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陶器主要使用黏土,来源比较广泛,可以用普通黏土,也可以用陶土,还可以用红土等等。
我们总说陶瓷陶瓷,其实陶和瓷是两种东西。
比如这是陶器:
这是瓷器:
可以看到陶器和瓷器,在质感上就有明显的区别。
瓷器的表面更加细腻、光滑,而陶器看起来就糙一些。
主要原因就在于“原材料”和“烧制温度”。
陶器主要使用黏土,来源比较广泛,可以用普通黏土,也可以用陶土,还可以用红土等等。
瓷器的主要的原材料就是高岭土了,外加瓷石、石英和长石等矿物质。
正是使用了高岭土,所以它才能耐高温,烧制的温度可以飙到1200℃以上。
而陶器的烧制温度大概在800℃左右。
这样烧出来的瓷器,吸水率更低、致密性更强,表面光洁细腻,有一种玻璃质感,像是一种人工的玉。
瓷器的表面覆盖的这层玻璃质感的薄层,就被称作“釉面”。它好比瓷器的皮肤。
我们平时看到有些商品说什么“釉下彩”、“釉上彩”之类的。这个“釉”指的就是釉面。
釉面之下,就是瓷器的主体结构,被称为“胎体”,或者“瓷胎”。它就好比是瓷器的肌骨。
商代的时候就已经出现瓷器了,只不过到了东汉时期,制瓷的技术才开始成熟。
东汉之前,可以称之为“原始瓷器时代”。
比如这是西汉时期的青釉原始瓷:
它看上去感觉跟陶器差不多,釉面还不够细腻。
另外,它看上去土黄土黄的,但是名字却叫“青釉”,这是为啥呢?
其实人家的釉面本来是青色的。
要形成青色的釉面,主要是瓷器表面的釉料成分中含有铁元素。在烧制的过程中,铁元素发生化学反应,就呈现出青色了。
但是当时的工艺水平还不足,再加上年久日长,釉面中的铁元素逐渐被氧化或者腐蚀了,从而呈现出了土黄的色调。
但是仔细从微观层面去观察,还是能发现青绿色的,所以还是会叫它“青釉”。
可想而知,时隔千年,我们眼中的颜色已经不是古人眼中的世界了。
从东汉制瓷技术的成熟,一直到南北朝。虽然技术不断在迭代提高,但整体上瓷器的造型都比较古朴,颜色也比较单一,主要就是青色,比如下面:
还是那句话,人家本来是青色的。
到了隋唐时期,制瓷技术迎来了突破性的发展。
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出现了白釉技术,不再是过去单调的青色了。
白釉,不是说釉面是白色的,其实它的釉面是透明的,胎体是白的。
河北省邢台市的邢窑,烧制出的白瓷,釉色洁白如雪。导致当时的瓷器出现了“南青北白”的格局,也就说南边盛产青瓷,北边盛产白瓷。
但是实话实说,隋唐时期的白釉一般比较薄,跟青瓷比起来,很难体现出玉的质感。有点微微泛黄,更容易让人联想到的是象牙的那种白色质感,而不是玉。
除了白色之外,隋唐时期也开始尝试制作出更多的釉色,比如最典型的唐三彩,顾名思义,就是唐朝时的三种彩色。
以黄、绿、白三色为主,另外搭配褐、蓝、黑等颜色。
只不过唐三彩的技术属于低温烧制,大概800℃左右,这个温度下只能烧出陶器,无法烧制出更光滑细腻的瓷器。
不过也算是有所突破了。
另外,隋唐时期的瓷器在造型、纹饰图案方面,也比之前有了更大的进步。
相比起东汉至南北朝时期的瓷器。唐朝瓷器的造型更加新颖,风格更加独特,很明显是吸收了大量的外来文化元素。
瓷器的造型更加注重线条的流畅和优美,追求丰满和大气。
纹饰图案的题材也出现了大量具有西域和佛教文化元素的纹饰,比如宝相花:
看唐朝时期的瓷器制品,能感受到一股开放包容的心态、大气自信的审美追求,不愧为盛世大唐。
宋代瓷器就不得了。
一句“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光听就能给人带来美的联想。
天青色就是宋朝瓷器的一大特色。
与过往追求单色釉面不同,虽然宋朝瓷器的釉色仍以单色为主,但是单色不单,反而更有特色。
比如天青色,就不单是青色,它介于蓝色和绿色之间,是一种偏向于蓝色的青。
这种色调清新柔和,既不像深蓝色那样浓郁深沉,也不像草绿色那样鲜明活泼,而是呈现出一种宁静、悠远的视觉感受,仿佛是雨过天晴后天空的颜色,给人以空灵、澄澈之感。
当然除了天青色,还有其他有特色的单色,比如粉青釉、梅子青釉。
