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一名临床经验丰富的医生,我曾遇到过许多令我深思的案例。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位名叫小颖(化名)的年轻患者。小颖从小与常人无异,直到青春期来临后,家人发现她不仅胸部开始发育,同时也出现了不同寻常的生理变化——除了女性外阴之外,她还拥有类似男性的生殖结构。
作为一名临床经验丰富的医生,我曾遇到过许多令我深思的案例。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位名叫小颖(化名)的年轻患者。小颖从小与常人无异,直到青春期来临后,家人发现她不仅胸部开始发育,同时也出现了不同寻常的生理变化——除了女性外阴之外,她还拥有类似男性的生殖结构。面对自己的身体与身份困惑,以及外人异样的目光,小颖和家人一度陷入了深深的迷茫和无助。这类患者在医学上,被归类为“雌雄同体”或更科学地称为“男女双性”(intersex)。
“雌雄同体”,在医学上并非指同时拥有完整的男性与女性生殖器官,而是指在个体体内出现了某种程度的男性和女性生殖特征。其医学术语为“差异性发育障碍”(Differences of Sex Development, DSD),包括但不限于:
- 性染色体异常(如:克氏症、特纳综合征)
- 激素生成或作用异常(如: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
- 生殖腺发育异常
这些并不是罕见的突变,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差异性发育障碍的发生率约为每1500至2000个新生儿中就有1例。
人类的性别发育本质上是一个复杂的内分泌与基因调控过程。受精卵的性染色体决定了其生物学性别(46,XX为女性,46,XY为男性)。但在后续胚胎发育中,
- 某些基因(如SRY基因)的突变或丧失,
- 激素产生或作用的缺陷,
- 生殖腺组织(卵巢或睾丸)的发育异常,
都会导致胎儿在生殖器官、第二性征等方面出现男女混合的状态。这些变化从遗传、内分泌,到组织分化多个环节都可能出错,身体最终呈现出从外表、内在性器结构到性染色体的多样组合。
以小颖的案例为例,经检查确认她属于一种“46,XX型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由于肾上腺异常分泌雄性激素,使她拥有女性生殖结构的同时,也出现了部分男性特征。
在性别按传统二元划分的社会当中,“雌雄同体”患者如小颖,常常面临十分沉重的压力:
1. 身份认同困惑
由于身体拥有两性特征,她们很难明确将自己归属于“男性”或“女性”,成长过程中产生严重的自我认知混乱。
2. 社会歧视与孤立
偏见、误解甚至暴力,使他们经常是无声的受害者。小颖曾因“与众不同”遭到同龄人的排斥,心理上备受煎熬。
3. 就医难题
绝大多数家庭因对医学知识不了解,往往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期,甚至四处求神问药,使孩子错过规范的专业帮助。
4. 生育与性生活的障碍
拥有混合性别特征的个体在生育功能及性生活方面往往遇到难题,这进一步打击了部分患者的自信心和幸福感。
作为医生,我想给予所有“雌雄同体”患者和他们家人这样一些建议:
1. 科学面对,自信接纳
“雌雄同体”并非羞耻,更不是“怪物”。它是一个相对复杂的先天性发育状态。家长和本人都应以平和、科学的态度接纳与面对。
2. 积极寻求专业医疗帮助
患者需要通过染色体分析、内分泌检测和影像学等多种手段,明确诊断,科学评估生理性别归属和今后可能治疗方向。
3. 个体化治疗
医学上,针对不同类型的DSD可以采取激素矫正、外科手术等方法,目的是帮助患者和家长做出最符合自身身心健康和生活实际的抉择。例如有的患者需要手术调整性器,有的则选择通过激素治疗缓解相关症状。
4. 心理疏导与社会支持
心理疏导非常关键,应及时介入专业心理咨询,帮助患者建立积极自信的性别认同和社会适应能力。社会层面,则应倡导包容、理解和接纳。
5. 性别认同自决权
医学界已普遍尊重患者自身的性别认同,强调任何医学干预都应以患者的自我意愿为核心。患者可以在成年后由自己做出性别归属的最终选择。
以小颖为例,在家人、医生和心理专家的共同帮助下,她最终选择以女性身份生活,并接受了部分外科与激素治疗。如今她自信上学、认真生活,还积极参与科普行动,为更多有类似困扰的患者发声。
雌雄同体的女性,虽然罕见,却真实地存在我们的社会。她们并不需要被“修正”成谁的模样,而需要理解、帮助和尊重。每一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风景,愿我们的社会能为“不同”敞开最包容的胸怀。
来源:生殖科张娟教授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