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高!新疆大石峡水利工程下闸蓄水:六年铸就“高原明珠”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1 04:01 1

摘要:近日,位于新疆阿克苏地区的大石峡水利枢纽工程正式下闸蓄水,标志着这座世界最高(坝高247米)的混凝土面板堆石坝进入运行阶段。作为国家“十三五”重大水利工程,该项目历时近六年,克服了高海拔、严寒、地质复杂等多重挑战,建成后将显著提升南疆地区水资源调配能力,为“一

近日,位于新疆阿克苏地区的大石峡水利枢纽工程正式下闸蓄水,标志着这座世界最高(坝高247米)的混凝土面板堆石坝进入运行阶段。作为国家“十三五”重大水利工程,该项目历时近六年,克服了高海拔、严寒、地质复杂等多重挑战,建成后将显著提升南疆地区水资源调配能力,为“一带一路”核心区建设提供关键支撑。

一、工程核心:世界最高坝的“硬核参数”

1. 基本概况

位置:新疆阿克苏地区温宿县与乌什县交界处的大石峡峡谷;

类型:混凝土面板堆石坝(世界在建同类坝型中最高);

规模:

总库容:9.83亿立方米(相当于74个西湖水量);

装机容量:75万千瓦(年均发电量18.93亿千瓦时);

灌溉面积:303万亩(覆盖阿克苏河灌区);

投资:总投资89.97亿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21.11亿元)。

2. 技术突破

坝高纪录:247米的高度超越了此前世界最高面板堆石坝——中国四川双江口大坝(313米为心墙堆石坝,面板坝最高仍为大石峡);

材料创新:

低热水泥混凝土:采用新型低热硅酸盐水泥,将大坝内部最高温度控制在75℃以内,防止开裂;

智能温控系统:埋设数千支温度传感器,实时调整冷却水管流量;

抗震设计:

8度地震设防:针对南疆地震活跃区,采用“柔性坝体+刚性基础”结构;

抗震滑移体:在坝基设置3米厚碎石垫层,吸收地震能量。

3. 建设历程

2017年12月:国家发改委批复可行性研究报告;

2019年3月:主体工程开工;

2023年11月:大坝填筑至247米设计高程;

2024年9月:通过下闸蓄水阶段验收;

关键节点:

2021年:克服新冠疫情与物资运输困难,实现年填筑量300万立方米;

2022年:完成世界最大规模(单次浇筑1.2万立方米)面板混凝土浇筑。

二、建设挑战:六年攻坚的“三大难关”

1. 高海拔与严寒环境

海拔:1800-2000米,氧气含量低,人员易出现高原反应;

气温:冬季最低达-30℃,混凝土养护需搭建保温棚;

应对措施:

高原适应性训练:施工人员提前3个月赴低海拔地区适应;

电伴热系统:在混凝土输送管中安装电热丝,防止冻结。

2. 复杂地质条件

地质问题:

断层带:坝址区发现3条活动断层,最大垂直位移达15厘米;

软弱夹层:河床覆盖层厚达40米,含砂砾石与淤泥质土;

解决方案:

混凝土防渗墙:在断层带建造80米深防渗墙,截断渗漏通道;

振冲碎石桩:对软弱夹层进行振冲加固,提高地基承载力。

3. 生态保护与移民安置

生态影响:

鱼类保护:库区涉及塔里木裂腹鱼等特有物种栖息地;

植被恢复:施工区占用地需复垦草原与灌木林;

移民工作:

搬迁人数:涉及乌什县2个村共128户、512人;

补偿标准:按“人均1亩耕地+1套安置房”执行,并提供就业培训;

成效:移民满意度达98%,无群体性事件发生。

三、工程效益:从“防洪灌溉”到“碳中和”的多维价值

1. 水资源调配

防洪能力:将阿克苏河防洪标准从20年一遇提升至100年一遇,保护下游30万人安全;

