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流量红利消退,小公司如何用“土办法”打出实效?本文以“上山下乡”式营销为切口,拆解小团队如何回归用户、撬动增长,是创业者与运营人理解“低成本高效率”营销的实战参考。
当流量红利消退,小公司如何用“土办法”打出实效?本文以“上山下乡”式营销为切口,拆解小团队如何回归用户、撬动增长,是创业者与运营人理解“低成本高效率”营销的实战参考。
前几天良品铺子宣传新产品时,宣称所用的花生多好多好,但在他们的海报上,却把花生画在了树上,推新没做成,还引发了公关危机。
能做出花生上树这种图,说明他们的营销人员根本不了解花生这种东西,只是拍着脑门空想了一些卖点堆砌。
稻盛和夫有个观点:现场有神明。没有到过现场,没有接触过一线,就难发现问题。
其中还有些问题,你都不知道你不知道。
这次老罗与冻品预制菜事件中,华与华的表现,哪有什么营销大咖的素养,只看到了火上浇油的专业,不单捅了队友一刀,还差点把自己玩砸了。
颇负盛名的两个营销大脑袋,让老罗一张破嘴给拿住了,多么讽刺。
营销人或者老板,一旦高高在上不问世事了,就不知道客户在想什么,在恨什么,当客户离他而去,他又故作镇定,做出试图教育客户的蠢事。
所以,每一个小公司的营销人,都应该来一次上山下乡,破除幻想。
脱离群众的营销为什么做不好,通常有四个原因
误区一:在无关紧要的事情上浪费时间有句话叫练武的打不过唱戏的。
练武的花哨动作太多,打人成了吓唬人,而唱戏的武生面对的是观众,需要苦练基本功,一次失败就给赶下台了。
有的公司愿意花重金,去做些面子工程;有的会给员工定一些与销售无关的指标。
前几天看了一个视频,几个“营销专家”凑在一起,装模作样地对几个电梯广告品头论足,一本正经地分析画面色调、演员妆容、镜头调度、演员表现力。
我就纳闷,这玩意跟你销量好不好有个p关系,但偏偏就很多公司被这种广告出身的“营销专家”忽悠。
比如很多人讲的“私域”,有些明明在公域就能直接成交的,也非要先弄进私域里再倒腾一遍,为了做私域强行走弯路。
误区二:活在数据里,脱离生活很多人言必称数据,以为数据就是真理,但过度依赖数据,也会让你活在虚假的生活幻象里。
很多满嘴“洞察”的营销人,可能一个客户都没见过,嘴上说着“破圈”,其实是自己在数据茧房的“破圈子”里作茧自缚。
袁世凯曾说,“我没见过什么人珉,我只见过一个又一个的人”。营销是西医和老中医的结合,要尊重数据,更要见活生生的人。我们应该把用户当成人,不要当成数据。
这是很简单的道理,但也容易忽略,就像花生上树一样,违背常识,就贻笑大方。
数据是没有情感的,你看它十次,它还是那个数字,而真实的人有情感,你跟客户对话十次,他对你的态度就有变化。
我有个在头条做二类电商的朋友,他说每天都会强迫自己刷快手,虽然看不懂,但要通过这些,尽量了解一下自己见识之外的人的状态和画像。
误区三:只看产品,不看市场很多人有一个观点,他们认为客户有需求,我的产品能满足需求,所以就一定有客户。
但问题是,现在哪哪都是供大于求的,客户凭什么选你呢?
