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 | 前印海军司令:为了经济利益,印度有理由介入南海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2 00:02 1

摘要:前印西部海军总司令谢卡尔·辛哈(Shekhar Sinha)9月17日在香山论坛期间接受采访时批评中国在南海的行动,称“大国应对周边弱小国家保持宽容”。近年来南海局势持续紧张。9月16日,中国海警局通报称,菲律宾十余艘公务船不顾中方劝阻与警告,执意非法侵闯中国

2025年9月20日 总第1045

值日编辑:饶金山 张正阳

审核:叶维杰 关云逸

执行主编陈卓

谢卡尔·辛哈。图源:网络

《南华早报》9月19日报道,前印西部海军总司令谢卡尔·辛哈(Shekhar Sinha)9月17日在香山论坛期间接受采访时批评中国在南海的行动,称“大国应对周边弱小国家保持宽容”。近年来南海局势持续紧张。9月16日,中国海警局通报称,菲律宾十余艘公务船不顾中方劝阻与警告,执意非法侵闯中国黄岩岛领海,中国海警依法对菲船只实施管制并予以驱离。谢卡尔表示,印“无权”介入南海争端,但若南海冲突损及印经济利益,印海军或介入。此外,对于中国不满海牙仲裁法院关于南海海权问题的不当裁决,谢卡尔强调称“各国领海都是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UNCLOS)界定的”。针对上述问题,中国国防部长董军9月18日在香山论坛发表演讲时指出,在南海,中国与地区国家一道推动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加紧“南海行为准则”磋商,求和平、谋发展的共识与合力正在凝聚。某些域外国家所谓的“航行自由”,个别声索国所谓的“国际仲裁”,公然挑战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NEWS

印首席经济顾问纳格斯瓦兰。图源:路透社

路透社9月18日报道,印首席经济顾问纳格斯瓦兰(V. Anantha Nageswaran)9月18日表示,美可能取消对印惩罚性关税并下调“对等关税”。8月27日起,特朗普政府以购买俄油为由对印加征25%惩罚性关税。9月10日,特朗普在社交媒体发文称,对美印最终达成贸易协议持乐观态度。9月16日,印美举行贸易磋商;同日特朗普与莫迪通电,对印在结束俄乌冲突方面提供的帮助表示感谢。此番通话表明,美印关系在经历数月紧张后正走向缓和。纳格斯瓦兰明确表示,未来几个月或是更早,“至少将看到针对额外25%惩罚性关税的解决方案”,且美“对等关税”可能从25%下调至10%至15%。在纳格斯瓦兰表态后,印股市维持涨势,印Nifty 50指数收盘价创7月9日以来新高。

NEWS

图源:“梦回糊涂”微信公众号

《今日印度》9月18日报道,美国务院9月16日发表声明,决定撤销面向印等国“开发伊朗恰巴哈尔港”的制裁豁免,旨在对伊极限施压。撤销决定9月29日正式生效。2018年美出台法案,给予恰港项目参与方制裁豁免。2024年5月,印伊签署为期10年的港口合作协议,共同运营恰港。印全球港口有限公司(IPGL)承诺投资约1.2亿美元,并计划筹集2.5亿美元信贷,用于港口周边基础设施建设。目前该港已被印用于向阿富汗输送小麦及其他物资。据悉,恰港对印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经济上,该港为印提供绕过巴基斯坦通往阿富汗、中亚的贸易通道,同时连接国际南北运输走廊(INSTC)。地缘上,恰巴哈尔港距巴瓜达尔港仅约140公里,可助印制衡中国在阿拉伯海的影响力。分析称,美撤销制裁豁免削弱印在恰港的运作共建,导致印无法有效保护在伊投资及企业利益,或削弱印地区竞争力。

