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7月4日,国家卫健委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胡强强直指医疗短视频伪科普、引流带货,甚至误导公众、敛财牟利的乱象,提醒大家不要轻信「网红医生」。
导语:
● 7月4日,国家卫健委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胡强强直指医疗短视频伪科普、引流带货,甚至误导公众、敛财牟利的乱象,提醒大家不要轻信「网红医生」。
● 8月1日,中央网信办、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规范“自媒体”医疗科普行为的通知》,进一步规范了网络医疗科普行为。
这些医疗短视频领域的乱象,直观暴露了当下医疗科普行业存在的“信任赤字”——用户面对海量健康信息时,常因难以分辨真伪而陷入困惑,对科普内容的信任度持续受影响。
说到底,医疗科普不该只是一门流量生意。
随着相关整治行动的推进,更深层次的问题浮出水面:① 医疗科普的初心究竟是什么?② 如何构建一个优质的大健康信源生态?③ 大健康企业又该如何跳出“流量陷阱”,构建用户信任?
良医财经带来独家视角观察。
01
医疗科普的“信任赤字”
究竟从何而来?
互联网快速发展后,健康相关的信息传播渠道越来越多,却也逐渐陷入罗生门式困境——信息洪流汹涌而来,却泥沙俱下,真伪难辨。
官媒的接连发声并非孤例,而是对长期存在的医疗科普乱象的一次集中回应,信任危机的产生,源于核心矛盾的持续发酵:
● 信息过载与算法茧房,用户陷入“选择困境”。
中消协《健康产业消费趋势发展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大健康产业总收入规模达9万亿元,与之对应的是,某短视频平台医疗科普内容累计观看次数超5000亿次。
海量信息并未带来想象中的便利,反而让用户陷入“无法判断该信谁” 的迷茫与焦虑中。
例如,在“基孔肯雅热”等公共卫生事件中,各平台都出现了大量的相关内容,有官方通报、权威解读、个体感受、防护知识等多元视角。但即便如此,用户要从不同平台的信息里梳理出“对自己”有效的内容,仍需要花费不少时间和精力。
● 内容沦为流量工具,伪科普与商业带货泛滥。
在流量变现的诱惑下,部分医疗MCN机构、素人博主将医疗科普异化为带货载体,彻底背离了科普的初心。
今年6月,前央视主持人赵普发布某技术“只需1小时精准消灭癌细胞”,无需手术、化疗即可根治癌症。视频中,他手持产品反复强调 “亲身验证有效”,却未提供任何临床数据或权威机构背书。随即多位医生迅速发布辟谣微博,及时遏制了谣言的扩散。
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像“用艾草泡脚治疗糖尿病”“穴位按摩恢复视力”……这些内容往往用“极端案例”“权威伪装”包装,却毫无科学依据,长期泛滥让用户对健康内容产生了“天然警惕”。
● 监管滞后与平台责任缺失。
相较于内容生产与传播的速度,监管往往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但医疗科普内容又是专业性极强,需要严格审核把关的。
一些平台在内容审核机制上不够完善,缺乏及时有效的纠偏能力,导致用户的信任度持续下降。
信息过载、内容失真、监管缺位,这三大矛盾相互叠加,让医疗科普的“信任赤字”持续扩大,而重建信任,首先需要明确:一个优质的大健康信源生态,究竟该具备哪些核心特质?
02
一个优质的大健康信源生态
需守住“权威、实用、有温度”三条底线
人人手握麦克风的时代,健康信息更需要“共同的过滤器”。
医疗健康的特殊性,决定优质信源生态绝不能是流量导向的杂乱内容池,而必须是一座由专业、准确、易懂、有温度的内容构筑起来的花园——尤其随着公众健康意识的提升,这种需求变得更加迫切。
如今,用户对健康的认知已不再满足于被动接收信息,而是开始主动“囤积健康”:在换季前主动搜索“流感预防指南”,在体检后查询“甲状腺结节分级解读”,甚至会关注“职场焦虑的心理调节技巧”。
这些转变,不仅体现了公众健康素养的提升,更无形中对健康内容的专业性、实用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基于此,一个优质的大健康信源生态,必须守住三大底线:
一是基于权威信源,尊重医学专业性。优质生态的核心是「信息真实」,而真实的前提是「信源权威」。
医疗科普不同于普通内容,每一个观点、每一条建议都可能影响用户的健康决策,因此必须以权威信源为支撑,除了创作者资质权威,内容也要依据权威。
以医保局调查集采药质量事件为例,完整的权威传播链路:先是@央视新闻首发实地调查的政务消息,接着@健康中国邀请相关专家进行科普解读,然后@北大医院等三甲医院账号分享临床经验,最后@龚晓明医生等医生博主针对给出具体建议。
这种自上而下、层层递进的信息传递,从根源杜绝无依据解读,让用户敢信、敢用。
