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生活的赛道上,许多人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困境:能量槽短,极易感到疲劳,却不知如何破局。几年前,我就开始摸索其中的门道,几个月前,有幸聆听了公司组织的一场讲座,收获颇丰,迫不及待想与大家分享。此前我已在小红书上零零散散分享过一些,今天就来整理成一篇完整的攻略。
在生活的赛道上,许多人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困境:能量槽短,极易感到疲劳,却不知如何破局。几年前,我就开始摸索其中的门道,几个月前,有幸聆听了公司组织的一场讲座,收获颇丰,迫不及待想与大家分享。此前我已在小红书上零零散散分享过一些,今天就来整理成一篇完整的攻略。
首先,我们得明确,什么样才算是高能量状态呢?想必大家脑海中会浮现出那些精力充沛的人,每天只需睡四五个小时,却能整日活力四射。这类人在现实中确实存在,然而毕竟是少数。咱们绝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今天探讨的就是普通人如何改善自身状态,提升能量值。
讲座的主讲人是一位医学博士,就职于北京的三甲医院。初见她,怎么看都觉得她不到三十岁,可实际上她和我一样,同为 “85 后”,即将步入不惑之年。她学历颇高,在医院晋升得也很快。谁能想到,她小时候精力极差,每天能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仅有三四个小时,单次专注时长一旦超过四十分钟,注意力就开始涣散。她还患有某种罕见的综合征,总之就是极易疲劳。比如上体育课跑步半小时,这一整天她就废了,能承受的最高强度运动也就只有快走。起初,我以为她会讲述如何从如此虚弱的状态,通过不懈努力,一步步进化到如今精力旺盛的过程。但开讲后才发现并非如此。在整个读书期间,她一直在钻研如何提升体力,后来发现,至少对于很大一部分人来说,体力这东西或许是天生的,难以改变。好在她父亲也是医生,父女俩不断尝试改进,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方法论。凭借这套方法,她顺利考上名校,完成博士学业,如今在医院这样费神的地方也能应对自如。
她的方法更像是一种 “存量资源管理”。简单来说,就是先坦然接受自己能量条短的事实,然后在此基础上寻求改进,确保每天仅有的这三四个小时能发挥出最大效益。她深知自己能量差是劣势,但她也明白,绝大部分人同样在浪费或分散自己的能量,每天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或许还不如她。所以,只要做好精力管理,高效利用有限的时间,依旧能比大多数人更具优势。那么,具体该怎么做呢?
1、巧妙驾驭睡眠,掌控能量之源
如果要问什么对精力影响最大,那必定是睡眠。睡眠就像身体的 “魔法修复师”,情绪调节、记忆力巩固、身体损伤修复以及精力恢复等重要操作都在睡眠中悄然进行。长期睡眠不足,身体各个部件就像失去润滑的机器零件,迟早会出问题。对于小孩来说,睡眠更是与发育息息相关。那些为了让孩子学习而拼命压缩睡眠时间的家长,实在有些可悲,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坑了自己的孩子,还自我感动。
这位博士最重要的方法,就是一天睡十几觉。听到这儿,可能有人觉得不靠谱。心想,要是自己随时随地能睡着,哪还会担心精力问题,不就是没办法快速入睡,或者没时间嘛。其实她主要的做法是晚上保证良好的睡眠,其他时间则通过 “数呼吸” 来替代睡眠。大家都知道,闭上眼睛,放空思绪,深呼吸,然后数自己的呼吸次数,这是常见的冥想方式。哪怕只有五分钟的间隙,她也会赶紧冥想一会儿。晚上别人去吃饭,她随便吃点,就立刻进行长时间冥想。有时冥想过程中就睡着了,能补上半个多小时的觉;就算没睡着也无妨,三十分钟的冥想效果与睡一觉相差无几。闲暇时,她就戴上耳机数呼吸,告知别人有事就拍她。她的手表具备记录冥想的功能,一天下来,累计冥想时间可达两三个小时,相当于多了两三个小时的睡眠。冥想神奇之处就在于,能将睡眠这种高度不可控的状态,转变为高度可控。
