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以色列战机的轰鸣声划破卡塔尔多哈夜空,谁也未曾料到,这场针对哈马斯领导人的突袭,会成为撬动中东格局的支点。突袭事件后数日,当地时间9月17日,沙特阿拉伯王储兼首相穆罕默德・本・萨勒曼与巴基斯坦总理夏巴兹・谢里夫在沙特首都利雅得正式签署了共同战略防御协议。这份
当以色列战机的轰鸣声划破卡塔尔多哈夜空,谁也未曾料到,这场针对哈马斯领导人的突袭,会成为撬动中东格局的支点。突袭事件后数日,当地时间9月17日,沙特阿拉伯王储兼首相穆罕默德・本・萨勒曼与巴基斯坦总理夏巴兹・谢里夫在沙特首都利雅得正式签署了共同战略防御协议。这份看似寻常的共同防御协议,却标志着一个时代的落幕,美国主导的中东安全体系出现致命裂痕,而巴基斯坦这个常年与印度对峙的南亚国家,竟意外成为中东变局的最大赢家。
▲沙特阿拉伯和巴基斯坦政府17日在利雅得正式签署共同战略防御协议。图/新华社
历史的伏笔早已埋下。2007年维基解密披露的外交电报显示,巴基斯坦曾主动向沙特提议共建武器研发体系,愿成为中东的“物理保护者”。当时沙特顾虑美国与以色列的反应,仅给予象征性回应。如今以色列空袭卡塔尔的举动,彻底击碎了海湾国家对美国安全承诺的幻想,这个美军在中东拥有最大空军基地的国家,在遭袭时竟未获任何预警与保护。沙特媒体直言,与巴基斯坦的军事同盟实为对美国的“不信任投票”。
这份签署于9月17日的协议绝非普通军事合作。其核心条款明确规定:“对两国任何一国的攻击将被视为对两国的侵略”。当沙特官员以“涵盖所有军事手段”描述协议内容时,外界立刻意识到其中的核威慑内涵。巴基斯坦作为拥有170枚核弹头的伊斯兰国家,其沙欣- 3型导弹2700公里的射程可完全覆盖以色列全境,而新成立的火箭军司令部更凸显其战略打击能力。这种“核保护伞”的延伸,彻底打破了以色列在中东的核垄断地位,美联社称之为“向以色列发出的重大信号”。
巴基斯坦的收益是全方位的。经济上,海湾国家的资金注入将缓解其长期财政困境;军事上,与沙特的先进武器联合研发计划,能直接提升对抗印度的实力;地缘政治上,从沙特到卡塔尔、阿联酋可能形成的“四国联盟”,让巴基斯坦从区域玩家跃升为跨大洲安全供应商。更关键的是协议的互惠条款,未来对巴基斯坦的攻击将等同对沙特的攻击,这为其应对印度压力增添了重要筹码。
美国的沉默成为其在中东问题上陷入尴尬境地的注脚。沙特签约前未向华盛顿通报,卡塔尔直接将以色列告上国际刑事法院,这些举动都在消解美国的中东影响力。CNN 的评论一针见血:海湾国家正在进行“安全伙伴多元化”调整,而美国的不可靠性正是催化剂。这种信任危机从军事领域蔓延至政治层面,打乱了美国撮合沙特与以色列建交的计划,也让印度担忧“巴基斯坦获得新的战略支点”。
地区格局的连锁反应已然突显。伊朗高级官员紧急访沙,试图弄清盟友的真实意图;印度外交部表态将“密切研究协议影响”,反映出对南亚力量平衡被打破的焦虑。最具象征意义的是沙特对印度的安抚表态,既显示其外交手腕,也暗示新联盟并非针对特定国家,而是重构安全秩序的尝试。沙特在协议签署后积极参与多边机制,推动地区安全对话,以缓解印度的孤立感。此外,沙特在阿拉伯-伊斯兰紧急峰会上与其他国家共同谴责以色列袭击卡塔尔,呼吁通过对话解决争端,这一立场与印度反对单边军事行动的主张形成呼应。通过这些举措,沙特向印度传递出其致力于维护地区稳定而非制造对抗的信号。
巴基斯坦的雄起并非偶然。其在今年印巴空战中的出色表现,证明了常规战力的可靠性;170 枚核弹头构成的核威慑,则提供了战略保底能力。当沙特需要“带刀护卫”时,这个兼具实战经验与核能力的伊斯兰兄弟,自然成为最佳选择。
历史的吊诡之处在于,以色列的空袭本意是削弱对手,却意外帮巴基斯坦实现了多年夙愿。从接受沙特核计划资助的受援国,到向海湾国家提供安全保障的输出国,巴基斯坦完成了角色的华丽转身。但挑战依然存在:如何将外交胜利转化为国内发展动力,如何在大国博弈中保持战略自主,都是这个“最大赢家”必须面对的课题。当利雅得的签约仪式落下帷幕时,中东的棋盘已被重新摆放。这场由偶然事件引发的变革,才刚刚开始书写它的后续篇章。
(文/古仁)
免责声明
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图片、视频、音频、文字等)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与本平台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文章旨在传播正能量,客观理性分享观点,无不良引导,请勿留下主观臆断的恶意评论,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
来源:学习大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