营销做不好,就是因为很多人抱着“我认为你需要”的主观臆断。
比如你想卖水果,从产品的角度看,水果没问题,但你周边三个超市两个菜店了,客户从哪都能买,你要想卖出去,就得想想市场形式。
弦发泽以前的公司,有项业务是做青少年心理健康,后来出了一门面向中学生的心理健康课,研发时投入了大量师资,当时所有人都认为它价值很高,但推出以后无人问津,一份都没卖出去。
为什么呢,因为正常的孩子的时间都被无数的作业占用了,根本没时间也没兴趣学这些;
心理有问题的孩子,他们也不想学这些,他们觉得问题在父母(有时候确实是);
而父母又只看重学习,他们觉得反正都是学,还不如先学怎么考试。
这就是只看产品,不看市场的失败案例。
误区四:离销售太远做营销的人必须有销售思维,就像喜剧人必须有幽默感一样。
销售是微观体验,我们谈需求,谈价值,这些都是大词,但往往魔鬼藏在细节里,销售两句话说不好,客户可能就跑了,所以不懂销售,是做不好营销的。
江南春说,给销售提供的支持工具好不好,只有三个判断标准:销售用不用,客户认不认,同行恨不恨。
营销上很多自鸣得意的怪招,客户对其是完全无感的,甚至有些连销售都难说出口,要么因为尴尬,要么因为复杂。
弦发泽见过很多所谓的营销方案,连自己的销售人员都看不懂,客户更不会去仔细研究。
小红书上看到一个营销博主,有个做蜂蜜的用户请他写广告词,他写了句“清晨一杯蜂蜜水,甜甜蜜蜜一整天”。
销售人员要是跟客户说“买我们的蜂蜜吧,能让你甜蜜一整天”,估计会尬到脸酸。
上面的这些问题,其实很简单就能避免:上山下乡。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不要脱离群众。
上山下乡就做四件事:体验销售,代入客户,销售场景蹲点,走到交付现场。
体验销售神仙下凡问土地——嘉靖皇帝《大明王朝1566》。体验销售做两件事:当一次销售,体验整个销售流程;当一次客户,体验整个购买流程。
体验销售流程首先能反馈产品,收集客户信息,了解他们情况如何,关注什么,想要什么,抗拒点和异议点在哪里,这些都能够反馈给产品,做产品的迭代;
第二优化销售支持工具,自己当一回销售,了解如果要成单,都需要哪些支持,有时候不亲自当一回销售,你就不知道自己的销售工具有多鸡肋,创意有多无聊;
营销中有个很常见的错误,叫营销烂尾,就是你的营销动作是孤立的,跟后面的销售串联不起来,营销和销售各玩各的,互相之间谁都不认识谁,纯为了营销而营销,于是就搞出一些文案,创意之类的破玩意。第三调整销售制度,在销售的角色上,你能知道销售人员在想些什么,他们为什么加班不出业绩,为什么意向客户会失踪,了解基层销售的心理,能调整出更合理的销售制度。
体验购买流程
首先能发现一些隐性问题,公司内部因为彼此熟悉,所以难发现卡点,自己走一遍,我们可能意识到,我们以为用户知道的东西,他们根本不知道。第二能更清楚的认识产品,体验产品不只在使用阶段,购买阶段的体验也是产品的一部分。第三可以优化销售话术和流程,自己当客户,就知道销售哪句话是废话,哪些话是忽悠。第四能了解客户心态,客户买东西不只是花钱,还要花时间挑选,花精力辨别,还有熟悉感安全感等影响因素,所谓的品牌,其核心作用就是赋予客户简单决策权。代入客户
一方面是代入客户的视角,把自己当客户去体验感受,一方面是跟真实的客户沟通,了解信息。
把自己当客户,一个是上面说的体验产品和流程,就像厨房橱柜的设计师,一定得做过饭才行;
另一个是走进客户的视角,发现他们真实的需求和问题是什么。
比如曾经有个SAAS办公软件,客户提出需求,能不能在软件中加入日历的功能,但真正代入客户视角,才发现他们想要的不是日历,而是日程安排。
客户未必能用十分准确的语言描述出需求,他们有时候会说“想要一匹更快的马”,但我们可以给一辆火车。
第二是找客户聊找客户聊重点了解三个方面:心理画像,真实使用场景,和真实语言。心理画像:
我们在讲用户画像时,通常都会用人口统计学特征去描绘,比如收入、年龄、性别、区域等等,其实还有个很重要的特征,是心理特征。
心理特征是比上面那些,更核心的用户画像,包括价值观、生活态度、兴趣圈层、行为习惯、个性立场等等。
