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个摆在路中间的普通50厘米纸箱,竟然成为多数智能驾驶系统的“识别瓶颈”?这不是科幻情节,而是即将实施的L2级辅助驾驶强制性国标为车企设下的一道严格“安全考题”。
一个摆在路中间的普通50厘米纸箱,竟然成为多数智能驾驶系统的“识别瓶颈”?这不是科幻情节,而是即将实施的L2级辅助驾驶强制性国标为车企设下的一道严格“安全考题”。
2025年9月,工信部发布《智能网联汽车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安全要求》征求意见稿。其中一项看似简单的测试引发行业高度关注:车辆需在日间以巡航速度行驶,在200米外发现并有效避让车道中央的一个50cm×50cm×50cm的褐色纸箱。
然而,摸底测试结果出乎许多人意料。据国内权威智驾专家透露,在当前的量产车中,除了华为ADS 4.0系统的车型(如问界M9、智界S7)能够稳定、顺畅地通过,包括特斯拉(HW4.0硬件,未搭载FSD 13测试版)、小鹏XNGP、理想AD Max在内的其他主流品牌车型,在这场测试中多数表现不佳——它们要么识别偏晚、刹车急促,要么未能成功避让。
为什么一个普通纸箱,会成为许多系统的技术门槛?
这背后反映的,正是不同技术路线的“能力边界”。系统表现差异的关键,在于“传感器配置”。
纯视觉方案的局限性:以特斯拉为代表的纯视觉方案,主要依赖摄像头和强大算法。在理想光照和天气条件下,其性能表现良好。但一旦遇到逆光、暴雨、大雾等复杂环境,摄像头的探测距离和识别精度会出现下降,200米外准确识别静止、低矮的纸箱并及时做出决策,接近其技术能力的边界。
多传感器融合的协同优势:而华为系车型采用的“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摄像头”融合方案,在这种情况下展现出更强适应性。特别是其搭载的高性能激光雷达,探测距离可达250米以上,且不受光线条件影响,能够对纸箱进行精确的三维建模和测距。激光雷达如同持续稳定的“感知之眼”,为系统提供了关键且可靠的环境数据,争取到了更多决策时间。
这场测试,客观揭示了行业过去一定程度上存在的“重算法、轻硬件”、“重功能宣传、轻安全冗余”等现象。它清晰表明:智能驾驶的竞争,已从功能的“有无”,进入到了安全的“高低”新阶段。
事故推动标准,安全优先于功能
此次国标的加速出台,与2025年3月29日发生的“铜陵车辆事故”有关。涉事车辆在开启L2辅助驾驶时未能识别施工区域,导致事故发生,将智驾安全问题推向舆论焦点。新国标甚至专门1:1复现了事故场景,要求所有车型必须能有效应对施工区。
新规给予行业一定的缓冲期(拟2027年实施),但其覆盖施工区域、夜间儿童横穿、隧道障碍物等数十项全面测试,意味着车企难以再以“未来升级”或“技术概念”作为L2功能的主要宣传点。未来,能否通过国标测试,将成为车企宣传其L2功能的基本前提,“过度宣传”现象有望得到遏制。
对消费者意味着什么?
对消费者而言,这无疑是一个积极信号。L2级辅助驾驶安全标准不明确的阶段即将过去。未来选购车辆时,消费者可以重点关注:“该车的智能驾驶是否通过国家强制安全测试?”以此作为判断系统安全水平的依据。
但同时,必须清醒认识到:L2级系统始终是辅助驾驶,而非自动驾驶。国标提升的是系统安全基准,但驾驶员仍是车辆安全的最终责任人,需始终保持对路况的注意力。
一个纸箱,测出了技术路线的差异,更体现出对安全理念的重视。这场测试没有“及格线”可言,唯有对安全底线的坚守。它促使所有车企回归技术本质——科技的最终目标,是安全抵达,而不只是炫酷出发。
来源:呱唧呱唧足球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