来源:嵩明融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