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真的篡夺了李唐江山?那是因为唐高宗主动让权给她的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1 15:40 1

摘要:咱们先看个时间:显庆五年,也就是公元660年。这一年,30多岁的唐高宗开始让武则天处理朝政。再看看高宗的遗诏,那是白纸黑字写着:“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取天后处分。”这不是明摆着让武则天掌权吗?

说起中国历史上的女皇帝,武则天那是独一份儿。可要说她“篡夺”李唐江山,这话听着就有点不对劲儿。

你想想,一个女人要从男人手里抢政权,那得多大的本事?

关键是,这个男人还是皇帝!武则天掌权近50年,可这50年的权力到底是怎么来的?你说,皇帝手里掌着生杀予夺的大权,怎么可能让一个女人把权力夺走呢?

这里头肯定有蹊跷。要我说,武则天能掌权,压根不是什么“篡夺”,而是她丈夫唐高宗李治主动让的权!你别急着反驳,且听我慢慢跟你说道说道这里头的门道。

咱们先看个时间:显庆五年,也就是公元660年。这一年,30多岁的唐高宗开始让武则天处理朝政。再看看高宗的遗诏,那是白纸黑字写着:“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取天后处分。”这不是明摆着让武则天掌权吗?

这事儿啊,得从头说起。唐高宗可不是什么软弱无能的窝囊废,这位爷当年可是能跟老爸唐太宗的权臣长孙无忌硬碰硬的主儿。他之所以把权力交给武则天,那是有苦衷的,也是有深意的。

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驾崩,22岁的李治继承了皇位,成了唐高宗。你说,皇帝继位,那就是九五之尊,说一不二。可现实哪有这么美好?

年轻的高宗很快就发现,自己这个皇帝当得憋屈。想做点什么事,得先看大臣们的脸色;想任命个官员,得先问问是不是合适;就连日常的政务决策,都得经过一群老臣的“商议”。这哪里是皇帝?简直就是个高级秘书!

当时的朝堂被谁把持着?长孙无忌。这位老兄是什么人?唐太宗的大舅子,开国功臣,手握重权的宰相。唐太宗临死前,特意把他和褚遂良指定为顾命大臣,意思就是让他们辅佐新皇帝。可这“辅佐”二字,在长孙无忌那里变了味儿,成了“控制”。

你想想这场面有多尴尬:皇帝想做点什么事,得先问过舅舅同不同意。立太子这种大事,也是长孙无忌“固请”,高宗没办法才接受。这哪里还是皇帝?简直就是个高级傀儡!

更要命的是,长孙无忌这老狐狸还搞了个房遗爱谋反案,把唐太宗第三子、威望很高的吴王李恪给整死了。这一招够狠,既除掉了可能威胁皇位的人,也给年轻的高宗来了个下马威:看见了吗?连你父皇的儿子我都敢动,你最好老实点儿

在这种情况下,高宗心里那个窝火啊!堂堂皇帝,竟然被自己舅舅牵着鼻子走。他迫切需要找个突破口,摆脱这种受制于人的局面。而这个突破口,就是武则天。

高宗要立武则天为皇后,长孙无忌坚决反对。为了争取支持,高宗甚至带着武则天亲自登门拜访长孙无忌,可人家就是不买账。武则天的母亲杨氏也去登门求情,同样碰了一鼻子灰。

可高宗是什么性格?要说他软弱,那是后世史家胡说八道。这位爷年轻时就敢跟太宗的才人搞暧昧关系,这种冒着被废太子风险的事都敢干,你说他胆小?

永徽六年九月,高宗和长孙无忌等顾命大臣的矛盾彻底激化了。关键时刻,唐太宗的老部下李勣站出来说了句重话:“此陛下家事,何必更问外人!”

这句话简直是醍醐灌顶!对啊,皇帝立皇后,那是家务事,凭啥要外人插手?在李勣等人的支持下,高宗强硬地立了武则天为皇后,还把反对最厉害的褚遂良贬到了外地。

从这件事就能看出来,高宗绝不是什么受人摆布的弱鸡。他是个有主见、有魄力的皇帝。既然如此,他后来为什么要把权力交给武则天呢?

