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想象一个画面:1940年的夏天,法军正在对德军举白旗,巴黎陷落的消息传遍欧洲。这个时候,三十万意大利大兵翻过阿尔卑斯山,满心期待着“分蛋糕”。可结果呢?没能捡到便宜,反倒被法军残余部队差点揍回老家。这是不是很魔幻?欧洲战场上最会“错过时机”的国家,恐怕就是意大
想象一个画面:1940年的夏天,法军正在对德军举白旗,巴黎陷落的消息传遍欧洲。这个时候,三十万意大利大兵翻过阿尔卑斯山,满心期待着“分蛋糕”。可结果呢?没能捡到便宜,反倒被法军残余部队差点揍回老家。这是不是很魔幻?欧洲战场上最会“错过时机”的国家,恐怕就是意大利了。
问题就来了:二战中的意大利军力到底能排第几? 有人开玩笑说:在八大主要参战国里,他们稳稳坐在最后一名。如果把提前投降的法国算出去,那意大利好歹能当个“倒数第二”。听上去有点惨,但结合一系列战例,你会发现这不是段子,而是真相。
战场上的“神奇操作”:越打越缩的意军
先看两个经典战例:
进攻希腊:20万意军浩浩荡荡渡过亚得里亚海,结果被区区15万希腊人打得抱头鼠窜,最后还得德国人替他们收拾残局。希特勒本来打算1941年6月进攻苏联,愣是因为去救意大利耽误了五个星期。这几周的时间,在苏联冬天到来前多么关键?后果大家都懂。北非战场:本来意军占据人数优势,却在装备落后和指挥混乱的情况下,被英军轻轻一推就全线溃败。几十万士兵被俘虏,连殖民地利比亚都丢了个干净。最后还是隆美尔带着德国非洲军团“兜底”,但无奈意大利不给力,补给又断,他再能打也只是苟延残喘。这些案例说明一个问题:意军不是没兵,而是没劲头,没组织,更没战略眼光。
说到根源,就绕不开那个名字——墨索里尼。这位自称“罗马新凯撒”的领袖,对军队的理解几乎停留在阅兵式水平。他极为在意队伍的整齐度,对正步踢法是否有德军风范也十分关注。甚至连乐队指挥棒的长短,他都要亲自过问,足见其严谨与执着。
他为了让将军们多几个职位,硬生生把步兵师从“三团制”改成“两团制”,看似数量翻倍,实际上战斗力被削掉三分之一。你可以想象,把一张披萨分成更多块,桌子看上去很热闹,但每个人都只能分到薄薄的一片。待到真正奔赴战场之际,这支部队恐呈现出“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之态,表面实力看似强劲,然实战能力却颇为虚空。
更离谱的是,他任人唯亲,把很多靠关系上来的官员塞进高位,搞得指挥层互相拆台。比如总参谋长和几位将军之间互相泼脏水,有人甚至放话要带兵杀进柏林。这种乌烟瘴气的内斗,怎么可能培养出有效的战斗力?
装备“落伍20年”的尴尬现实
再说武器。意大利军工水平在二战时远不如英美德苏。部分坦克轻若铁皮玩具,如L3/35,仅三吨有余。它简约至极,连炮塔都未配备,武器也仅能搭载两挺机枪,宛如战场上的“轻量级选手”。英美的坦克一炮打过来,它直接散架。甚至重机枪子弹都能把它打成蜂窝。
飞机呢?数量不少,但大多是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的设计,有的甚至是三翼木头机。海军战舰大多也落后整整一代。隆美尔就曾讽刺说:“意大利的武器,顶多还能打一次世界大战。” 这话虽狠,却扎心。
武器粗劣,指挥失序,更兼领导层决策昏聩,如此情形之下,士兵们的热忱迅速消散,心中很快便被失望与凉意填满。意军有句“名言”:投降不是耻辱,而是传统。北非战场上,一支约五千人的部队前行时,遭遇英军一个连队设置的路障。令人惊愕的是,他们未发一枪,便缴械投降,轻易放弃了抵抗。更荒诞不经的是,一座机场防御工事坚固、弹药储备充裕,500名意大利守军面对人数不足自身一半且无重武器的英军,不过寥寥数枪,便缴械投降。理由居然是:打不开弹药箱。
说白了,普通士兵看不到希望。他们知道自己是在替上层的虚荣买单,打仗根本赢不了,那不如找机会活命。而政府对逃兵还一再大赦,这更让“投降文化”合法化。
别人越打越强,他们越打越虚
如果对比一下,问题就更明显。
苏联:开局损失惨重,但愈战愈勇,靠全民动员和工业潜力硬是顶住德军。英国:孤立无援时还能守住本土,最后又扛住了德国空袭。意大利:战线铺得越来越大,国力却拖得越来越虚,最后打成了轴心国里的“内耗队友”。这背后实则映射出一种社会性差异:即便其他国家的制度存在诸多弊病,但在战争之际,他们至少能够凝聚起统一的意志。而意大利更像是把“享受生活”这套心态搬到了战场上,结果自然是一败再败。
所以说,意大利军队的战斗力低下,不是士兵天生懦弱,而是领导层的盲目冒进、军工落后、内部内耗多重作用的结果。最终,意军成了二战笑谈。
放在今天来看,这个故事也有启发:任何组织,如果只追求面子工程,而不重视真正的实力建设,那就会像意大利一样,打起仗来全线崩盘。
《墨索里尼的释放(1939-1941):法西斯意大利最后一次战争中的政治与战略》(剑桥大学出版社,1982)
约翰·古奇,《墨索里尼的战争:法西斯意大利从胜利到崩溃,1935-1943》(Allen Lane, 2020)
马克·阿克斯沃西,《墨索里尼和他的将军们:武装部队和法西斯外交政策,1922-1940》(剑桥大学出版社,1994)
来源:室内设计谈单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