每种釉色的艺术水准都很高,而且釉质细腻、温润,像极了一种人工玉。
宋代的瓷器造型也突显了一种简洁、自然、典雅的审美风格,线条不仅要优美,还要流畅简洁、比例协调。
比如梅瓶,造型挺拔秀丽,小口、短颈、丰肩、瘦底、圈足,曲线优美,是宋代瓷器的经典造型之一。
宋朝时期,有哥、汝、官、钧、定五大名窑。
汝窑、官窑、钧窑都在河南,哥窑在浙江,定窑在河北。
汝窑最大的特点就是前面说的天青色瓷器,其釉色如雨过天晴,色调温润柔和,深浅适度,具有一种独特的宁静之美,给人以清新淡雅、超凡脱俗的视觉感受。
而且釉面有明显的乳浊感,从不同的角度观赏,釉色会有微妙的变化,或蓝中泛绿,或绿中透蓝,富有层次感和立体感。
官窑其实分北宋和南宋,北宋的官窑在河南,南宋的官窑在浙江。
但无论哪个官窑,他们最大的特点就是有一种粉青色的釉色。
温润如玉,色泽淡雅,在光线的映照下,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柔和,给人以宁静、高雅之感。
而且釉质肥厚,具有很强的玉质感,仿佛是将美玉融化后凝于瓷器表面,抚摸时手感温润光滑,视觉上也给人一种如脂似玉的美感。
钧窑最突出的特点是“窑变釉色”。
所谓窑变釉色,就是使用含有铜、铁等金属元素的原料去烧制釉面。
利用铜、铁等金属元素在高温下的化学反应不同,最后出来的釉色就有了千变万化的效果,比如玫瑰紫、海棠红、天青、月白等。各种颜色相互交融,绚丽多彩、如梦如幻。
而且每一件钧窑出产的瓷器,釉色都是独一无二的,所谓 “入窑一色,出窑万彩”。
这种釉面还有独特的乳光效果,在光线的照射下,釉层中仿佛有一层朦胧的光在流动,给人一种柔和、温润的视觉感受,更加具有艺术感染力。
最厉害的一种釉色是铜红釉,这种釉色堪称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项重大突破。
在高温还原的气氛下,铜元素在烧制过程中呈现出鲜艳的红色,为瓷器的装饰增添了新的色彩和活力。
哥窑最显著的特征就是“金丝铁线”。
哥窑的瓷器表面布满了纵横交错的开片纹路。
较粗的开片呈黑色,犹如铁丝交织,称为 “铁线”;较细的开片呈黄色或褐色,好似金丝缠绕,谓之 “金丝”。所以称之为“金丝铁线” 。
这种效果使哥窑的瓷器极具古朴和典雅之美。
所谓开片,是由于瓷器的胎料和釉料,在成分上有差异,烧制的时候胎料和釉料的热胀冷缩不同步。冷却的时候,胎体收缩小,釉层收缩大。
这就导致釉面产生一种拉扯的力,当这种力超过釉面承受的极限,釉面就会产生开裂,于是就形成了开片。
定窑最大的特色就是白瓷,釉色洁白,像象牙一样。
另外,定窑还发明了“覆烧”工艺,就是将瓷器倒扣着烧制。
这种工艺一方面可以提高产量,但另一方面,这样烧制出来的瓷器,口沿儿一圈没办法照顾到,烧不出釉色,这种情况就叫做“芒口”。
为了弥补这一缺陷,工匠们常常在芒口处镶上金、银、铜等金属边圈,既保护了口沿,又增添了华贵之感,最后也成为定窑瓷器的另一大特色。
宋代的瓷器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工艺成就,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对后世瓷器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元代时期元代瓷器的最大特色是青花瓷了。
青花瓷的诞生至少要具备三个条件:透明釉、白瓷、蓝色。
青花瓷不是元代才有的,而是到元代的时候技术才成熟。
早在唐朝的时候就有了青花瓷,但是唐代的青花瓷,白的不白,蓝的也不好看。就算看到了唐代的青花瓷作品,恐怕也认不来它。
之所以到元代,青花瓷技术才成熟,有几个先决条件:
首先,透明釉技术的完善。
前面说过,釉面颜色的形成,主要是釉面中的铁元素在烧制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反应。
含铁量高的时候,釉面就变黑了;含铁量少的时候,釉面就泛青;含铁量再少,就是透明釉了。