答案就在显庆五年。这一年,高宗得了一种叫“风疾”的病。这病有多厉害?史书上写得很清楚:“头晕目眩,目不能视”,严重的时候双眼看不见东西,头疼得要命。

现在医学分析,高宗得的很可能是高血压、青光眼之类的疾病。你想象一下,一个30多岁的皇帝,正是精力旺盛的年龄,结果被这种慢性病折磨得苦不堪言。每天有那么多奏折要批,那么多大臣要接见,可他经常头疼欲裂,眼前一片模糊。

这时候,武则天站出来了。

史书记载,武则天“性明敏,涉猎文史,处事皆称旨”。啥意思?就是说这女人聪明,读书多,处理事务让皇帝满意。高宗发现,让武则天帮忙处理一些政务,效果竟然出奇地好。武则天不仅能理解他的意图,还能处理得比他预期的更好。

你说这是武则天野心勃勃,要夺权?那是后世史家的想象。当时的情况是,高宗主动分权给武则天,因为他发现这个女人真的能帮到他。而武则天也确实尽心尽力,成了高宗的贤内助。

最有意思的是一个细节。高宗头疼得厉害,找御医秦鸣鹤治病。秦鸣鹤说要在头顶扎针放血,武则天当场就急了,大喊“此言当斩,天子头上,岂是出血处?”她是真心疼自己的丈夫啊!可高宗坚持要治疗,针扎下去后果然见效,说“好!我的眼睛明亮了。”武则天立马向医生道歉,还送了珍贵的丝绸和宝物。

这哪里是什么狠毒的女人?分明是个关心丈夫的妻子!

从这以后,高宗和武则天形成了默契的配合。史书说得很清楚:“政无大小皆与闻之。天下大权,悉归中宫,黜陟、生杀,决于其口,天子拱手而已,中外谓之‘二圣’。”

注意这个“二圣”的称呼,不是说武则天架空了高宗,而是说两个人一起治理天下。你品品这种配合模式:高宗负责重大决策和外交军事,武则天负责日常政务和人事安排。一个管大方向,一个管具体执行,这种分工多合理!

要紧的是,这种模式在当时是得到认可的,因为效果确实好。高宗的病情时好时坏,武则天就成了最可靠的替补。皇帝身体不好的时候,皇后顶上;皇帝身体好转了,两个人一起商量国事。这不是什么权力争夺,这叫夫唱妇随!下大权,悉归中宫,黜陟、生杀,决于其口,天子拱手而已,中外谓之‘二圣’。“

注意这个”二圣“的称呼,不是说武则天架空了高宗,而是说两个人一起治理天下。这种模式在当时是得到认可的,因为效果确实好。

上元元年,也就是674年,高宗称”天皇“,武则天称”天后“,这标志着”二圣临朝“正式确立。而这个时候,距离高宗去世还有近十年!可见,这种政治格局是在高宗思维清晰、身体尚可的情况下确立的,绝不是什么被迫的安排。

这个时期的政治实践很有意思。比如著名的”建言十二事“,就是武则天上表给高宗,建议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改革。内容包括劝课农桑、减轻刑罚、禁止厚葬等等。高宗看了以后,立刻批准实施。你说这是武则天擅自做主?不对吧,明明是夫妻二人商量好的政治配合!

武则天以上表的形式提出建议,高宗以皇帝的名义颁布实施,这种政治运作模式既体现了皇帝的权威,又发挥了武则天的才能。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更有说服力的是,高宗后期还有多次骑马射箭、围场打猎的记录。这说明在病情不重的时候,他完全有能力亲自处理国事。他之所以继续让武则天参与政务,是因为他觉得这样的合作模式效果更好。

弘道元年十二月四日,55岁的唐高宗在洛阳宫贞观殿去世了。临终前,他留下了一道关键的遗诏:”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取天后处分。“

这句话什么意思?就是说,国家大事如果太子拿不定主意,就问武则天的意见。这可是正儿八经的遗诏,是高宗深思熟虑后的安排。

有人说这是武则天逼的,高宗被迫写的遗诏。这种说法根本站不住脚。你想想,皇帝临终遗诏,那是何等重要的文件?如果真是被胁迫,高宗完全可以在遗诏里留下暗示,或者安排别的后手。可他没有,反而明明白白地把权力交给了武则天。

这说明什么?说明高宗是真心信任武则天的政治能力,认为她能够稳定政局,保证李唐王朝的延续。

从政治角度分析,高宗这么做其实很有道理。你品品这里头的道理:当时太子李显才27岁,政治经验不足,而朝堂上各种势力错综复杂。如果没有一个权威人物镇场子,很可能出现政治动荡。武则天作为皇太后,既有丰富的政治经验,又有足够的威望,是最合适的辅政人选。

