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17日,俄媒发了条消息,说爱沙尼亚当地广播公司ERR援引他们国防部的话,已经开始在跟俄罗斯接壤的边境挖反坦克壕沟了。
2025年9月17日,俄媒发了条消息,说爱沙尼亚当地广播公司ERR援引他们国防部的话,已经开始在跟俄罗斯接壤的边境挖反坦克壕沟了。
这事不是临时起意,ERR还提到爱沙尼亚国防军总参谋部有个叫艾纳尔·阿法纳谢夫的中校,说要到2027年底才能完工,到时候不仅有超过40公里的壕沟,还得建近600个掩体。
说实话,这规模不算小,而且壕沟还得用铁丝网和“龙牙”加固,所谓“龙牙”,就是一排排金字塔形的混凝土块,专门用来挡装甲车辆的,听着挺专业,其实这设计二战时就有,现在就是换了更结实的混凝土,单块差不多2吨重,间距1米多,坦克履带想压过去基本没可能。
爱沙尼亚这次没搞“一刀切”,而是先从关键地方下手。
纳尔瓦那个边境口岸,已经开始装金属大门和障碍物了,其他检查站也计划跟着弄。
本来想觉得口岸装个门而已,能有多复杂?但后来发现,这门用的是抗冲击合金,高度3米、宽度8米,一般的冲撞根本没用,地面还埋了混凝土桩,深度1.2米,就是怕有人或车硬闯。
而且这项目不是孤立的,属于“波罗的海防御区”的一部分,这个防御区沿着爱沙尼亚和俄罗斯的陆地边界建,覆盖范围差不多4000平方公里。
不光爱沙尼亚,立陶宛2024年就已经在跟俄边境加了30公里的带刺铁丝网,拉脱维亚也有类似动作,看来波罗的海这三个国家是商量好一起搞防御。
为什么爱沙尼亚这么上心?得从2022年2月说起,那时候乌克兰冲突升级,之后爱沙尼亚就跟拉脱维亚、立陶宛一样,对俄罗斯的态度越来越强硬,还把俄罗斯当成威胁。
老实讲,爱沙尼亚这态度也能理解,它1940年并入过苏联,1991年才独立,对俄罗斯的警惕心一直没放下,乌克兰冲突相当于又给它提了个醒。
但俄罗斯那边不认可这种说法,克里姆林宫说爱沙尼亚这些指控没根据,还把波罗的海国家的举动叫“恐俄症”,反复强调自己没打算攻击欧洲。
搞不清为啥两边的认知差这么多,一边觉得不安全要建防御,另一边觉得是对方想多了,这矛盾一时半会怕是解不开。
爱沙尼亚这么敢干,背后还有北约和欧盟的影子。
北约一直拿“俄罗斯威胁”当理由,让成员国多买军事装备、提高战备水平,欧盟也在旁边推。
很显然,爱沙尼亚是听进去了,还承诺从2026年起,把国防开支提高到至少占GDP的5%,这比例在北约里算很高的了,2023年北约成员国平均才2.2%左右。
它不光说,还真掏钱采购,2024年就从美国买了“海马斯”火箭炮系统,就是为了增强军事能力。
但有意思的是,爱沙尼亚国防部自己也承认,现在没面临直接的军事风险,可还是要推进这么大规模的防御工事。
无奈之下,可能也是出于长期考虑,就算现在没事,万一以后有情况,提前建好总比临时抱佛脚强,但这么做会不会刺激俄罗斯,其实也得打个问号。
爱沙尼亚这一动,整个北约东翼的防御格局都跟着变了。
波兰2024年就在波俄边境修了“电子边境墙”,装了热成像摄像头和无人机监测系统;芬兰2025年加入北约后,也在芬俄边境加了12个边防哨所。
更何况,这些国家的动作连起来,差不多形成了一条“防御带”,北约东翼的防御力度确实增强了。
但俄罗斯也不会看着不管,2024年它在西部军区,就是邻近波罗的海国家的地方,加了3个T-90M坦克营,2025年还宣布在加里宁格勒部署伊斯坎德尔导弹系统。
毫无疑问,两边这么对着来,搞不好就成了军备竞赛,对地区稳定可不算好事。
而且爱沙尼亚这项目也不是全靠自己掏钱,欧盟的“欧洲防务基金”2025年给了它约1.2亿欧元资助。
如此看来,这项目既有爱沙尼亚自己的需求,也有北约和欧盟的支持,算是多方合力的结果。
国际上对这事的看法也不一样,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SIPRI)2025年的报告说,波罗的海国家建防御能增强威慑,但别过度刺激俄罗斯;而匈牙利这些国家就质疑,觉得这么做会加剧对抗,不利于和平对话。
总的来说,爱沙尼亚这反坦克壕沟项目,2027年完工后有40公里壕沟和600个掩体,核心是为了防御,背后有自己的安全焦虑,也有北约和欧盟的推动。
虽然现在没直接风险,但它还是想提前布局。
不过这事也有另一面,它让北约和俄罗斯的对立更明显了,一边建防御带,一边增兵部署导弹,搞不好会让边境紧张局势一直持续。
说实话,真希望两边能多通过军事透明机制沟通沟通,比如在《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框架下交换点信息,别光顾着建工事,得给和平对话留些空间,不然最后受苦的还是地区里的普通人。
来源:琴溪之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