很多小伙伴可能不知道,冥想和睡觉效果其实相差不大,练习久了,甚至比睡眠效果更佳。我之所以推荐她的方法,是因为这与我多年的亲身体验相符,效果确实显著。具体操作如下:设定 12 分钟闹钟(可根据自身情况调整,我自己一般设五分钟),戴上耳机,最好是降噪耳机,提前选好冥想音乐,其实绝大部分轻缓的纯音乐都可以。闭上眼睛,躺着或靠着都行,开始深呼吸,专注于数呼吸,心无杂念。别小看这个操作,初学者往往很难数到一百,我一般数到四五十就会进入一种半睡半醒的状态。五分钟一到,就会有种睡了一觉醒来的感觉,头脑格外清醒。每当我状态不佳时,从不硬撑,总会找个地方数一百次呼吸,状态通常能迅速恢复。那位主讲博士也是如此,在两件事的间隙,也会赶紧来个五分钟闭眼呼吸练习。就我个人体验而言,我一般晚上睡眠较少,白天每天得进行五六次五分钟冥想,尤其在中午和晚上,还会各进行两次 15 分钟的冥想。此外,B 站上还有时长较长的冥想引导视频,跟着主播的指示去做,就能争分夺秒地 “补觉”,有 20 分钟和 40 分钟等不同时长可选。一般来说,状态不好时,尽快找个地方进行五分钟冥想调整状态,远比死扛要好。大家不妨试试,说不定这方法就特别适合你。要是现在不想试也没关系,对冥想留个心,说不定过段时间就派上用场了。她认为冥想就是另一种形式的睡眠,而且对环境的要求不像睡眠那么苛刻。你可以在地铁上、出租车里、政务大厅等地方闭眼冥想一会儿,但却没办法在这些地方睡觉。加上冥想,她每天就像树懒一样,睡眠时间能达到十二个小时,从而确保其余时间状态在线。
2. 严控社交媒体,守护能量防线
她认为,有些看似用于娱乐放松的 APP,实则在大量消耗我们的精力。所以,她基本不刷短视频,各类社交媒体的使用时间每天严格控制在四十分钟以内。很多时候,她宁愿发呆也不看社交媒体,并且觉得发呆也是一种休息。此外,她还提到一种策略,我之前在小红书也分享过,即避开那些让人心烦意乱的事物,远离低能量、负能量的东西。倘若碰到了,千万别回应、别理会、别接茬,这样这些负面事物就会像一阵风,从你身边溜走。一旦你接茬或者反驳,它们就会纠缠你一段时间。比如看到一条令人恶心的评论,没忍住回怼一句,接下来可能就会有一堆人来怼你,让你一整天都心情糟糕。对待其他类似的负面事物也是同样道理,不回应、不接茬,它们就会自行离开,一旦回应,坏运气和糟糕状态可能会纠缠你好多天。而且这还有叠加效应,心情不好时看什么都不顺眼,更容易接茬负能量,从而陷入更烦躁的循环。看看粉圈饭圈,精神正常的人不多,就是因为他们日常不是为了维护偶像去怼人,就是被别人怼。所以大家不妨试试,碰到烦人的负能量事物,就用一个 “闪字诀”,不理会、不接茬,大概一个礼拜左右,你就会感觉整个人都年轻有活力了,毕竟平白无故损耗的能量大大减少了。
3. 坚持散步,激活能量引擎
每天坚持一万步,多的时候甚至两万步,这是她保持状态的又一秘诀。初高中时,学校离家往返八公里,她每天步行上学放学,不仅睡眠质量改善了许多,而且一直没长胖。她还发现,如果停止散步,一两个月后,记忆力就会明显下降,情绪也开始低落。如今她住在医院附近,每天步行上下班,加上上班期间的走动,基本能维持一万步左右。我自己也有体会,如果每天只走千把来步,身体状况就会走下坡路,最明显的就是腰围变大,情绪也会慢慢变得低落;要是能走到五六千步,长期下来能维持现状;而当步数达到八千到一万时,身体就会有所进步,腰围也会变小。
她还分享了一个有趣的知识,跑步和锻炼之后,身体会处于 “负氮平衡” 状态,也就是说,身体在不停地分解肌肉,同时也在合成肌肉,但锻炼后分解程度大于合成。这与很多人的认知相悖,因为大多数人觉得锻炼肯定是促进肌肉生长的。其实这里面还有关键一步,锻炼完后应立刻补充蛋白质和少量碳水,这样就能让身体迅速转变为 “正氮循环”,进入合成状态。这就是为什么健身房的人训练完要吃香蕉和蛋白粉。她提到,医院的同事们都爱喝奶粉,每次长时间散步回来就喝一大杯,现在的奶粉里都添加了维生素,能一并补充营养。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奶粉里脂肪含量较高,一般来说,奶香味越浓郁,脂肪含量就越高,脱脂奶因为去除了脂肪,口感就很差。也就是说,健身本身并不会直接提升体能,健身之后身体会开启修复和超量恢复过程,只有补充足够的蛋白质,才能提升体能,如果蛋白质不足,健身反而会让身体越来越虚。那为什么还要补充碳水呢?主要是人体的合成代谢需要胰岛素的参与,加点碳水可以促进合成代谢。这一点对我来说很重要,去年我重新开始跑步,但进步非常缓慢。听完讲座我才恍然大悟,每次我都是在别人吃晚饭的时候跑步,跑完后什么都不吃,身体可不就一直处于 “负氮平衡” 嘛,所以跑步效果不明显。今年开始,我每次跑完都会赶紧补充一勺蛋白粉和一根香蕉,这几个月来进步确实明显多了。大家也一定要留意这个问题。
结尾:
平常我们面对身体状态不佳时,总是想着如何去改变先天条件。而她的思路更具可操作性,即优化流程,提高对现有资源的管理,将已有的资源合理利用好,同样可以达到很高的成就。只要我们掌握这些方法,普通人也能走上高能量的逆袭之路,在生活中焕发出别样的光彩。
来源:日新社之夜行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