NEWS

图源:网络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9月19日报道,特朗普政府寻求重新控制阿富汗巴格拉姆空军基地(Bagram Air Base)。阿临时政府外交部官员扎基尔·贾拉尔(Zakir Jalal)表示,在阿塔重新掌权之前,阿就在双方谈判中“完全”拒绝美在阿维持任何军事存在。巴格拉姆基地位于喀布尔以北,可停放货运机、战斗机、攻击直升机,近二十年来一直是美在阿军事核心。2021年7月,最后一批驻阿美军撤离该基地,近16000件设备被销毁,该基地也被阿富汗塔利班接管。9月18日,特朗普在记者会上公开表示,巴格拉姆靠近中国导弹制造地区,美政府正努力夺回该基地,同时暗示美仍对阿塔拥有一定影响力。知情人士透露,特朗普政府3月起便开始讨论重新将巴格拉姆基地置于美军控制之下。特朗普及其国家安全高级官员认为,收回巴格拉姆基地存在四大利好:一是可监视距离该基地不足500英里的中国边境;二是获取阿稀土资源和矿产;三是建立针对“伊斯兰国”(ISIS)的反恐节点;四是可借此重启在阿外交设施。

NEWS

孟国内宗教暴力事件激增。图源:网络

《外交学人》9月18日报道,孟政治不稳定局势正持续加剧传统教派分歧,导致孟宗教暴力激增、穆斯林内讧加剧。据统计,仅在哈西娜政府倒台后的五个半月内,孟40处宗教圣地发生至少44起袭击事件。此后,孟宗教暴力事件持续发生。9月5日,因地方宗教领袖墓穴设计争议,数百人破坏陵寝、挖出其遗体并焚烧,造成1人死亡、20余人受伤。次日,吉大港爆发穆斯林教派内斗,导致数百人受伤,军队随后介入镇压。分析指出,近期孟穆斯林内部的分裂与暴力升级受多重因素叠加影响。一是孟国内穆斯林群体流派众多,意识分歧难以凝聚。其中,卡瓦米派(Qawwmi)大多以宗教学校为中心活动;逊尼派或巴雷尔维派(Barelvi)信徒更强调苏菲派仪式;德奥班迪(Deobandi)复兴主义者则主张以更加原教旨主义的方式解读伊斯兰教。二是宗教政治化加剧不同流派的意识形态冲突,破坏孟宗教宽容氛围。一方面,宗教政治团体往往声称自身代表伊斯兰“真正”或“纯粹”的内涵,从而将追随者与潜在敌对团体的对抗合法化。另一方面,伊斯兰大会党(JI)等右翼势力崛起引发传统派别不安,内部分化与激进回应愈演愈烈。三是孟长期政治变革致国内执法不力,难以有效管控暴力行为。四是社交媒体平台加速谣言传播与动员,线上分歧易迅速演变为线下冲突。五是青年失业等社会问题使部分年轻男性更具暴力倾向、更易被煽动。六是学生起义在客观上拉高了民众对“暴民正义”的容忍程度,暴力冲突作为利益表达的手段更易被社会接受。

NEWS

普京视察“Zapad-2025”俄白军事演习。图源:半岛电视台

半岛电视台、《印刷报》9月16日、19日报道,印公开回应欧盟有关“印参加俄罗斯—白俄罗斯军演”的指责,称美国、土耳其、匈牙利等北约成员国同样参与其中。据印国防部声明,印9月10日至16日派遣57名陆军人员、7名空军人员和1名海军人员组成的特遣队赴白俄参加“西部-2025”(Zapad-2025)多边联合军事演习。此次军演包含多项战术核武器演练,模拟操作俄乌冲突中俄对乌发射的“奥列什尼克”高超音速弹道导弹(Oreshnik ballistic missile)。分析指出,此联演或是俄白两国对欧洲近期反俄主张的回应与“震慑”。9月19日,前爱沙尼亚总理、现任欧盟委员会副主席卡娅·卡拉斯(Kaja Kallas)公开批评称,印参加军演、购买俄油等行为,均将阻碍印欧在各领域的深化合作。对此,印外交部强调,美国、土耳其、匈牙利等北约成员国均以观察员身份参演。值得注意的是,美方证实其军官在接受白俄方面邀请后首次观摩了军演部分内容,此举或为特朗普政府寻求改善与白俄关系的一次尝试。

