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选调生初到乡村,村民们对他们的态度带着疏离,这种疏离从一个个称呼里便能感觉到。然而,随着选调生们积极参与村务,为乡村发展出谋划策,帮村民解决急难愁盼,渐渐地,称呼变了,从带着隔阂到饱含亲昵。这个改变,正是选调生从“外乡人”蜕变为“村里人”的生动见证。本期板凳会
选调生初到乡村,村民们对他们的态度带着疏离,这种疏离从一个个称呼里便能感觉到。然而,随着选调生们积极参与村务,为乡村发展出谋划策,帮村民解决急难愁盼,渐渐地,称呼变了,从带着隔阂到饱含亲昵。这个改变,正是选调生从“外乡人”蜕变为“村里人”的生动见证。本期板凳会邀请了4位选调生,从自己“外号”的变化中,谈如何从“外来户”变成“自家人”。
主持人:姜嘉琪
本期嘉宾:
冯亚宁 山西省交城县洪相镇洪相村党委书记助理
刘婉婷 甘肃省山丹县陈户镇寺沟村党支部书记助理
朱迪豪 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大用镇大用村村委会主任助理
李鲁侨 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邱家店镇王林坡村党支部书记助理
主持人:欢迎大家参加本次板凳会。初到村里,村民给你们起过哪些“外号”?
冯亚宁:2023年7月,我刚到村时,方言像一道无形的屏障,让我时常摸不着头脑,特别是村民给我起的“外地奴奴”这个“外号”。后来才知道,这是村民对我这个外地姑娘的称呼,明显带着生分。
刘婉婷:2024年7月,我来到寺沟村时,因村民对我这个初来者既不熟悉也不认可,便喊我“外来姑娘”,带着这个称呼我开启了融入乡村的特别旅程。
朱迪豪:去年我来到大用村任村委会主任助理。因我过往工作常与数字打交道,行事也带着数字般的严谨,村民们便给我起了“数字控”的“外号”,这称呼里藏着他们对我的刻板印象。
李鲁侨:因为我本硕都是农学专业,到村后村民们便唤我“农学生”,这称呼满含期待,也成了我扎根乡村的新起点。
主持人:对此,你们怎么破局的?做了哪些具体工作?
刘婉婷:“外号”背后其实是村民对我们还不熟,破局第一步要熟悉村情、走近村民。于是,我跟着驻村工作队队员们开始了最“笨”也最有效的方法:用脚丈量村庄,用耳倾听民声。从村头到村尾,从田间到炕头,一户户走访,一次次唠嗑,逐渐拉近了与村民的距离。
朱迪豪:我也是,先走村入户。刚到村,我试图用“审计式”问卷快速掌握村情,却发现远不如跟着村干部走村入户、坐在老乡家里拉家常来得有效。比如,审计讲究程序正义、流程规范,但村里则讲究如何让规则有温度、能落地。村里推行“33治丧”机制时,我起初过于依赖文件宣讲,效果甚微,后来我才理解,乡村的规范是建立在充分尊重传统习俗基础上的创新,而非简单的制度移植。
冯亚宁:“外号”背后也还藏着村民对我们不认可,所以最好的办法是干实事。为了尽快进入角色,村党委书记胡俊彪等人用“普通话+方言”的混搭模式,手把手教我开展工作,给我介绍村镇情况、和我分享工作心得。我跑遍村里的角角落落,给村民讲解乡村振兴政策,发放爱心物资。春耕秋收时,逐一核对合作社的申请材料,对着表格反复校验,生怕一个数字错了影响村民收益。
李鲁侨:王林坡村是当地有名的网红村,到村第一天村书记王红军就和我介绍,我们村的绿林大樱桃非常有名。这时我就想:作为选调生、农学生,要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带动樱桃产业更好地发展。对于刚毕业的我来说,能够在王林坡村这片广阔田野向下扎根、蹲苗沉淀,是今后向上生长、抽枝生芽的宝贵财富。
主持人:村民接纳、认可你们的是某个瞬间还是某件事?村民认可你们之后,有没有给你们起了新“外号”?
冯亚宁:真正拉近与村民距离的,还是走村入户的那些瞬间。年终医保催缴时,我和村书记王显国踩着积雪挨家串户,遇到外出务工的就打电话,确保全村没有一户遗漏;重阳佳节去慰问王大爷,陪王大爷和他老伴儿拉家常、拍合影;在合同兑现月,以前总说“你不懂行”的村民,竟然主动和我对账;柿子红时,宋大娘知道我爱吃柿子,特地给我带来一大包柿子和柿饼。
记得那次帮解叔维修手机时,他高兴地说:“你这‘西北女人’的劲头比咱本地后生还利索。”从此,“西北女人”便成了我在村里的“外号”,这个新“外号”里藏着的是村民对我能扛事的认可。
刘婉婷:村里两户村民因土地争执多年,矛盾愈演愈烈。我向村书记汇报后,组织村“两委”班子专题研究,提出“缓冲期+利益兼顾”的方案。调解的关键,不是“判对错”,而是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最大公约数”。我们查阅土地台账、走访老村民,多次登门沟通,最终让双方握手言和。签协议那天,刘大爷笑着说:“小刘丫头办事公道!”渐渐地,“小刘丫头”成了我的新名字。
朱迪豪:在干事中,村民改变了对我的称呼。面对基层党建、产业发展、群众工作等全新领域,我深感书到用时方恨少。如何开好院坝会,如何动员村民参与环境整治,如何与有“等靠要”想法的群众有效沟通,这些都是在审计教科书里找不到答案的考题。我向村干部学“土办法”,向乡镇干部学政策运用,向老农户学耕作常识。家门口的路能不能修一修,灌溉水池啥时候能建好,孩子上学能不能申请补助……这些小事是村民生活中的大事。我慢慢学会不再用宏观视角去轻视这些微观诉求,每一次回答政策疑问,每一次协办手续,甚至每一次倾听牢骚,我获得的信任都在增加。村民们再也不喊我“数字控”了,现在都叫我“庄稼人”。
李鲁侨:村里新引进了大樱桃制冷休眠调控技术,但由于是第一年引入,对温度、时间的把控还不够精准,导致产量不高。看到村民焦急的样子,我就和村书记王红军商量,请山东农业大学的教授来指导。王书记连连赞同。随后我多方联络,请教授来村里实地考察,找问题,现场指导,最终确定了采用“一根棍”的种植技术来提升产量。第二年,我们的大樱桃每个大棚平均增产了1000斤。我还通过开展直播培训带着村民学直播、跑销路。如今,村里的樱桃苗卖到了新疆、内蒙古等地,40多位老乡在家门口端稳了“产业碗”。现在每逢在村口遇到村民,他们都亲切地喊我“农艺师”。
作 者 | 本报记者 姜嘉琪
编 辑 | 俞玺勍
如需转载本微信公众号内容:
1.须保持图文完整,拒绝任何形式删改;
2.完整标注版权及稿件来源、作者;
3.未按此规定转载的,本微信公众号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聚焦三农工作队伍聚力乡村振兴战略
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xcgbbtg@vip.163.com
来源:乡村干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