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青春期或者某些激素波动剧烈的阶段,比如女性的排卵期、男性的睾酮高峰期,大脑对性相关信息的敏感度会显著提高。这时候,一点点暗示都可能点燃大脑皮层中的“性中枢”。
梦里“滚床单”?别急着脸红。梦见与异性发生关系,其实并不如你想象中那么“羞羞”,也绝非心术不正的表现。
很多人有过类似经历,却讳莫如深,仿佛说出来就会被贴上“心理有病”的标签。
其实,这种梦境早已被心理学和神经医学研究了个底朝天。
今天,我们就从医生的视角,揭开这种梦境背后的真实面纱:
它可能是压力的泄口,是激素的节奏感,是你身体在“自救”的信号灯,也可能是某些疾病悄悄来访的前奏曲。
在青春期或者某些激素波动剧烈的阶段,比如女性的排卵期、男性的睾酮高峰期,大脑对性相关信息的敏感度会显著提高。这时候,一点点暗示都可能点燃大脑皮层中的“性中枢”。
睾酮和雌激素就像“梦工厂”里的导演,一旦它们过于活跃,就可能安排你在梦里上演一段“激情戏”。
根据发表在《中华男科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指出,男性在凌晨4点至6点之间,睾酮水平会达到顶峰,而这段时间也是性梦最容易发生的时间段。
所以,如果你在这段时间醒来,发现自己做了“春梦”,别惊讶,是激素在作怪,不是你思想有问题。
你有没有发现?很多“性梦”并不是你白天看到什么、想了什么,而是在你压力最大、焦虑最强的时候突然冒出来的。
这并不奇怪。在梦中,我们的大脑其实是在做“情绪清理”。弗洛伊德早在上世纪就提出,梦是潜意识的释放通道。而现代神经科学更进一步发现:梦境是大脑在“清理记忆”和“情绪调节”时的副产品。
比如,有研究发现,人在高压状态下性梦频率会显著增加,尤其是成年男性和更年期女性。医学上,这被认为是“梦境补偿机制”:大脑为了缓解压力,会制造一些“愉悦场景”来调整心理平衡。
这就像是打扫房间时不小心翻出了一本旧日记,翻着翻着,你就梦见了“那个他”或“那个她”。
冷知识来袭:频繁出现性梦,甚至梦中出现不适(如疼痛、窒息、无法动弹),可能是某些神经系统疾病的早期信号!
听上去有点吓人,但确实有科学依据。比如,帕金森病患者在早期常会出现“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简称RBD),表现为梦境异常真实,甚至会在梦中做出打斗、性交等激烈动作,甚至伤及床伴。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的临床研究指出,约有46%的帕金森病患者在确诊前5年内即出现过RBD症状,而性梦则是其中较常见的一种梦境内容。
所以,如果你频繁梦见与异性发生关系,而且梦中情绪激烈、醒后疲惫不堪,甚至伴有运动障碍或嗜睡,建议及时到神经内科做个检查。
有些人梦见的对象是初中同桌,有些人则梦见了从未谋面的“陌生人”,还有人会梦见名人——这些其实都是大脑在“乱配对”。
梦境不是摄影机,而更像是“拼图游戏”。大脑会将你记忆中的面孔、情绪、场景进行随机组合,生成一个似曾相识却又陌生的梦境。
这就解释了为何你明明白天没想过初恋,却在夜里梦见和对方牵手、亲吻甚至更进一步。这不是“旧情复燃”,而是记忆碎片的“临时拼接”。
2023年,《中国心理卫生杂志》报道了一项关于“性梦频率与焦虑水平”的横断面研究。研究对象为某高校的612名大学生,结果发现,性梦频率与焦虑量表分值呈正相关。也就是说,越焦虑的人,越容易做性梦。
其中一名被访者(匿名处理)表示,自己在期末考试前夕连续三天梦见与不同异性发生关系,醒来后反而感觉“心情放松了不少”。
研究者分析,这种梦境正是焦虑情绪通过“性”这种强烈情绪出口进行的释放。
这不是偶然,而是大脑在“帮你减压”。
从医生角度讲,大多数性梦属于正常的生理心理现象,不需要刻意干预。但如果你发现以下几点,不妨提起重视:
1. 频率过高:几乎每天都有,甚至影响到正常睡眠质量;
2. 梦境情节极端:如暴力、被迫、恐惧等情绪交织;
3. 伴随其他症状:如失眠、白天嗜睡、情绪低落、记忆力减退等。
这时候就不能掉以轻心了,建议到心理科或神经内科做一个系统评估。
很多人问:我不想梦见这些内容,有办法“控制”吗?答案是:有,但不是百分百奏效。
如果你想减少“性梦”的发生频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刷短视频、看情感小说、追剧,这些都会让大脑神经兴奋,尤其是涉及情感、亲密行为的内容,更容易“潜入梦中”。
建议睡前30分钟远离电子设备,换成轻音乐或冥想,更利于大脑“降温”。
保持规律作息,有助于稳定脑内激素分泌。每天固定时间睡觉、起床,逐渐建立“睡眠节奏感”,让梦也走上“正轨”。
每周进行12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如骑车、快走、游泳等),可以有效减少焦虑,提高睡眠质量。研究表明,心率提升到一定程度,体内多巴胺和内啡肽的分泌也会增加,对梦境内容有积极调节作用。
钙、镁、维生素B族对神经系统稳定有很大帮助。建议多吃富含这些元素的食物,如杏仁、西兰花、香蕉、红薯等。
梦见与异性发生关系,不是“不正经”,也不是羞于启齿的事。它是一种生理反应,也是一种心理投射,更可能是身体健康状况的小提示。
我们要做的,不是羞于承认,而是学会倾听身体和大脑的声音,把梦境当成一面镜子——照见情绪的波动,也映出健康的蛛丝马迹。
所以,下次当你从一场“春梦”中醒来,不妨问问自己:是身体在说话,还是情绪在哭泣?你,真的了解自己的梦吗?
参考文献
[1]王纪琦,李海松.帕金森病患者快速眼动期睡眠行为障碍的研究进展[J].中华神经科杂志,2023,56(5):374-378.
[2]李晓燕,周敏,高培.性梦频率与大学生焦虑水平的关系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23,37(4):291-295.
[3]张文宏,李健.性激素节律与行为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国男科学杂志,2022,36(3):165-169.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来源:刘医师科普汇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