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北纬82度的北极浮冰之间,一头抹香鲸的尸体横卧在冰层之上,身上布满橙黄色的鳞状斑点。它的嘴部大张,好像在无声呼喊。一头北极熊缓缓从它背上走过,这一幕被摄影师罗伊·加利茨(Roie Galitz)用无人机和相机记录下来。这组影像,真实、震撼,却在社交媒体上遭到
在北纬82度的北极浮冰之间,一头抹香鲸的尸体横卧在冰层之上,身上布满橙黄色的鳞状斑点。它的嘴部大张,好像在无声呼喊。一头北极熊缓缓从它背上走过,这一幕被摄影师罗伊·加利茨(Roie Galitz)用无人机和相机记录下来。这组影像,真实、震撼,却在社交媒体上遭到了质疑,不少人认为这是AI合成的假图。
这起拍摄事件发生在挪威斯瓦尔巴群岛以北的海域。加利茨当时正带领一支摄影和自然探险团队开展探险活动。一个朋友告知他,在北纬82度发现了一具鲸尸。加利茨当即决定调整航线,带领团队花了整整24小时,驾驶破冰船穿越浮冰,才赶到现场。
到达时,一头雄性北极熊正在鲸尸附近打盹。几小时后,一头雌性北极熊也出现在现场。两头熊轮流啃咬着鲸肉,舔舐浮冰上的水,甚至在鲸尸上打滚。这些细节都被加利茨用无人机和长焦镜头完整记录。他压低角度、控制参数,通过船上的屏幕实时调整拍摄设置。这不是一张照片,而是成百上千张画面构成的生态档案。
这组照片发布后,在社交平台上迅速传播。一些网友认为,这张画面“构图太完美”“细节过于震撼”,像极了AI合成的图像。有人甚至留言称:“这根本就不是拍的,是AI生成的。”
加利茨对此并不感到意外。他坦言:“现在很多人都被伪造图像骗过,一看到特别出众的照片,就会本能地怀疑。”
近年来,AI图像生成技术不断进步,许多合成图片在视觉上接近真实,公众对图片的信任度持续下降。社交媒体上的“滤镜美学”和“伪纪实风”也进一步模糊了人们对真实的判断标准。
面对质疑,加利茨并没有回避。他公开了拍摄当天的全部素材,包括数千张不同角度的照片和原始文件来证明。他还联系了两位鲸类专家进行验证,一位是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的米歇尔·杜特罗,另一位是爱尔兰大西洋理工大学的肖恩·奥卡拉汉。
两位科学家确认,这具抹香鲸尸体出现在如此高纬度极为罕见。抹香鲸通常生活在温带水域,尤其是雌性和幼鲸几乎不会北上。只有部分成年雄性会进入斯瓦尔巴群岛附近的海域。专家判断,这头鲸极可能是被洋流和风推送到这里的,死因可能是年老、中毒或者船只撞击,没有明确的外伤。
在加利茨团队到达现场后的第二天,鲸尸表面因为腐烂而产生了气体,像气垫一样鼓胀。北极熊踩在上面时,鲸尸会出现轻微下陷又弹起。这种现象,既展示了自然过程,也佐证了这不是模型或合成图。
加利茨一周后带另一批摄影师返回时,鲸尸已经不见了踪影。北极的生态环境就是这样:变化迅速,难以预测。
过去,摄影师只需要证明自己的专业,现在,他们还得为自己的“真实”辩护。加利茨说:“如果哪天我对这些画面不再感到兴奋,那我就该停止拍照了。”这句话是对自我的激励,也是对信任崩塌的一种无奈回应。
当一张真实照片被质疑为AI合成时,问题其实不是在照片上,而是出现在我们的认知系统上。公众对影像的信任正在丧失,这种丧失,是技术发展带来的副作用。
真实的北极,不只是冰雪,还有北极熊的觅食、鲸尸的腐烂、气味的弥散,以及摄影师24小时破冰前行的坚持。这些细节是无法被AI模拟的,也不该被轻易否定。
来源:晓霞医生健康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