透明釉技术虽然出现得晚,但经历唐宋之后,已经致于成熟,所以到元代的时候,这方面完全没有问题。
其次,优质白瓷原料的出现。
青花瓷要在瓷胎上画青花,所以瓷胎得白,否则画出来不好看。
瓷白不白,主要和瓷器的原材料有关,优质的瓷土才能烧出顶级的青花。
这一点上,景德镇地区算是实现了重大突破,它将高岭土和瓷石结合起来,使用二元配方作为原材料,这样烧制出来的瓷胎就更白更细腻。
最后,就是蓝色了。
这个并不简单,历史上,从烧出蓝色到烧出漂亮的蓝色,中间隔了几百年。
要烧出漂亮的蓝色,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为啥呢?因为咱们缺少优质的蓝色颜料,也就是青花料。
最好的青花料在哪儿呢?在波斯。
古代波斯人一直非常喜欢蓝色,他们的建筑物中有大量蓝色的运用。
但是他们和欧洲一样,一直无法生产出瓷器,但又非常喜欢中国的瓷器,一直想把蓝色的装饰用在瓷器上。
元代的时候,随着蒙古人打通了亚欧的界限,一个超级广袤的领土内,人们可以自由的来往贸易,很多波斯人就跑中国来做生意。
青花料就来到了景德镇,经过无数次的试验之后,最后真的成功地烧制出优质的青花瓷。
由于深受波斯人的喜爱,大量青花瓷都出口到了波斯地区。
所以,元代最优秀的青花瓷,今天最重要的收藏都在中东,其中最多的就是土耳其,其次是伊朗。
明朝时期,瓷器工艺水平的高峰就出现在红釉瓷上面。
以当时的技术条件,要在瓷器中烧出一点红色,实在太难了。
要烧出红色,需要的矿物原料主要是氧化铜。
而氧化铜要能烧出红色,又对两个方面的要求极为严格:一个是温度;另一个是氛围。这里说的“氛围”指的是窑内的氧气或一氧化碳的浓度。
高温红釉烧成的温度大概是 1280℃,如果相差了 10℃以上,几乎就烧不出红色,要么发黑,要么什么都没有。
如果去博物馆,可以留意一下明代洪武时期的釉里红瓷。绝大部分都不够红,要么烧黑了,要么灰得根本就看不出是红色。
明代早期,烧红都是很难的。
在古代,没有仪器可以测量温度,纯靠经验,靠眼睛观察。精准控制在1280℃、误差不超过10℃的范围,这得要积累多少年的经验才能把控住。
所以,景德镇有句行话——十年出不了一个把桩师傅,把桩师傅就是负责烧窑的师傅。
除了温度,还要对窑内氧气和一氧化碳的浓度进行控制。
那会儿谁知道什么氧气、什么一氧化碳之类的,控制氛围,主要就是控制空气的流动。
比如,要让一氧化碳浓度高,就要让窑内封闭,不让新鲜空气进去,当然这些也都要凭感觉和经验。
烧窑的整个过程要几天几夜,这个过程中,任何一个时间段出现问题,都有可能让所有的努力功亏一篑。
所以,烧出红色在古代的难度非常之大。
至少在宋代,想要烧出红色是没有办法的。如果一定要说办法,那就是碰运气。
所以,烧红是古代陶瓷烧造技术中难度最高的挑战。
直到明代的时候,中国人才登上了这座制瓷史上的高峰。
实际上,元代的时候,景德镇窑就已经开始用红色进行彩绘了,并且成功地烧制出了漂亮的“釉里红”瓷器。
所谓“釉里红”,就是把红色画在瓷胎的表面,然后再上釉,之后再烧。
这其实跟青花瓷的制作方法差不多,只不过颜色换成了红色。
但这还只是釉里红,它和红釉瓷不一样,红釉瓷通体都是红色的。
釉里红要在瓷胎上画画,红釉瓷不用画,看起来釉里红的操作好像要复杂一些,但其实不是。
釉里红烧制的时候,画可以烧得不够红,至少画面还在。
但是通体的红釉瓷,要是某个局部烧得不好,整个瓷器就废了。
所以红釉瓷的烧制难度,要比釉里红高得多。
不过还好从元代开始,釉里红技术逐渐成熟,为烧制通体红色的瓷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此之后,经过近百年的努力,终于在明代的永乐、宣德时期取得重大的突破,成功地烧制出了通体色如红宝石般的瓷器。
这时的制瓷工艺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只不过可惜的是,这一高度仅仅维持了短短的几十年,宣德之后的一两百年里,又无法再烧出这种红釉瓷了。
一直要到清代康熙的时候,才又一次达到并超越这一高度。
清代瓷器清代瓷器最有代表性之一的就是珐琅瓷器了。
珐琅是啥?
