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博物馆登上城市游的“打卡榜单”,远道而来的游人周一到合肥,可以去安徽博物院庐阳馆,这儿将闭馆日由周一调整为周二。错峰开放、延时闭馆,打破惯例,回应公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折射出博物馆从“文化殿堂”向“公共客厅”的转型。
当博物馆登上城市游的“打卡榜单”,远道而来的游人周一到合肥,可以去安徽博物院庐阳馆,这儿将闭馆日由周一调整为周二。错峰开放、延时闭馆,打破惯例,回应公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折射出博物馆从“文化殿堂”向“公共客厅”的转型。
全省博物馆年接待观众持续增加,2024全年达到3423万余人次,再创历史新高,2025年上半年接待观众1913万余人次,暑期参观人数631万余人次。截至今年8月底,全省博物馆文创及收费特展收入近5000万元,远超去年全年2870余万元。
博物馆成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和城市会客厅,缘起博物馆体系的完备。目前,我省备案博物馆252家,数量位居全国前十,其中国家等级博物馆54家,此外还拥有类博物馆两批共71家。
观众何以为一个展览奔赴一座城?“博物馆里过大节”成为新风俗?博物馆文创何以变身消费新引擎?从一个个“现象级”案例抽丝剥茧回答疑问,我们将会发现,博物馆正在成为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前沿阵地与有效载体。
从一个精品展开始,调动“全流程”
全省博物馆馆藏文物近百万件套,全省博物馆每年举办各类展览1600余个,其中原创性展览近500个。
到安徽楚文化博物馆看基本陈列,网络分享与观展攻略比比皆是,暑期观展人次再次井喷。千年古城的故事在博物馆寻得注解,游人将它作为寿县古城之旅的开篇或是收官。玻璃栈道下“徒步千年”,可以驻足遐思;158枚楚金币为“背景墙”,可以拍照打卡。展厅出口,一些游览者正在挑选以战国彩绘凤鸟漆盘为设计元素的茶盘茶垫、以楚金币为形态的巧克力,楚式“伴手礼”火了。
优质的基本陈列活力四射,视角多样的新展、特展更是不断刷新数据。
安庆博物馆今年暑期特别推出了《锦绣华冠——中国三大名锦文化展》《展红色书信 传革命精神——无锡博物院藏红色书信展》《烽火翰墨——抗战大后方石刻拓片展》等精彩临展,为观众提供丰富的文化盛宴。延时开放、特色社教、志愿服务等多项举措,吸引了广大观众的热情参与,累计客流达25万人次。
今年暑期,芜湖市博物馆举办的《一江碧水 千年融合》青铜文化特展,构建“引进+原创”双轮驱动。展览汇聚109件(套)文物,其中珍贵文物80余件(套),系统梳理从商周至秦汉时期,江淮与巴蜀地区青铜文化从各具特色到逐渐融合,最终在大一统格局下走向文化交融的历史进程。展览接纳的市外游客占比57.1%,省外游客占比25.9%,客源地从长三角延伸至华中、中原地区。
从5月28日至8月31日,安徽博物院的“国宝归来——圆明园兽首暨海外回流文物特展”,累计接待观众28万人次,创下我省特展参观人数新纪录,其中省外游客占比35%。6月1日单日观展人数达8032人次,刷新特展单日参观历史新高。实现门票收入1274.8万元;同步开发文创产品超300款,实现文创销售收入282.6万元,整体营收提升与社会反响显著。
展览是博物馆收藏、研究等诸多业务能力的集中体现,是传播与公共服务的主要手段。以丰富的文物资源为基础,以省内外馆际交流为纽带,博物馆策展的“高度”“温度”与“新度”带动观展的“热度”,进而调动展览、文创、社教等构成“大文创”之闭环,不断做实擦亮博物馆这个城市文旅地标,并进一步带动全域文旅消费升温。
以一种新场景为突破,呈现“全品类”
博物馆探索与多方社会力量跨界合作,带来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8月29日,“安博剧场”再次开演,儿童音乐剧《寻找清风》2.0版本面世。在馆内演出、到商圈快闪,博物院、学校、商圈三方联动,场景共创,打造“可触、可感、可传”的传播新场景。整合多方资源共建剧场,社教品牌探索长效IP。
