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继续这样锻炼,你的血管就废了!上了年纪,这5种锻炼不建议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17 19:11 1

摘要: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血管健康,是老年群体生命质量的关键。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人群中,高血压患病率已接近60%,而动脉粥样硬化、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也在逐年攀升。

运动虽好,但不当锻炼反而可能成为“隐形杀手”,对血管造成不可逆的损伤。尤其是上了年纪的中老年人,再继续不分场合、不讲科学地锻炼,血管真的可能“提前退休”。

很多中老年人认为“多运动就等于健康”,但忽视了锻炼方式是否科学、是否适合自己的身体状况。

“运动伤血管”的现象并非危言耸听。在临床门诊中,常有老人因剧烈运动后出现胸闷、心悸、甚至猝死的案例。

这些并非偶然,而是血管在过度应激下产生了应激性收缩、血压骤升、动脉斑块破裂等严重后果。

一、晨跑:对老年人血管的“隐形打击”

清晨空气稀薄,血液黏稠度高,交感神经兴奋,晨起血压本就容易波动。

很多老人不顾空腹、气温低、血液循环尚未完全恢复状态,强行晨跑,极易导致血压骤升,增加动脉斑块破裂的风险,诱发脑卒中和心梗。

研究表明,清晨6点至10点是心脑血管事件的高发时段。在这个时间段进行高强度运动,尤其是气温较低的冬季,极容易使血管应激性收缩,诱发冠状动脉痉挛。

二、爬山:看似养生,实则耗血伤气

中老年人喜欢爬山,感觉“动静结合、呼吸新鲜空气”,但爬山属于持续性强度大的有氧加阻力运动,极易导致血压波动,增加心脏负担。

尤其是有高血压、冠心病病史者,在爬山过程中因血压升高导致脑血管破裂或心肌供血不足的风险极高。

临床中不乏因爬山诱发脑出血的案例。血压每升高10毫米汞柱,脑出血风险就上升20%以上。山路不平、步伐不稳,也容易造成跌倒损伤,中老年人骨质疏松,一旦摔伤后果严重。

三、快走过度:不是越快越好,心率超标就是伤

快走是一种适合中老年人的有氧运动,但很多人误以为“走得越快越有效”,忽略了“运动心率”的科学控制。

中老年人心肺功能下降,运动耐受度变低,快走过度会导致心率持续高于安全上限,诱发心律失常。

医学上建议,“最大心率=220-年龄”,而适宜运动心率应控制在最大心率的60%-70%。如果一个65岁的老人快走时心率超过130次/分钟,就可能属于超负荷运动。

长期如此,不仅不能养生,反而耗伤心气、损伤血管弹性。

四、广场舞跳得太猛:“跳”出血管危机

跳广场舞本是中老年人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有助于社交和运动康复,但过于激烈的动作、过长的时间、高分贝的音乐刺激,反而对血管造成负担。

尤其是节奏感强、跳跃频繁的舞种,容易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加快、血压升高,血管内皮受损,诱发心脑血管事件。

部分老年人还在跳舞过程中出现头晕、胸闷等症状,强忍不止,这是极其危险的信号。此时应立即停止运动,进行心电图检查,排除心肌缺血等问题。

五、高强度器械训练:不适合老年人的“年轻方式”

受健身热潮影响,一些老人也开始上健身房练器械,盲目模仿年轻人进行负重训练,极易导致血压骤升、血管硬化加剧。

实验证明,高强度的力量训练会使收缩压在短时间内猛增至200毫米汞柱以上,这对本身血管弹性差、斑块易脱落的老年人来说,是一场“灾难”。

特别是颈动脉硬化或冠心病患者,更易因血压剧烈波动而诱发心肌梗死。

很多中老年人存在高血压、糖尿病、心律不齐、动脉粥样硬化等慢病基础,血管壁本就“千疮百孔”,再加上不合理锻炼的“二次打击”,极易引爆危机。

血管被“练坏”的信号有哪些?

运动后持续性头晕、胸闷、心悸、视物模糊、四肢乏力、血压异常波动等,都是血管功能紊乱的表现。

此时应及时就医,进行血管彩超、心电图、血脂血糖等全面检查,明确是否存在血管狭窄、斑块不稳定等风险。

合理的锻炼方式,才是延年益寿的关键。

对于中老年人群,建议选择强度适中、节奏平稳、持续时间合理的低强度有氧运动,如太极、缓步行走、八段锦、广播体操等,每次运动控制在30-45分钟,每周3-5次为宜。

药物与锻炼之间的关系也不能忽视。如正在服用降压药、降脂药、抗凝药(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患者,运动强度过大可能影响药效,甚至引起出血或低血压等副作用。

在中医角度,老年人属“阴虚阳亢”,运动应“动静结合,以养为主”,不可躁动过猛。中医经典《黄帝内经》有云:“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强调中年后运动应顺应体质与时节,避免过度耗伤正气。

此外,通过饮食调养血管亦是关键。日常可多食山楂、丹参、三七、银杏叶等具有活血化瘀、扩张血管作用的中药材,但需在正规医生指导下使用,避免自我盲目配伍。

血管是生命的“输送管道”,一旦堵塞、破裂,后果不堪设想。

健康建议如下:

第一,锻炼前先评估身体状况,尤其是心脑血管系统的稳定性。

第二,锻炼时遵循“微汗即止、气息平稳”的原则,不追求强度,重在坚持。

第三,运动后及时监测血压、心率等指标,出现异常应立即就医。

第四,规律服药者应避开药效高峰期进行锻炼,避免药物与运动相互影响。

第五,注重中医调养,结合四季节律,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

最后,请记住一句话:运动不是拼体力,而是讲科学。

上了年纪,锻炼不求“多”,但求“对”。血管的健康,从合理锻炼开始。

别等到血管“罢工”了,才后悔曾经的“盲动”。

参考文献:

[1]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编写组.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概要[J]. 中国循环杂志, 2023, 38(3):209-220.

[2]王国平, 刘金波. 老年人运动方式对心脑血管健康的影响研究[J].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22, 41(10):1121-1126.

[3]王洪亮, 李晓东. 太极拳锻炼对高血压老年人血压及血管功能的影响[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24, 39(2):155-159.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来源:内科医师老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