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城市的天际线被霓虹灯切割得七零八落。而那偶尔闪烁的星星在浩瀚无垠的夜空之中,显得孤寂而又落寞。儿时躺在草地上数银河的记忆,于今已然成为一种奢望。据说,全球每 10 个人里,就有 6 个人无法目睹银河。这是正在发生的现实。摘要:
我们总说“光污染让星空消失”,但消失的何止是星星?当城市的灯光将黑夜晕染成浑浊的灰白色调之际,生物钟被扰乱的又岂止人类呢?候鸟在霓虹光影的交错间迷失了方向,海龟幼崽错将路灯认作月光,朝着马路徐徐爬行。昆虫更是在路灯下成群地 “自焚”。这些场景荒诞不经。过去 40 年,全球夜空的亮度增长了近乎千倍。1984 年的时候,天光的亮度仅仅是天体光芒的 4%,然而时至今日,这个数字已然翻了 112 倍。打个比方,倘若在房间之中将所有的灯盏熄灭,然后点燃一支蜡烛,可因窗外过于明亮,以至于那微弱的火苗竟无法被看清 —— 这正是当下城市夜空的真实写照。
夜幕降临以后,商场的橱窗却永远亮得刺眼。居民楼阳台上的射灯,宛如在与空气进行一场较劲,那一束束光线执拗地射向虚空。瞧,就连废品桶都被套上了 LED 项圈,在暗夜之中散发着别样的光晕。我们习惯了用光线填满每一寸黑暗,仿佛黑暗是某种需要被消灭的敌人。然而,越是用力照亮城市,我们越失去感知真实的维度。失眠、焦虑、代谢紊乱的年轻人越来越多,而天文台被迫迁往高原的名单越来越长。西藏阿里天文台的科学家称,当下,想要寻觅到一片勉强可供观测的夜空则必须驱车两个小时。这一距离,较北京到天津的距离还要短呢。
找回夜空需要一场“反向革命”
治理光污染不需要颠覆科技,只需要一点“不完美”的勇气。我们可以从关掉一盏不必要的灯开始。例如,阳台的感应灯只有在有人经过时才打开,而不是彻夜明亮。商铺招牌可以用低角度照明取代漫射光,如此一来,既可以节能又不会惊扰星空。诸如此类的微小改变,在水泥森林之中播下星星的种子。
人类发明电灯是为了驱逐恐惧,却意外制造了另一种盲目。真正的文明,或许并不是要令黑夜消弭,而是要学会与黑暗共生共融。当德国的某些小镇颁布法令,规定商铺在晚上 10 点之后必须熄灯;当日本推出 “星空旅行” 这一新兴产业之时,我们或许应当深思:为了那虚假的繁荣,究竟要付出何等代价?星星从未真正远去,只是被我们的傲慢无礼暂时遮掩罢了。
来源:星河望远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