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祁连山的雪原上,有一群身披银灰皮毛、唇边缀着雪白纹路的精灵,正以优雅姿态穿越山脊。它们是中国特有的高原精灵——白唇鹿,祁连山生态系统的“活化石”。
祁连山的雪原上,有一群身披银灰皮毛、唇边缀着雪白纹路的精灵,正以优雅姿态穿越山脊。它们是中国特有的高原精灵——白唇鹿,祁连山生态系统的“活化石”。
今年4月,祁连山国家公园的巡护人员通过红外相机,捕捉到五只白唇鹿漫步雪坡的珍贵画面。它们的蹄印与松风,共同谱写着高寒荒漠的生命诗篇。
白唇鹿这种青藏高原特有物种,生存史就像一部冰与火的史诗。它们名字来源于独特的白色唇纹,既是雪地伪装,也是种群的“身份证”。
在高寒环境中,它们简直进化成了雪山战士!厚密皮毛能抵御零下30度极寒,宽大蹄瓣在积雪和岩石间如履平地,连鼻腔都特别设计来适应稀薄氧气。
这些“神鹿”组团混,由资深雄性领头。它们玩“候鸟式生活”,冬天下移到3000米的灌丛区觅食,夏天重返4000米以上的高山草甸度假。
生态位也很“骚气”,既当雪豹最爱的“外卖”,又当种子的“专车司机”,粪便里的植物种子,随着它们的迁徙路线扩散,维持着高山草甸生物多样性。
历史上,白唇鹿因为盗猎和栖息地被切得七零八落,曾经差点“GG”。80年代,祁连山区种群仅剩不到50只,保护区成立后,才慢慢恢复到现在稳定的百来只。
祁连山冬季长达7个月,平均温度低到让人怀疑人生的零下15度,人类根本扛不住长期蹲点观察,幸好有了红外相机的出现,让科研人员能远程“吃瓜”白唇鹿的日常。
镜头记录到它们用前蹄挖雪吃草,春季还会去“盐浴”补充繁殖需要的矿物质。
首领雄鹿的角可以长到1.2米,既是“泡妞神器”也是带队必备装备。小鹿出生半小时就能站起来,跟着麻麻学如何识别毒草和危险。
有趣的是,镜头里常出现其他动物“客串”:岩羊和它们共享草场,蓝马鸡蹭吃它们翻出来的草籽,雪豹的足迹则暗示了谁是食物链顶端。
作为中国西部的生态屏障,祁连山生态系统有三个不得不服的特点:一是垂直梯度效应,从雪线到山脚形成“一山四季”,而白唇鹿的迁徙路线就像串联各种生境的“生态高速”。
二是生物耐寒“黑科技”,植物要么趴着生长,要么长厚厚的表皮,动物则靠换毛、囤脂肪过冬,白唇鹿甚至会降低新陈代谢来节能。
三是又脆又韧的矛盾体,这里年均降水量才可怜兮兮地300毫米,生态恢复要等上百年,但一旦形成稳定系统,就能扛住风吹雨打,成为荒漠中的“绿色堡垒”。
白唇鹿的东山再起,是祁连山生态保卫战的缩影。官方设立了5800平方公里的核心保护区,拆了23处违规设施,布下500个红外相机“天眼”。
肃南县还发展起“鹿文化生态游”,养了800多头马鹿,开发鹿茸产品,让牧民从“猎鹿人”华丽转身成“护鹿使者”,年收入增加过万元。
当白唇鹿再次活跃于祁连山巅,我们看到的不只是物种存续,更是人类对自然的谦卑回归。裕固族有个“白鹿引路”的传说,好像在提醒我们:只有跟随自然的足迹,才能找到人与自然共存的长久之道。
祁连山的雪,白唇鹿的踪,交织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诗意图景。
来源:李振说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