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红楼梦》第九回展现了贾府私塾的混乱与少年心性的躁动。宝玉与秦钟的同窗之谊暗含暧昧,金荣挑起的争端折射出家族势力的倾轧。作者以学堂闹剧为镜,照见封/建教育体系的虚伪——本该明理修德之地,却成了纨绔子弟争风吃醋的场所。笔墨间既有少年意气的鲜活,又暗伏贵族子弟精神
《红楼梦》第九回展现了贾府私塾的混乱与少年心性的躁动。宝玉与秦钟的同窗之谊暗含暧昧,金荣挑起的争端折射出家族势力的倾轧。作者以学堂闹剧为镜,照见封/建教育体系的虚伪——本该明理修德之地,却成了纨绔子弟争风吃醋的场所。笔墨间既有少年意气的鲜活,又暗伏贵族子弟精神世界的荒芜,为日后贾府衰败埋下草蛇灰线。
一 核心脉络:
《红楼梦》第九回“恋风流情友入家塾,嫌疑顽童闹学堂”是全书第一个以贾府学堂为背景的集中冲突场景,核心脉络围绕宝玉、秦钟与学堂众子弟的矛盾展开,主要情节和深层脉络如下:
表层情节:学堂闹剧的爆发
“闹学堂”的象征:表面是孩童打架,实则是成人世界权力、情欲斗争的镜像。
这一回通过荒诞的闹剧,撕开了贾府“诗礼传家”的虚伪面纱,暴露了封建家族内部的道德溃败。学堂成为情欲、权力与阶级矛盾的爆发点,为后续贾府的衰败(如“抄检大观园”等更大冲突)埋下草蛇灰线。
二 段落分析:
按情节发展梳理为几个核心部分:
1. 宝玉、秦钟入家塾的动机
宝玉为与秦钟(秦可卿之弟)朝夕相处,借读书之名商议一同入贾府家塾。
宝玉向贾母请求,贾政得知后嘲讽其“假充读书”,但未阻拦。
秦钟拜见贾母、王夫人等,众人赠礼,凸显其受宠。
作用:铺垫宝玉、秦钟的亲密关系,暗含对封建教育的讽刺。
2. 学堂背景与人物关系
贾府学堂由贾代儒管理,但其年老疏管,实际由孙子贾瑞代管,纪律松散。
学堂内学生背景复杂:
薛蟠:曾来学堂“龙阳之兴”,现对宝玉、秦钟虎视眈眈。
金荣:薛蟠旧宠,因失宠嫉妒秦钟。
香怜、玉爱:薛蟠的“契弟”,与秦钟暧昧。
贾蔷:与贾蓉交好,暗中挑拨。
作用:揭示学堂实为情欲与权力争斗的温床。
3. 冲突爆发:金荣挑衅秦
秦钟与香怜私下亲密,被金荣撞见并嘲讽“贴烧饼”(暗指同/性行为)。
秦钟羞愤,向贾瑞告状,贾瑞偏袒金荣(因曾受其贿赂)。
宝玉得知后为秦钟出头,质问金荣,矛盾激化。
作用:直接点燃学堂混战的导火索
4. 学堂大混战
茗烟(宝玉小厮)煽动:辱骂金荣“姓金的算什么”,揭其与薛蟠旧事。
贾蔷暗中使坏:怂恿茗烟闹事,自己借口离开。
群架爆发:
金荣用砚台砸向宝玉、秦钟,误中贾兰、贾菌。
贾菌反击,宝玉小厮加入混战,书本、桌椅乱飞,学堂大乱。
李贵(宝玉仆从)调停:以“惊动老爷”威胁众人,金荣被迫磕头道歉。
作用:通过闹剧暴露贾府子弟的堕落与家族管理的失效。
5. 冲突的潦草收场
金荣因惧怕贾府权势,忍辱向秦钟磕头认错。
宝玉得胜后仍不依不饶,李贵劝其“适可而止”。
众人表面和解,但嫌隙更深(为后文秦钟、金荣的悲剧埋线)。
作用:反映封建家族“遮丑”心态,暗示矛盾并未真正解决。
这一回通过一场荒诞的学堂闹剧,揭露了贾府“诗礼传家”背后的腐朽,为后续家族衰败埋下伏笔。
三 第九回中出现的成语:
《红楼梦》第九回中出现了不少成语和俗语,生动刻画了人物的性格(如薛蟠的霸道、贾瑞的贪婪、茗烟的莽撞)和封建家族的腐朽风气。尤其是“龙阳之兴”“助纣为虐”等词,暗讽了贾府表面诗礼传家、实则藏污纳垢的现实。以下是其中较为典型的例子:
( 1 )成语:
1.“龙阳之兴”(指男风之好)
原文:“原来薛蟠自来王夫人处住后,便知有一家学,学中广有青年子弟,不免偶动了龙阳之兴。”
释义:典出战国魏王与龙阳君的典故,后指男性之间的暧昧关系。
2. “助纣为虐”(比喻帮助坏人做坏事)