更重要的是,武则天毕竟是李显的亲生母亲。按照传统观念,母亲帮助儿子处理政务,这是天经地义的事。高宗把权力交给武则天,实际上是把权力交给了李唐皇室的核心成员。

可惜的是,李显这小子不争气。他刚当上皇帝没几天,就想重用老婆韦氏的娘家人,还说出”我以天下给韦玄贞,也无不可,难道还吝惜一侍中吗?“这种蠢话。这不是摆明了要搞外戚干政吗?武则天一看,这儿子靠不住啊,只能自己上了。

所以说,武则天后来称帝,很大程度上是被形势推着走的。如果李显能够稳重一些,听母亲的话好好当皇帝,哪里会有后来的武周代唐?

可惜啊,后世的史家们不这么看。特别是宋朝的那帮文人,为了防范女主干政,拼命丑化武则天,连带着也把唐高宗说成了懦弱无能的窝囊废。这些史家们写历史,写着写着就把自己给绕进去了。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把高宗写成了一个被老婆牵着鼻子走的可怜虫。欧阳修在《新唐书》里更过分,直接说高宗”昏懦“,被武则天控制。为了强化这个印象,《新唐书》甚至把《旧唐书》中大量关于高宗亲自执政的史实给删掉了。

这些史家为什么要这么干?很简单,他们要为后世树立一个反面教材:看见了吗?皇帝要是软弱,就会被女人控制,最后连江山都保不住。这种”牝鸡司晨“的事,绝对不能再发生!

可问题是,他们为了政治目的,完全颠倒了历史真相。把一个主动分权、深具政治智慧的皇帝,说成了被动受制、昏庸无能的傀儡;把一个贤内助式的皇后,说成了权欲熏心的野心家。

这套歪曲的说法影响了一千多年,直到现在还有人信以为真。一提起武则天,就是”篡夺“、”专权“、”祸国殃民“;一说起唐高宗,就是”昏懦“、”无能“、”傀儡皇帝“。

更可笑的是,为了抹黑武则天,这些史家连基本的逻辑都不要了。你想想,如果武则天真的是那种残忍暴虐、不择手段的女魔头,高宗怎么可能跟她恩爱二十多年?如果高宗真的是那种懦弱无能、毫无主见的废物,他又怎么能够在位34年,把唐朝的疆域扩展到最大?

实际上,宋代史家这么写,跟他们自己的时代背景有很大关系。宋朝曾有多位太后深度参政,比如宋真宗时期的刘太后、宋神宗时期的向太后等等。这些史家担心再出现武则天式的女主称帝,所以就拼命渲染女性掌权的”危害“,连带着把给女性掌权机会的男性皇帝也一并批判了。

可真实的历史是什么样的?高宗是个有魄力、有主见的皇帝,武则天是个有才华、有能力的女政治家。两个人在政治上合作无间,在感情上恩爱有加。高宗把权力交给武则天,不是被迫的,而是主动的;武则天接受这个权力,也不是为了满足个人野心,而是为了帮助丈夫治理国家。

当然,武则天后来称帝,确实超出了高宗当初的设想。但那是后话了,跟高宗让权给她是两回事。我们不能因为后面发生的事,就否定前面的历史真相。

说到底,高宗让权给武则天这件事,原本是一段政治佳话:一个英明的皇帝,找到了一个能干的助手;一对恩爱的夫妻,一起治理着一个强盛的帝国。

可惜被后世史家歪曲成了宫斗剧,把政治智慧说成了政治阴谋,把夫妻配合说成了权力争夺。

武则天能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固然有她个人的才华和野心,但更重要的是,她得到了丈夫的信任和支持。没有高宗的主动让权,就不会有武则天的掌权;没有唐高宗这个”伯乐“,也不会有武则天这匹”千里马“。

所以说,与其纠结武则天是不是”篡夺“了李唐江山,不如好好想想:为什么一个女人能够得到皇帝如此的信任?为什么”二圣临朝“的政治模式能够维持二十多年?

答案很简单:因为这种合作是成功的,是有效的,是符合当时政治需要的。

历史就是这么有趣。表面上看起来是权力的争夺,实际上可能是智慧的合作;看起来是政治的阴谋,实际上可能是感情的信任。武则天的故事告诉我们,读历史不能只看表象,更要看本质;不能只听传说,更要看史实。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理解那个辉煌的时代,那些复杂的人物,以及那些被时间掩盖的真相。

来源:历史那些事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