灌溉保障:年供水量16.13亿立方米,解决阿克苏河灌区春旱缺水问题;

生态补水:向塔里木河下游输送生态水,维护胡杨林等生态系统。

2. 清洁能源开发

发电效益:年均发电量18.93亿千瓦时,可满足南疆四地州(阿克苏、喀什、和田、克州)10%用电需求;

减排贡献:每年减少标准煤消耗59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57万吨;

调峰作用:与南疆光伏电站联动,平抑新能源发电波动。

3. 区域发展带动

就业机会:建设期提供1.2万个岗位,运营期长期就业300人;

产业升级:吸引建材、物流等配套产业集聚,预计拉动GDP增长0.5%;

“一带一路”支撑:作为中吉乌铁路水运通道的关键节点,提升跨境物流效率。

四、技术创新:中国水利的“全球标杆”

1. 智能建造系统

数字孪生平台:集成BIM、GIS、IoT技术,实现大坝施工全流程模拟;

无人驾驶设备:采用5台无人碾压机,精度达±2厘米(传统人工为±10厘米);

AI质量检测:通过图像识别技术自动检测混凝土表面缺陷,准确率超95%。

2. 极端环境材料

耐寒混凝土:添加引气剂与纤维,将抗冻等级从F200提升至F300(可承受-30℃冻融循环300次);

自修复材料:在面板混凝土中掺入微胶囊修复剂,裂缝宽度0.3mm内可自动愈合。

3. 国际合作突破

技术输出:与巴基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分享高坝建设经验;

标准制定:主导编制《高面板堆石坝设计规范》国际标准;

人才交流: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训水利工程师200余人次。

五、社会反响:从“国家工程”到“民生工程”的认同

1. 公众认知升级

媒体报道:央视《超级工程》专题纪录片播放量超2亿次;

网络热议:#新疆最高大坝#话题阅读量达5.8亿次,网友称“这是中国基建的骄傲”;

国际评价:美国《工程新闻记录》(ENR)将其列为“2024年全球十大杰出工程”。

2. 地方政府行动

政策配套:阿克苏地区出台《大石峡工程生态补偿办法》,明确企业环保责任;

文旅融合:规划“大石峡水利风景区”,开发科普研学与观光项目;

品牌打造:注册“大石峡”商标,推动周边农产品溢价销售。

3. 移民社区变迁

生产转型:移民村成立合作社,发展特色种植(如核桃、苹果),人均收入提升40%;

文化融合:建设维吾尔族文化广场,保留传统民俗同时引入现代设施;

长效机制:设立“移民发展基金”,每年投入500万元支持社区建设。

六、未来展望:从“蓄水运行”到“全球示范”

1. 长期运营目标

2030年目标:实现年发电量20亿千瓦时,灌溉保证率90%以上;

2050年愿景:成为全球高海拔水利枢纽的“技术标准制定者”。

2. 技术迭代方向

碳捕集利用:探索大坝水库碳封存技术,提升负碳排放能力;

氢能储能:利用富余水电制氢,构建“水-氢-电”循环体系;

太空监测:与卫星企业合作,通过遥感技术实时监测大坝形变。

3. 全球示范意义

发展中国家借鉴:为中亚、非洲等地区高坝建设提供“中国方案”;

气候适应样本:展示极端环境下水利工程的韧性设计;

人类文明贡献:证明人类可通过技术调和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结语

新疆大石峡水利枢纽工程的下闸蓄水,是中国水利人用六年时间在高原峡谷中书写的“大国重器”传奇。它不仅是世界最高面板堆石坝的技术突破,更是南疆地区脱贫致富、生态保护与能源转型的“综合解决方案”。当清澈的库水漫过247米高的坝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水的力量,更是中国基建的智慧、生态文明的担当,以及“一带一路”倡议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未来,这座“高原明珠”必将持续闪耀,为全球水利事业贡献更多“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来源:远方的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