原文:“贾瑞最是个图便宜没行止的人,每在学中以公报私,勒索子弟们请他;后又助着薛蟠图些银钱酒肉,一任薛蟠横行霸道。”
释义:纣是商朝暴君,此指贾瑞帮着薛蟠欺压他人。
3. “横行霸道”(形容蛮不讲理,欺压他人)
原文:同上。
释义:薛蟠仗势欺人,无人敢管。
4. “狐朋狗友”(指不正经的朋友)
原文:“(薛蟠)今日会酒,明日观花,甚至聚 du piao chang,无所不至,引诱的薛蟠比当日更坏了十倍。”
近义:指薛蟠结交的皆是纨绔浪荡之徒。
5. “忍气吞声”(受了气勉强忍耐)
原文:“金荣强不过,只得与秦钟作了揖,宝玉还不依,定要磕头。金荣无奈,只得忍气吞声磕了头。”
释义:金荣因惧怕贾府权势,被迫认错。
6. “适可而止”(做事要有分寸)
原文:“李贵等一面劝:‘哥儿不要性急,事情已了,适可而止罢。’”
释义:李贵劝宝玉不要得理不饶人。
( 2. )俗语/口语化表达
1. “胳膊折了往袖子里藏”(比喻家丑不外扬)
释义:李贵警告茗烟别把事情闹大,要“遮丑”。
2. “吃不了兜着走”(指后果严重,承担不起)
原文:“宝玉冷笑道:‘我只当是谁的亲戚,原来是璜嫂子的侄儿!我就去问问他!’……金荣听了,便觉不妥,忙说道:‘我回去定要告诉家里,你便吃不了兜着走!’”
释义:金荣威胁要告状,让宝玉难堪。
3. “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歇后语,指不识好歹)
原文:此回虽未直接出现,但类似语境在书中常见,如茗烟骂金荣“瞎了眼”等。
( 3. )其他四字短语(近成语)
1. 公报私仇(贾瑞借学堂管理之名勒索学生)
2. 仗势欺人(金荣起初欺负秦钟,后被宝玉压制)
3. 不依不饶(宝玉逼金荣磕头)
四 第九回中出现的经典句子:
用口语化对白与凝练叙述,使这场闹剧既荒诞可笑,又暗含悲剧内核,为后续贾府衰败埋下伏笔。经典句子的作用
这些句子或犀利、或幽默、或辛辣,共同构成第九回的鲜活叙事:
刻画人物:如宝玉的任性、贾政的严苛、茗烟的莽撞。揭露主题:封建教育的腐朽、阶级压迫的残酷、情欲与权力的纠缠。推动情节:从“亲密入塾”到“学堂混战”,冲突层层递进。
1.“二人同来同往,同坐同起,愈加亲密。”( 宝玉与秦钟的亲密描写)
赏析:短短十二字,写出宝玉与秦钟形影不离的关系,暗示二人超越友情的暧昧,为后文学堂冲突埋下伏笔。
“宝玉终是不安本分之人,竟一味的随心所欲。”
赏析:点明宝玉叛逆性格,厌恶封建礼教束缚,与贾政的“假充读书”形成讽刺对比。
2. “贾政冷笑道:‘你如果再提‘上学’两个字,连我也羞死了。依我的话,你竟顽你的去是正理。仔细站脏了我这地,靠脏了我的门!’”(贾政对宝玉的讽刺)
赏析:贾政对宝玉的厌恶溢于言表,用“站脏地”“靠脏门”极尽挖苦,反映父子间的尖锐矛盾。
3. “原来这学中虽都是本族人丁与些亲戚的子弟,俗语说的好:‘一龙生九种,种种各别。’未免人多了,就有龙蛇混杂,下流人物在内。” (学堂乱象的揭露)
赏析:以俗语“一龙生九种”比喻学堂鱼龙混杂,暗示贾府教育腐败,子孙良莠不齐。
“这贾瑞最是个图便宜没行止的人,每在学中以公报私,勒索子弟们请他。”
赏析:直指贾瑞贪婪无耻,为后文“王熙凤毒设相思局”中他的悲惨结局铺垫。
5. “众顽童也有趁势帮着打太平拳助乐的,也有胆小藏在一边的,也有直立在桌上拍着手儿乱笑、喝着声儿叫打的。”(闹学堂的荒诞描写)
赏析:通过“打太平拳”“乱笑叫打”等动作,生动刻画学堂失控的混乱场面,讽刺贾府子弟的堕落。
6. “金荣强不过,只得与秦钟作了揖。宝玉还不依,偏要他磕头。”(权势压人的结局)
赏析:宝玉依仗身份逼迫金荣磕头,表面是“胜利”,实则以势压人,反映封建阶级的残酷。
来源:四叶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