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2022年起,大模型技术逐步进入公众视野,ChatGPT、Claude、DeepSeek等AI工具的能力迅速迭代。到2023年底,OpenAI已经推出了具备语音交互能力的GPT-4o,能够实时交流、分析复杂学术论文,甚至在数学竞赛题上达到国际竞赛金牌水平。
在AI时代,普通人最大的杠杆,或许不是靠努力学习新技能,而是“多生孩子”?
这个“暴论”出人意料,原因在于它打破了我们对社会流动和个人努力的传统理解。特别是在育儿成本越来越高的情况下,提倡“多生孩子”显得格格不入。
自2022年起,大模型技术逐步进入公众视野,ChatGPT、Claude、DeepSeek等AI工具的能力迅速迭代。到2023年底,OpenAI已经推出了具备语音交互能力的GPT-4o,能够实时交流、分析复杂学术论文,甚至在数学竞赛题上达到国际竞赛金牌水平。
AI的快速发展确实让更多人可以低成本地获取优质知识资源。例如,不少一线城市的家长已经开始使用AI陪孩子练口语、写作文、甚至做竞赛题,节省了高昂的教育支出。
问题在于,当每个人都能使用AI时,真正决定差距的反而是个人的“天赋”。
AI平等化了“获得工具的机会”,但能否有效使用这些工具,还是取决于人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在现在的技术条件下,是无法通过后天训练完全复制的。
过去十年,教育资源的获取是极度不均的。以英语学习为例,一个普通家庭想要请外教上课,每小时费用可能高达300元以上,更不必说一对一的竞赛辅导。
而在2023年后,随着语音AI技术的普及,一个普通家庭只需要一部智能手机和网络,就可以让孩子和“类母语外教”的AI练口语、对话交流。
在教育资源变得更像工具的趋势下,拼爹拼妈的时代逐渐消失,剩下的关键是孩子是否能主动学习,是否有足够的理解力和创造力。而这些,正是天赋的体现。
个人能力在财富分配中变得越来越重要;个人能力不能通过基因传递,只能通过主动学习来提高;AI降低了学习的门槛,天赋变成了决定能力的关键。综合起来,就是生个有天赋的孩子,利用AI杠杆的最好方法。
天赋无法复制,也难以预测。即使是AI领域的泰斗,像Geoffrey Hinton这样的专家,他的儿子也被诊断为注意力缺陷障碍(ADHD)。
即使父母再优秀,也不能保证孩子具备相同的能力。这种不确定性,让“多次尝试”成为一种更合理的策略。
举个例子,如果一个家庭现在处于社会阶层的后30%,那么他们的孩子不一定会停留在后30%。这可能是因为“均值回归”,孩子的能力有可能达到社会平均水平,甚至更高。只要孩子的能力超越了当前家庭的社会位置,就有可能实现阶层提升。
另一个被忽视的现实是:孩子天然具备适应新技术的能力。成年人在面对AI时往往会感到焦虑、畏惧甚至抗拒,而孩子则能以极快的速度掌握AI工具的使用方式。
从2023年起,国内不少小学已经在尝试将AI写作、AI编程等内容引入教学中。一些家庭让孩子使用AI练习英语、查资料甚至写读书报告,反馈效果普遍较好。
如果一个家庭能够鼓励孩子探索AI,而不是一味限制使用电子产品,就有可能让孩子在未来的学习竞争中取得领先。
AI技术的普及打破了知识和资源的垄断,也让“天赋”变得更加重要。对于大多数普通家庭来说,资源有限,选择受限,正是这种限制,让“多生孩子”实际上是一个理性的选择。
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天才,但只要有一个孩子的能力排位超过家庭当前的社会位置,就可能带来整个家庭的跃迁。而在这个过程中,AI只是工具,不是决定因素。
来源:晓婷医生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