简单点说,珐琅就是将石英、长石、硼砂等一堆矿物质粉碎、熔炼,制成的一种玻璃质的涂料。
人们将这种涂料涂在金属、陶瓷等制品表面。经过烧制后就形成了一种有光泽、坚硬且耐腐蚀的涂层。
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咱们小时候用过的搪瓷缸子。搪瓷缸子用时间久了,感觉就跟掉漆了一样,其实那是外面的珐琅涂层掉了。
珐琅在西方用得非常早,古希腊的时候就有了,后来的阿拉伯人就非常善于制作珐琅器物。
蒙古人西征的时候,收集了很多阿拉伯的工匠,珐琅技术就开始在中国广为传播。
到明朝的时候,掐丝珐琅技术就已经比较成熟了。
啥叫掐丝珐琅呢?
就是先用镊子,将柔软而且扁细的铜丝,摆成各种纹饰图案,贴在胎体上,这就叫掐丝。
然后再将碾成粉末的珐琅釉料,填入掐好的铜丝框架内,再去烧制和加工。
我们经常听说的“景泰蓝”,就是掐丝珐琅工艺,它的学名叫“铜胎画珐琅”,顾名思义就是含有铜的胎体。
到了清代康熙年间的时候,西方的大航海时代已经100多年了,很多外国传教士在宫廷里任职,康熙因此接触了很多珐琅工艺品,比如钟表和首饰,康熙非常喜欢它们。
当时,中国的瓷器其实有个问题一直没有解决,就是瓷器上能够使用的色彩很有限,主要就是红黄蓝绿,它们都被称为彩瓷。
彩瓷的颜色被称为“硬彩”。听名字就感觉色彩硬邦邦的。
珐琅的颜色不仅多,也更漂亮。所以有没有一种可能,把珐琅运用在瓷器上呢?
咱中国人的想象力向来都是非常丰富的,而且动手能力也强,说干就干了。
当时皇帝想就近实验,随时烧制,随时反馈效果。但是宫廷的造办处烧制不出景德镇那样优质的瓷器。
于是就想了个折中的办法。瓷器还是在景德镇烧制,瓷器烧好后运到京城,在宫里完成画珐琅。
画珐琅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环节,而且对工艺的要求比烧瓷器要低得多,只用在瓷器上画好珐琅,再低温烧制一次,跟烤白薯差不多。
没想到,这么一弄,最后还真给弄成了。
清代的珐琅彩瓷在宫廷里面最终完成,而且画珐琅的都是宫廷画师,其中就有著名的西方画家郎世宁。
所以,清代珐琅彩的绘画水平那是相当高,每一件珐琅彩都珍贵无比。如今拍卖会上,只要出现了清代的珐琅彩,价格都低不了。
另外,受珐琅彩的影响,清代诞生了“粉彩工艺”。
所谓“粉彩”,是一种特殊的渲染技法,绘制时用毛笔轻轻晕染,使颜色由深到浅,逐渐过渡,呈现出浓淡相间、层次分明的效果。
然后再入窑,用700 - 750℃的低温烧制,保持粉彩颜料的色彩和细腻的质感。
粉彩瓷器既有华丽的色彩、精美的图案,又不失典雅的气质。
细腻的笔触、柔和的色彩和丰富的层次,营造出了一种雍容华贵、精致典雅的艺术氛围。体现出了清代瓷器制作的高超技艺和审美追求。
而且粉彩还吸收了一些西方绘画的技法和元素,比如光影表现等原理,使画面更具立体感和空间感。
同时又保留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笔墨韵味和构图法则,将中西方艺术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粉彩出现之前,青花是无可争议的江湖老大,统治陶瓷界长达三四百年。粉彩横空出世,一下子就抢去了青花的头把金交椅。
从商周到明清,从原始瓷的质朴萌芽,到各朝各代瓷器的持续突破与创新,陶瓷承载的,远不止是泥土与火焰交织的技艺传奇。
每一件瓷器,都凝聚着时代的审美、科技的水平与文化的气度。
它们跨越岁月长河,或温润如玉,或色彩斑斓,静静陈列于博物馆,或流转于藏家之手,成为我们触摸历史温度、感受古人巧思的珍贵媒介。
陶瓷之路,宛如一部无言史诗,续写着中华民族的创造力与对美的执着。
后人在惊叹其艺术魅力的同时,也对先辈们的智慧致以深深的敬意。这份传承必将在时光中永恒闪耀,持续启迪着未来的艺术征程 。
来源: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