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记忆】张明福:明清时期德州的三大名刹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2 09:06 1

摘要:明清时期德州的佛教活动比较活跃,见诸于史籍记载的寺院有十几处之多。其中西门外运河边的慈氏寺、城内喧哗角东北角的永庆寺、城东南20里处的抬头寺3寺,规模大,建寺时间早,存世时间长,可称为明清时期德州的三大名刹。

明清时期德州的佛教活动比较活跃,见诸于史籍记载的寺院有十几处之多。其中西门外运河边的慈氏寺、城内喧哗角东北角的永庆寺、城东南20里处的抬头寺3寺,规模大,建寺时间早,存世时间长,可称为明清时期德州的三大名刹。

横遭劫难的慈氏寺

据民国《德县志》记载:慈氏寺本在运河西岸,建于唐贞元元年(785)。因该寺主殿殿顶用瓦出自制陶大家,瓦色光白,俗称银瓦寺。元代时遭兵燹,明永乐十年(1412)重建。清雍正十二年(1734),运河取直西徙,该寺开始处在运河东岸。乾隆四十四年(1779),山东巡抚国泰毁寺撤其材,于城西八里屯建布拉达庙。乾隆四十八年(1783),奉旨拆毁布拉达庙,原供奉的楠檀佛像,被移入永庆寺内。

据田雯《长河志稽考》的记载,慈氏寺不仅建筑宏伟,香客众多,而且是州城的重要旅游胜地。该寺“复殿重房,交疏对霤,香烟似雾,旛幢若林,名僧德众,负锡为群。信徒法侣,持花成薮。伽蓝之盛,最得称首。佛阁去地百仞,面临长河。帆樯舳舻,经过其下”。并且距寺庙北面不远就是通向景州和北京的官道,水旱两路的达官贵人、文人骚客以及平民百姓,不时涌入寺内烧香拜佛和旅游观光。有一代诗坛盟主之称的明代诗人王世贞,在与奸相严嵩的斗争中落难,曾投宿于慈氏寺,并作诗2首。其一为:“日落山门闭未曾,芘刍前揖大中丞。驺鸣欲尽篝灯语,元是人间行脚僧”。其二为:“入门金像欣然笑,笑我津梁老此生。兜率天中观自在,不知贤劫也求名”。反映了诗人落魄的心理,不得不与佛祖对语,以宣泄心中的胸闷。州城名士田雯少年时代也曾游过慈氏寺,到了康熙三十一年(1692)故地重游,并作诗一首:“名蓝精舍野烟中,半塔依然立晚风。门外长河流水去,钟声渔唱夕阳红”。

时间到了乾隆四十四年(1779),慈氏寺突遭劫难,整个建筑被拆,辉煌多时的慈氏寺就此退出了历史舞台。要弄清这段历史,还得从乾隆皇帝和大贪官国泰说起。有清一代,清皇室所信奉的都是“密宗”佛教,乾隆不仅信奉“密宗”佛教,还曾想出家为僧,但他又不愿舍弃皇帝的位子,就找了一个和尚来替他,这个替僧就是觉能法师。觉能法师不仅是皇帝的替僧,还是当时山东巡抚国泰的表弟。他看中德州这块南北通达、经济文化很是繁荣的风水宝地,想在此地建庙安身。修庙的的材料从哪里来呢?在国泰的授意下,觉能勾结德州州府扒掉了慈氏寺,在河西八里屯(今属河北省景县庙镇)建起信封密宗的布拉达庙,俗称喇嘛庙。

觉能法师自恃有皇室和巡抚做后台,在德州一带为非作歹。他勾结土匪,带领庙中披着和尚外衣的歹徒打家劫舍,拦路抢劫,甚至抢掠良家妇女,在慈氏寺中挖建地下室,用来贮藏赃物和奸淫妇女,搞得德州城外民不聊生。

国泰是奸臣和珅的好友,此时的他在山东横征暴敛,大肆贪污。国泰和觉能法师的恶行引起朝廷御史钱沣的注意,他搜集到国泰和觉能法师的罪证后,并及时参奏朝廷。当时的内阁大臣刘墉,正与奸臣和珅在朝堂上明争暗斗。刘墉早就知道国泰是和珅的亲信之一,作为山东人的他也早就听说了国泰的一些贪污丑行。当看到钱沣奏本后,认为正是铲除和珅党羽的好机会,于是他在乾隆面前极言国泰及觉能罪大恶极,应为民除害。后经查证属实,朝廷降旨将国泰撤职查办,把以觉能法师为首的德州布拉达庙凶僧全部处死。刘墉考虑慈氏寺离通京大道很近,为保证国道安全,在征得乾隆皇帝同意后,下令彻底拆除寺庙,捣毁其地下室。为了保存好无辜的佛像和供“密宗”佛教信徒们朝拜,于是在德州永庆寺大殿的西南方建起一座佛殿,把楠檀佛及侍立佛像移至殿内。这个佛殿遗址就在德州一中院内“逸夫”教学楼处。

