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进入4月,长白山腹地的冰雪尚未完全消融,吉林省白山市抚松县的林蛙养殖户已开始忙碌。在露水河镇的半野生养殖基地,成群的林蛙正从越冬池向深林迁徙。“每公顷山林承载量不超过2000只,密度超标会影响昆虫种群平衡。”第三代“蛙农”王先生正熟练的解释着他的生态账本。他轻
进入4月,长白山腹地的冰雪尚未完全消融,吉林省白山市抚松县的林蛙养殖户已开始忙碌。在露水河镇的半野生养殖基地,成群的林蛙正从越冬池向深林迁徙。“每公顷山林承载量不超过2000只,密度超标会影响昆虫种群平衡。”第三代“蛙农”王先生正熟练的解释着他的生态账本。他轻轻捧起一只肥硕的雌蛙,腹部透出的金黄色油脂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正是被誉为“软黄金”的雪蛤油(林蛙油)。
作为中国林蛙核心产区,抚松县凭借独特的生态优势与产业创新,正将这一传统滋补品推向更广阔的市场。今年,该县林蛙产业综合产值预计突破25亿元,成为继人参、冰雪旅游后的第三大特色富民产业。
“真正的雪蛤油必须来自越冬前的雌蛙,此时其输卵管积累的营养最丰富。”抚松县林蛙产业协会技术顾问介绍。当地采用“人放天养”模式:春季将幼蛙放归山林,秋季洄游时集中采收,既保证品质又避免过度捕捞。
在万良长白山人参市场旁的雪蛤加工中心,全自动低温萃取设备正将林蛙油加工成冻干粉。“传统晾晒会损失30%活性物质,现在通过零下50℃真空冻干,营养保留率超95%。”企业负责人李先生展示着最新研发的林蛙油肽胶囊,每克售价达200元,是原料价格的3倍。
数字化转型更让养殖效率飞跃。在泉阳镇的数字养殖示范区,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测水温、溶氧量,AI算法预测最佳采收期。“过去靠经验,现在靠数据。去年我们的回捕率提高了40%。”技术员指着大屏幕上的蛙群动态分布图说道。
“家人们看!这是刚提取的雪蛤油,拉丝一米不断!”在抚松县电商产业园,主播的直播间单场销售额突破50万元。去年,该县通过电商平台销售的林蛙制品占比已达35%,较2020年增长10倍。
国际市场同样火热,抚松雪蛤油已进入北美、东南亚高端保健品市场。韩国客商金女士每月订购超100公斤,中国林蛙油的胶原蛋白含量比韩国养殖品种高20%,很受医美客户欢迎。
尽管产业蓬勃发展,但隐忧仍存。比如,野生林蛙资源因历史过度捕捞尚未完全恢复,部分小作坊以次充好扰乱市场。对此,抚松县今年启动三大行动:一是生态红线计划,划定12个核心保护区,严禁商业捕捞;二是区块链溯源,从养殖到销售全流程上链,扫码可查真伪;三是标准升级,制定《林蛙油等级评定国家标准》。此外,该县正申报“长白山雪蛤”地理标志,并探索“碳汇养殖”模式,将生态价值转化为产业溢价。
详见《中国食品报》(2025年4月18日2版)
排版、美编:林倩
审核:欧阳美华
01
02
来源:小园农村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