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曾经凭借物美价廉、方便快捷出圈的路边摊,陷入了尴尬境地。沙县炒饭在路边摊卖12元一份,而店内只需8-10元;夜市馄饨10元一碗,份量却只相当于店内6元的水准。
夜幕降临,城市华灯初上,一辆辆餐车纷纷出动,香气四溢的热食、色彩缤纷的饮品,曾经物美价廉的路边摊,如今价格却令人咋舌。
“我跑了一个月夜跑,吃夜宵花了3000,还胖了5斤。”一位刚尝试通过夜跑减肥的年轻人苦笑着发现,如今的路边摊消费已经远超预期。
曾经凭借物美价廉、方便快捷出圈的路边摊,陷入了尴尬境地。沙县炒饭在路边摊卖12元一份,而店内只需8-10元;夜市馄饨10元一碗,份量却只相当于店内6元的水准。
不知从何时起,路边摊的价格已悄然攀升。一点麻辣烫动辄就要二三十元,稍微多点四五十元就花出去了。地摊凉面有肉沫的12元,没肉沫的也要10元,而附近的门店才卖8元。
今年7月,一位广东博主发布了一则关于“路边摊贵过门店”的探访视频。视频中,一份牛杂烫菜简单点一份就要收41元,而小连锁店同款菜品分量足、味道好,价格仅35.5元。
炸串也是类似情况,路边摊35元,连锁品牌店明码标价仅33元;饮品方面,路边摊700毫升鸭屎香柠檬茶卖15元,比喜茶同款贵2元。消费者纷纷直呼“吃不起”。
与消费者抱怨价格高相对应的是,摊主们也在感叹“挣不到钱”。以往大众认为路边摊省去了房租水电,但实际上摊位费、食材成本和日常运营维护费用都不低。
在佛山一处市场摆摊卖冰沙的潘先生透露,摊位费加上水电费最贵时一晚高达248元。佛山其他集市的月租金普遍在1800元左右。
除了摊位费和食材成本,路边摊还有很多隐形成本。办健康证、餐车充电维修以及电瓶损耗等每月需花费300-400元,卫生清洁方面的成本也不可忽视。
前期购置设备的投入更是摆摊费用的大头,配置餐车、制冰机、冰箱等设备,前期一次性投入就高达一万五左右。
越来越多的路边摊主将经营逻辑从“养家糊口”转向“网红经济思维”,通过打造高颜值摊位和创新菜品提高溢价。
提拉米苏在小县城的单价超过20元,特殊口味甚至突破35元;加入麻薯、珍珠等小料的“爱马仕”烤红薯也能卖到20-30元;近期火爆的“街头豆芽炒牛肉”售价高达30元。
一杯平平无奇的柠檬茶,包装成“手作”“独家”“秘境风味”,就敢卖到三十元。消费者还被告诉这是为“品质生活”买单。路边摊的定价逻辑已彻底改变——从前追求“物美价廉”,现在对标“精致体验”。
在多个短视频平台和社交平台上出现了大量宣称“摆个小摊就能衣食无忧”的博主。他们在账号主页和发布的视频中或明示或暗示可以添加私人社交账号,交学费获取“摆摊秘籍”。
这类宣扬“摆摊暴富”的内容铺天盖地,例如“2025摆摊,卖超大里脊肉夹饼,一年狂赚80万!”“两小时卖光两三百斤卤菜,月入10万不是梦!”
河北衡水的闫柯夫妇在网上看到大锅卤菜生意火爆,师傅的摊位前人潮涌动,一锅卤菜很快便销售一空,不禁心动。他们远赴安徽,花了2980元学费,三天匆匆“学成”后,回老家购置设备原料开始摆摊。
然而现实给了他们沉重一击。摆了二十多天,生意一直十分惨淡,多数时候一天仅能卖出五六十元,最好的一天也不过300多元,与师傅宣传的“一个半小时卖完一大锅卤菜”相差甚远。
这些“摆摊收徒”现象背后隐藏着诸多套路。博主们通过雇人排队等方式,在视频中营造出摊位天天大排长龙、日进斗金的假象。
在某短视频平台搜索“大锅卤菜”,大量账号的卤菜品种、颜色、摆放方式,乃至视频内容、直播形式、头像都极为相似,不少账号还明示或暗示付费可学技术。
在一个名为“某某摆摊”的直播间,有人质疑排队者是“托儿”,质疑的声音瞬间就被刷屏淹没,同时还有多个账号不断发送夸赞、求学习的评论,疑似有专业场控在操作。
所谓的“独家秘籍”也往往名不副实。广东的王先生交了5000多元学费学习牛杂煲,结果发现师傅给的配方与网上免费的配方并无太大差别。
我们吃路边摊,也终将逃不过预制菜的魔爪。一份成本不到5元的料理包简单加热后就卖给消费者。
有冰糖烤梨的摊主直接使用总部发来的料理包,上架子用陶罐烤,其实也只是走个过场,热一热就完了。四块钱一袋批发,热一下卖30元。
使用料理包已经成为外卖行业普遍现象。四川一家外卖料理包供应商表示:“现在外卖店基本上都在用料理包,尤其是那些有几十个菜品的商家,一到中午,一个厨师根本就炒不过来,那肯定是用的半成品料理包。”
这些料理包菜品丰富,每包售价3-10元不等,部分保质期长达一年半。你在外卖平台上花近30元点的卤肉饭,可能是由成本不到5元的料理包简单加热而成,而且这份料理包,可能一年前就已经做好了。
这背后,其实是一场由流量、加盟、以及盲目入局的“创业梦”共同催生的变形记。短视频里的网红摊儿,大排长龙的顾客是花50块雇的职业充场托儿,老板记录摆摊本质上也是为了“卖课、卖秘方、卖加盟”。
所谓“三天包会”“配方独家”的摆摊培训班,学费从2980元到5888丰俭由人。不少年轻人被这些成功故事吸引,交钱拜师、购买设备、辞职创业,但最后往往血本无归。
这套模式,本质上和几年前那些雇人排队、制造火爆假象的快招奶茶品牌别无二致。他们赚的从来不是顾客的钱,而是梦想暴富者交的学费和加盟费。
那些真金白银交了钱的新手摊主,背负着“回本”甚至“致富”的压力,只能通过提高产品价格来转嫁成本。高价,从他们交钱拜师那一刻起,就写定了。
一个刚入行的新摊主坦言,他家炒面卖得贵是因为“老师说了,这个品类溢价高,要坚持定价自信”。
这里的“老师”,并不是烹饪学校的老师,而是他在某短视频平台关注已久的“创业导师”。几轮镰刀下来,摊主们其实也没赚到多少钱,背后的“老师们”才是躺赚的镰刀。
来源:三言两语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