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村名由来解读河南信阳息县:一段走出来的历史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2 09:02 1

摘要:先说谯楼街道吧。这名儿听着就古色古香的。为啥叫谯楼?那是因为元朝时候这儿就建了座谯楼,到现在还立着呢。从元朝到现在,多少代人在这片土地上生活劳作,这名儿一叫就是七百多年。你说,这不就是活生生的历史见证吗?

有些村子以姓氏为名,记录着最早来这里安家落户的人家;有些以地形地貌为名,告诉你这儿的地理特征;还有些以历史事件为名,记载着这片土地上发生过的重大事情。

先说谯楼街道吧。这名儿听着就古色古香的。为啥叫谯楼?那是因为元朝时候这儿就建了座谯楼,到现在还立着呢。从元朝到现在,多少代人在这片土地上生活劳作,这名儿一叫就是七百多年。你说,这不就是活生生的历史见证吗?

淮河街道的名儿来得更直白。咱们息县挨着淮河,老辈子人看见河边有种短尾巴鸟叫"淮",就把这条河叫淮水,后来就成了淮河。取名儿的人实在,看见啥就叫啥,不整那些虚的。

要说历史最悠久的,还得数包信镇。这名儿从春秋战国那会儿就叫开了。那时候这儿是"赖子国",汉朝改成褒信侯国,南朝宋叫苞信,唐朝叫苞孚,到北宋才定下来叫包信。这名儿一用就是上千年,而且还是赖姓人家的发源地。你要是遇见姓赖的人,没准儿祖上就是咱包信人。

夏庄镇的来历特别有意思。老辈人相传,东汉末年王莽追刘秀,刘秀逃到这儿歇脚,把马拴在木桩上。后来人就把这儿叫"下桩",叫着叫着就成了夏庄。这事儿是真是假说不准,可这故事一代传一代,成了咱们息县人口口相传的佳话。

东岳镇的名儿跟庙有关。清朝初年,有人在这儿修了座东岳庙,来烧香的人越来越多,慢慢就成了集市。集市跟着庙叫,就成了东岳。现在庙可能不在了,可这名儿一直传下来了。

项店镇的名儿来得实在。清朝初年,有姓项的人家在这儿开店,就叫项家店,后来省事叫项店。谁开的店就叫谁的名,多直白。

小茴店镇也差不多。清朝末年,这儿小茴香长得好,开店的人多,就成了小茴店。啥东西出名就叫啥名,一点不含糊。

曹黄林镇的名儿告诉你最早来的是谁。明朝初年,从江西德安县来了曹、黄、林三姓人家,在这儿开荒种地,开店做买卖。三家姓氏凑一块儿,就成了地名。这说明啥?说明咱们息县打早就好客,不管从哪里来的人,都能在这儿安家。

孙庙乡的名儿有个暖心的故事。说是清朝时候,有个姓孙的富户,儿子病了,他就许愿说要是儿子好了就修座庙。后来儿子真好了,他就修了庙,叫孙庙。慢慢儿地,来赶集的人多了,就成了孙庙乡。这说明咱们老辈人讲诚信,说话算话。

路口乡的名儿起得实在。清朝初年,有几户人家在这儿开小店,因为正好在息县到正阳、土桥到辘轳湾两条大路的交叉口上,就叫路口了。在哪就叫啥,多直白。

彭店乡的名儿有个劝人向善的故事。说是有个叫彭效忠的书生,上京赶考路过这儿,捡着些金银。后来他考中了进士,就回来修庙还愿。彭家人也在这儿开店,就叫彭家店,后来简化成彭店。这故事教育人要拾金不昧,好人有好报。

杨店乡就更直接了。清朝时候,姓杨的人家在这儿开店,就叫杨家店,简称杨店。因为离县城二十五里地,又叫"二五杨店"。这名儿起的,连距离都告诉你了。

张陶乡也是明朝万历年间,张姓和陶姓人家在这儿开店起的名字。白土店乡的名儿有两个说法:一说这儿是西周时候白公国的地盘;二说这儿的土发白,种出来的大白菜好吃,没筋。不管哪个说法,这名儿都用了好多年了。这儿还是白姓的发源地呢。

岗李店乡的名儿告诉你两件事:一是姓李的人家开的店,二是这地方地势高。清初那时候,李家人在高岗上开店,就叫岗李店。这名儿起的,把姓和地形都说全了。

长陵乡的名儿有来头。周武王那时候这儿叫淮阳店,传说周武王有个儿子叫羽达在这儿守关口,后来定都在这儿。羽达封大儿子当太子,太子死后,有人说这就叫长陵了。具体咋回事儿,老辈人也说不太清,可这名儿一直用到现在。

陈棚乡的名儿也挺有意思。清朝雍正年间,有姓陈的人家在这儿搭棚子卖饭,后来慢慢发展成村庄,就叫陈棚了。从搭棚卖饭到一个村庄,这不正是咱们息县人白手起家、艰苦奋斗的写照吗?

澺河街道是最新的,今年刚定的。因为挨着澺河,就叫了这个名儿。这说明啥?说明咱们息县还在发展,新的地名还在产生。

说完了乡镇,咱再说说村里头。包信镇有个周荒坡,老早叫"周八坡"。1928年5月16号,咱们息县的共产党在这儿发动了暴动,打了国民党收烟税的,得了枪和钱。这是咱们息县头一回闹革命,1988年县政府把这地儿定成了文物保护单位。你说这名儿普通不?可背后是革命先烈流血牺牲的故事。

孙庙乡有个付寨村。清朝中期,付家三兄弟从湖北麻城搬到这儿,挖土筑寨,安家落户,就叫了付寨。后来家族大了,兄弟分家,老大还住付寨,老二搬到大付庄,老三去了小付庄。一个姓的族人开枝散叶,这不就是中国人重视家族的体现吗?

在咱们息县,还有很多叫"围孜"的村子,像什么肖围孜、徐围孜、王大围孜等等。这名儿是怎么来的呢?老辈子人说,清朝到民国时候,天下不太平,老百姓为了防土匪,就挖壕沟、修围墙,把村子围起来。时间长了,这种带防御工事的村子就叫"围孜"了。这说明啥?说明咱们的老祖宗有智慧,懂得团结起来保护家园;也说明那会儿的日子不太平,老百姓得自己想辙保护自己。

这些村名儿,有的告诉你谁最早来的,有的告诉你这儿有啥特产,有的告诉你有啥地形特点,有的告诉你出过啥事儿。每个名儿都不是随便起的,都有说头。

咱们息县地处中原,历史上就是四面八方的人聚居的地方。从湖北来的付氏,从江西来的曹、黄、林三姓,都在息县扎下了根。这说明咱们息县水土好,人厚道,不管从哪里来的人,都能在这儿安居乐业。

有些村名跟庙有关,像孙庙、东岳。这说明老辈人重视信仰,懂得感恩。许了愿就得还愿,说话算话。

我最佩服的是咱们息县人的实在劲儿。起名儿不玩虚的,看见啥就叫啥,谁开的店就叫谁的名,有啥特产就叫啥名。这名儿一起就是几百上千年,说明咱们息县人有长性,不忘本。

来源:水滴石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