现在很多消费决策,已经从功能性的对比,转向了情感向的选择,感性逐渐代替理性,所以人口统计的用户画像已经越来越不准确了。
比如苹果手机,用户有很有钱的,也有分币不挣的;大牌护肤品的用户有多金的中年女性,也有没什么钱的年轻女孩,甚至还有很多男的。
我有个朋友做中式古典家具,以为客户大都是中老年人,拜访之后发现,其实大部分反而是年轻人。
使用场景:
了解客户真实的使用场景,是发现客户在什么时间,什么情景下,解决什么问题。
举个例子,96年宝洁斥巨资开发了一款喷雾,这种喷雾无色无味,功效是能中和掉生活中常见的异味,比如烟味,宠物气味等,是一款行业突破性产品。
当时宝洁将其包装成最强除味专家,在技术领先,推广预算充足的情况下,大家都很乐观,投入大量广告和免费样品,结果市场反应冰冷,无人问津。
他们找潜在客户调研,遇见了一位养了很多只猫的客户,他们问客户平时怎样处理猫的气味,结果客户却反问哪里有什么气味。
后来又访问购买者,发现他们使用产品也不是为了去除味道,而是将其作为清洁收尾工作,把房间打扫干净以后,轻轻一喷。
这时候他们才意识到,“消除异味”不是痛点,客户想要的,是在辛苦把房间打扫干净之后,那一刻的成就感与满足感。
后来他们营销策略转向,在喷雾中加入各种香氛,从“清除异味”的功能诉求,转向了“清新空气”的感官诉求。这就是我们后来所熟悉的“空气清新剂”。
了解客户的真实语言:
客户在描述问题时所使用的语言,跟我们想象的可能完全不同,所以在我们的语言体系下,客户很难觉得被共情。
最能共情客户的,是客户自己。客户不是因为理解了产品而购买,是觉得自己被理解了而购买。把客户的原话收集起来,组建成一个“客户语言库”,用于对外传播口和话术,比营销人自己绞尽脑汁写卖点更有力度。
跟客户沟通,有个小技巧,是不要问大而虚的问题,比如问你觉得我们好不好,客户为了应付,都会假客气,说你好,这种沟通没用,故意把客户往自己想要的答案上引,看不到真实情况。
要问小而具体的问题,尤其是差评,差评比好评更说明情况,因为你往往知道自己哪里好,但不知道自己哪里不好。
除此之外,跟客户聊还有几个好处,一个是把中立客户转化为粉丝,让客户看到你认真做事的态度;一个是可以了解问题根源,挽回流失客户。
从不同的视角,跟高阶客户聊,能了解如何提升产品价值,增强留存,对产品路线是重要的参考;跟普通客户聊,能发现阻碍购买或导致流失的摩擦点,能优化流程和体验;跟流失用户聊,能识别获客障碍和流失的主因,能优化获客方式和渠道。销售场景蹲点蹲点就是把自己和同行放一起,看客户怎么选,为什么这么选,以及怎么把同行的客户撬过来。
比如前几年某幸咖啡被人发现数据造假,被人做空,就是蹲点蹲来的。
纸媒时代,新人《经济观察报》想出头,发现当时卖得最好的商业类报纸是《中国经营报》,就派人在报亭蹲守,只要看见有人买《中经》,就送一份自己的《经观》,很快就撬走了一波客户。
走到交付现场最让客户讨厌的,是交了钱就不管了,客户一旦有了这种感觉,再让他复购就难了。
有个“回顾窗口理论”:客户基于最近一次的购买体验,来评估整体价值,也就是说,他对你的印象怎样,很大程度取决于最近一次接触。客户情绪的峰值,也是在收到货的那一刻,这一刻体验好,他对你印象就好,这一刻体验差,就会摧毁你以前建立的好印象。
还说我以前做工艺品的例子,在客户那这是高价的藏品,但在库房和物流那这叫货物,公司为了顾客体验,一直不用快递发货,而是派车直接把货送到客户家,但客户看到车里一大堆货堆在一起,有的箱子都磨破了,还很多土,让客户看了就很败兴致。
比如你请外卖小哥给女朋友送花,送到的花上一股子大蒜味,体验也不好。
所以营销不只在售前,售后也非常重要。
最后总结一下,长时间脱离群众,不接触销售和客户,营销就变成古灵精怪枪,一会打别人,一会打自己,如果连客户爱什么,恨什么都不知道,又怎么能做好营销。
本文由 @ 弦发泽说营销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来源: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