二是避免制造焦虑,提供可落地方案。好的健康内容不是堆砌专业术语,也不是放大健康焦虑,而是解决用户的实际问题。
过去,部分平台为了博流量,喜好“不打HPV疫苗就会得宫颈癌”“熬夜一次伤肝十年”这类标题吸引眼球,这种“焦虑式科普”不仅无法帮助用户,反而会引发恐慌。
优质生态应坚持问题导向,聚焦用户最真实的痛点,提供可落地的解决方案。
在#避孕药会不会影响女性生育能力#等相关科普话题下,除了专业医疗账号通过科普帮大家建立对“避孕”的正确认知,更有很多分场景有针对性的建议。
比如有短期避孕需求且无禁忌症者,可选择常规避孕药;计划半年内备孕的女性,建议优先使用避孕套,同时附上避孕药服用禁忌清单……给用户更直观的解决方案。最后还延伸至#避孕到底是谁的责任#等女性态度向话题,让用户能根据自身情况判断,真正把模糊焦虑转化为清晰决策。
三是具备社会责任感,而非纯粹流量驱动。医疗科普的本质是依旧是公益事业,优质生态必须具备社会责任感,不能将流量变现作为唯一目标。
不少医疗科普账号除了辟谣常见误区,比如“公共马桶会传染性病”“游泳会感染HPV/艾滋病”,还会关注特殊群体的健康问题——有账号专门科普外卖小哥因长期缺水导致膀胱结石的预防方法,还有账号在心理专题中,聚焦职场抑郁焦虑人群,结合医学知识聊身心调节技巧。这些行动,超越了商业利益,体现了健康科普的社会价值。
权威为基、实用为要、温度为魂,这三条底线相辅相成,既保证了内容专业性,也兼顾了普及的广度,更传递了人文关怀——只有这样,用户才能在信息洪流中找到“值得相信的答案”。
03
药企下场、玩法亲民、IP凸显、权威联动
大健康传播的四大趋势
而随着优质信源生态的日益成熟,大健康行业的传播逻辑也正发生深刻的变化。良医财经发现,大健康行业正涌现四大明显趋势,不仅改变了企业的传播逻辑,更推动行业从流量驱动向信任驱动转型。
趋势一:药企越来越注重C端沟通,深耕用户运营。
越来越多的药企,不再仅仅依赖渠道和终端,开始亲自下场,通过社交平台直接与消费者对话,传递品牌理念的同时,也积累了用户信任。
华素制药就是典型案例。面对春节大家喝酒比较多的场景,华素制药围绕“红酒养生”等饮酒误区、醉酒危害、醒酒好物和攻略等角度,连发多条博文为大众提供实用的“护脑”指引。网友自发加入讨论,建议将护脑知识转发到“相亲相爱一家人”群里;更有现身说法的,用真实案例警示过量饮酒危害。
“一边说再也不喝酒了,一边加购风度片”,让华素风度片自然而然出现在公众视野,从“买产品”转向“做伙伴”,真正走入用户心智。
趋势二:营销玩法更加亲民化,融入日常生活场景。
大健康营销不再是只推产品,而是将健康理念融入用户的日常生活,通过去功利化的玩法,让用户在获取实用价值中接受品牌。
比如新康泰克,就特别擅长结合日常场景做科普营销。换季时天气变化大,容易感冒,它就结合萧敬腾“雨神”人设,调侃“雨神一出现,天气就突变”“雨神一开口雨就来,头疼脑热也跟着来”,接着自然带出“天气突变时,记得及时添衣,若出现感冒症状,新康泰克能缓解鼻塞咽痛”,让用户感受到无微不至的照顾,而不是321上链接式的直接售卖。
趋势三:IP成信任枢纽,品牌价值凸显。
具有高度辨识度和专业信誉的IP正成为聚合信任的关键节点。这些IP通过持续输出高质量内容,构建起强大的公信力,其商业价值和传播效能日益凸显。
以《国民医生说》IP为例,由微博联合多家三甲医院打造,邀请权威医生,围绕“女性HPV预防”“儿童流感护理”“老年人慢病管理”等做直播科普。这种权威专家+实用内容模式,不仅吸引了大量用户关注,还成为新锐药企合作的首选对象。
趋势四:多元权威主体协同联动,构建矩阵化信任生态。
如今,官方机构、三甲医院、专业医生、健康媒体等共同参与,构建矩阵化的信任生态,让健康信息更具说服力。
今年#国家出手管理体重#等话题引发全民讨论,多元主体的协同联动展现得淋漓尽致:国家卫健委定下专业基调;三甲医院营养科、内分泌科专家分享科学减重方法;健康KOL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大众易接受的内容;平台方通过话题和内容聚合,让优质信息获得更大曝光。
矩阵化生态的优势在于,既保证了专业性,又提升了传播效率,真正实现权威信息向全民行动的转化,也是大健康行业从乱象走向规范的关键一步。
04
良医财经的思考
一场深刻的本源回归
喧嚣过后,终归本源。
千百年来,人类对生命健康的追求始终如一,从古代上医治未病的养生智慧,到现代身心同养的健康理念,核心从未偏离守护生命质量的本质,变化的只是获取健康知识的方式与路径。
在医疗科普经历乱象整治与生态重构中,我们看到的是一场深刻的「回归」。
● 从焦虑跟风到理性管理,用户回归健康本质;
● 从流量数据到责任担当,平台回归真实权威;
● 从产品推销到价值传递,企业回归用户需求;
医疗科普的信任赤字不是一天形成的,优质信源生态的构建亦需要长期努力。当用户、平台、企业都锚定健康本源,大健康信源生态才能真正成为守护公众健康的护城河。
来源:良医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