NEWS

图源:《南华早报》

“战争困境”(War on the Rocks)网站9月19日发表题为《中印关系走近存在限度》的评论文章指出,历史遗留问题、结构性摩擦深刻影响中印关系,当前双方呈现的“缓和趋势”更多是一种象征性姿态,而非关系的实质稳定。本文作者博尔德里尼(Chiara Boldrini)系博洛尼亚大学博士研究生,曾任波士顿大学“富布赖特”访问研究员、印智库“战略和防务研究委员会(CSDR)”访问研究员。

中印关系呈现复杂而微妙的动态,边界争端、战略竞争是双方无法回避的核心矛盾。中印边界问题由来已久,印北部边境曾多次成为冲突中心。1962年战争对印造成重大战略与心理创伤,塑造其长期将中国视为潜在对手的认知。1987年的边境紧张与1993年关于实际控制线(LoC)的协议,凸显双方尝试通过制度化机制管控冲突,但这些机制更偏向事后应对而非事前预防。2017年的洞朗对峙与2020年的加勒万河谷冲突揭示了冲突升级的路径与脆弱性。洞朗事件虽未造成伤亡,但凸显高风险对抗的“常态化”;加勒万河谷冲突导致人员伤亡,将两国关系推向数十年来最紧张水平。因此,以危机管理为主的模式并未从根本上解决结构性矛盾,边界对峙仍可能随时重现。

中印对关系缓和的尝试主要体现在高层互访与外交接触上。2017年莫迪在出席上海合作组织和金砖国家峰会期间与中方的非正式会晤释放善意;次年在吉尔吉斯斯坦举行的双边会谈中,双方战略沟通有所改善。然而,2019年印废除宪法第370条并设立“拉达克中央直辖区”,再度引发边境紧张。由此可见,缓和往往是脆弱的、易受结构性因素冲击的临时状态。

中印推动关系缓和的动力包括经济相互依赖、外交接触与多边合作机制。但经济相互依赖既是合作推手,也是摩擦来源。印对华贸易逆差巨大,在稀土、化肥、机械等关键领域对华依赖严重,暴露其经济脆弱性。外交层面,中印呈现“友敌共存”特征,一方面合作以维持地区稳定,另一方面因边界争端、战略竞争、民族主义压力而频繁对抗。外部因素亦增添复杂性:中国与巴基斯坦关系密切,并通过“一带一路”持续扩展地区影响力,被印视为重大挑战;美国介入中印关系,进一步提高双方战略博弈的复杂程度,印需在中国、美国及周边国家之间寻求战略平衡。

总体而言,中印关系发展面临四重结构性挑战:一是边界争端长期存在且具有历史、战略深度,任何局部对抗都可能导致冲突升级;二是经济依赖造成的脆弱性难以迅速消除,合作中潜藏摩擦;三是双方国内政治与民族主义因素限制了外交妥协空间;四是现有危机管理机制偏重应对而非预防,难以建立长期战略互信。因此,印度的核心战略困境不在于是否能“管理”中国,而在于如何避免陷入永久性的危机管理角色——被动应对中国举措,而无法主动塑造战略环境。未来印应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提升自身经济韧性,降低对中国产品、技术的依赖;二是强化边境基础设施与监控能力,改革危机管理机制,实现预判与主动应对;三是通过更具前瞻性的战略外交加强与其他重要国家的合作,以增加谈判筹码与威慑杠杆。若中印能推动军方沟通制度化、明确交战规则并建立长期风险管控框架,两国关系或有望实现实质性稳定;否则缓和将仍停留在象征层面。一旦缺乏实质进展,印可能面临更大风险:对华政策可能被迫以“生存”为核心,而非由清晰的战略主导。

本期编辑:余佳轩

本期审核:单敏敏

欢迎您在评论区留下宝贵的意见或建议,但请务必保持友善和尊重,任何带有攻击性和侮辱性语言的留言(例如“阿三”)都不会被采用。

来源:南亚研究通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