“凤凰”衔着燃烧的火种,从“铸客大鼎”的烈焰中腾空而起,千年古都寿春城垣在眼前重现。8月1日,安徽博物院联合社会力量推出XR沉浸探索体验展《寿春楚歌》,以楚国迁都寿春为历史背景,结合馆藏文物九鼎八簋、蚁鼻钱、彩绘漆豆、编钟等进行开发,成为展厅的龙头产品。同时,合作方也准备了《爱丽丝梦游仙境》等自有体验项目,供观众选择。博物馆人气旺盛,新技术项目火爆,两者互相“加持”。
换思维、招伙伴、出爆款。跨界融合,让文创产品展现文化精髓、学术成果和文化价值,让文物元素以潮流范式走进大众生活。
阜阳市博物馆新升级的文创商店,以“文化体验场景化”为核心,新增四大功能板块,融合地方特色饮食、数字技术与文创产品,构建多元文化消费空间。安徽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加强与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艺术家、设计师等的联动,与相关高校就文创展览、版画合作、徽州文书主题文创设计大赛等项目展开合作,通过自主、授权、合作开发等多种方式,打造文创品类。亳州市博物馆官方网站公开4000余件(套)藏品包括名称、尺寸、年代等详实的信息数据,观众可自主在线查阅和搜索。在完备的知识产权保护利用措施保障下,该馆向社会提供博物馆藏品数字化信息,便于社会机构设计开发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
全省博物馆运用保护和利用“两种方式”,着眼供给与需求“两个端口”,发挥资源和品牌“两种优势”,积极将展览展陈、教育活动、文创产品等文化资源转化成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更好地服务美好生活需求、促进经济发展。
以一批博物馆为基石,赋能“全区域”
省文物局指导安徽博物院建立“全省展览资源共享机制”,依托全省博物馆陈列展览联盟平台,每年免费向中小博物馆推送10个以上精品展览。截至目前,累计输出博物馆百余家,服务观众超百万人次。
9月3日,岳西县博物馆展出《烽火画卷——宣传画中的安徽抗战记忆》主题展,展出抗战时期创作的版画、漫画、报刊插画及传单、证章、货币等相关抗战见证物图片百余幅。该展由安徽博物院打造,9月15日该展还将走进李克农故居继续展出。
大馆带小馆,优质展览项目频频出招。“大漆——长三角漆器艺术与文化特展”入选2025年度“博物馆里读中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推介项目。该项目将于今年12月份赴日本富士美术馆举办的“徽州古建筑文化展”,并已入选国家文物局2025年度“文明桥梁计划——文物出境展览精品项目”,助力徽风皖韵海外“吸粉”。
优质服务下基层、汇聚合力办大展、探索推进总分馆建设,省馆的示范引领,带动基层全面提升。在“奔县游”走红的当下,小城博物馆承载文化大能量,成为助推文旅经济发展的动力源之一,正在抱团发力。
今年春节假期,歙县展现出强劲的旅游吸引力,安徽徽州历史博物馆精心打造的“博物馆奇妙游”系列活动等文旅IP成为带动游客流量增长的重要因素。5月,安徽博物院首个分院落户歙县。上半年以来,省文物局创新指导安徽博物院在歙县、凤阳、蒙城3家县级博物馆设立分院,聚焦陈列展览、文物鉴定、学术交流等领域内容,构建“省级资源下沉—基层活力凸显”的双向赋能模式。据了解,我省正在起草编制中小博物馆提升计划(2026-2030年),将进一步科学规划全省中小博物馆高质量发展建设。
全省博物馆协同发展、均衡发展,让更多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高品质文博服务,让更多游人在旅途中感受到文博的魅力。文博资源形成“一盘棋”,构建文物惠民新格局的同时,也使得展览空间、文物藏品、教育项目、数字资源、专家人才等形成资源总库,更高效地服务文创产品生产、数字化场景应用、传统展陈升级,为地方旅游业“引流”,更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赋能。
来源:安青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