获得新生的永庆寺

德州永庆寺(俗称大寺),是明清时期的德州境区最大的一座庙宇。据《德县志》记载,该寺建于唐贞元元年(785),由唐代高僧卧云禅师创建,元代遭兵燹。明永乐十年(1412),僧人古峰移建于德卫城内。景泰年间,邑人张惠重修,并作记略。清光绪二十年(1895),僧人妙熙募化再修。民国十八年(1929),寺内部分建筑改为山东省立第12中学。上世纪60年代后,该寺建筑开始遭到拆毁,到80年代时,原寺内

建筑已荡然无存。2007年以后,永庆寺被移建于经济开发区晶华大道南端、大申庄新村路西处。现今仍香火旺盛。

明清时期的永庆寺,座落在德州城内喧哗角的东北角处,在德州旧州署(知州衙门)的后面,即现在德州第一中学处。该寺原占地约200余亩(含大寺广场、放生池等),寺院内古树参天,风景秀丽。主要建筑物都在中轴线上,主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间阁(俗称千佛阁)、钟鼓楼、东西配殿、净业堂等古建筑,在寺中东南面,有御碑亭一座,是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皇帝南巡时在德州御书4种文字的(汉、满、蒙、藏)御碑,以宣扬他个人的文治武功。碑为汉白玉石的正方形四面碑,汉、满、蒙、藏文字各占一面。天王殿的东南面有大铁钟一口,高2米多,底径1米多,满身铸有出资铸钟的善男信女名字,属元代遗物,现不知下落。

近年来,市宗教局积极落实宗教政策,于2003年批准成立德州市佛教协会。2004年元月,山东省宗教局同意异地修复永庆寺。2007年8月,江苏无锡灵山祥符禅寺知客兼维那常妙法师,正式进驻永庆寺负责寺院的全面修建工作。现已建成的建筑有大雄宝殿、念佛堂、僚房等,山门、钟鼓楼、天王殿等均已相继开工。在不久的将来,获得新生的永庆寺,将成为集“德州古运河文化”、“佛教文化”为一体的旅游观光胜地。

在破除迷信中消失的抬头寺

抬头寺位于德州经济开发区抬头寺乡抬头寺村西的减河东岸。据田雯《长河志稽考》记载:“抬头寺在(古)黄河岸上,有村曰解家牌,有刹曰抬头寺”。“寺内有白松二株,衙衙作虬龙形”,枝叶苍笼葱翠。民国《德县志》有 “明成化十八年(1482)重修抬头寺”的记载,也有嘉靖五年(1526)《古刹抬头寺重修记》碑文,说明该寺最晚建于明代以前。

抬头寺占地20余亩,坐北朝南,其建筑雄伟,规模宏大。寺内建筑沿南北中轴线对称布置。中轴线由南至北,依次排列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和千佛阁,两侧对称分布着钟楼、鼓楼、配殿、僧舍。此寺虽然不如永庆寺规模大,比不上慈氏寺香火旺盛,但却是一处幽静恬适的休闲去处。

田雯在他的《长河志稽考》中描绘康熙时期及以前的抬头寺,“诵室讲堂,洞开廻复;梵乐法音,聒动远近”,说明该寺一直是香火旺盛。他还记载了王世贞为家难北来,不敢住在城内,而侨居抬头寺的史实。王世贞在该寺住了3个月的时间,将寺中所藏经卷阅读了一遍,并让随从人员抄写了数匣。过了若干年后的一天,一艘从江苏来的官船遵王世贞之命,给该寺运来了两大箱子佛经,以补该寺藏经所缺,使寺内经文完善配套了起来。原来是王世贞当年读完该寺所存经卷后,发现所存极不完整,所以在后来的时间里,一直留意帮助该寺收集缺少的经卷,凑齐后便派人捎给了抬头寺。但到了清康熙年间,该寺的经卷又已是残缺不全了。据说后来永庆寺又借去4箱未还,其余4箱也于民国后陆续散失。

传说抬头寺每年正月十三要举行一次“打鬼”活动,其场面十分壮观,吸引着周围村庄的人们前来观看。寺院举行“打鬼”活动来源于西藏。相传西藏曾经有个暴君,视佛教为仇敌,曾大张旗鼓地灭佛,在其统治区内捣毁佛像,拆毁佛寺,残害僧人,因此佛教徒对其十分憎恨。当时有一喇嘛,在佛力的作用下,将暴君杀死,从此佛教日趋昌盛。为纪念这位勇敢的喇嘛,佛门每年正月十三要举行一次“打鬼”活动。抬头寺山门前有一大型广场,“打鬼”活动每年都在此进行。因为“打鬼”活动的时间正好与民间闹元宵的时间重合,所以观看“打鬼”的人自然会很多。

宗教一直被唯物主义者视为封建迷信活动。所以,新中国成立前后,由于唯物论和新思想的传播,信教群众越来越少,多数寺院变得冷冷清清无人问津,最后不得不变成一片废墟。抬头寺的消失,也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完成的。该寺的后阁,是在清末镇压捻军起义时被拆毁的;钟鼓楼是德州解放初期被拆除的;正殿和其余建筑,是在1954年中被拆除的。如今的抬头寺,只成了人们脑海中的一段历史记忆。(原载《德周刊》2011·9·9)

来源:禹贡老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