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担任社区书记时只有27岁,刚开始有人不认可,说:‘一个小丫头能干什么?’”面对习近平总书记,这名社区书记讲起自己的故事,“我就暗下决心,从更换破损窗户到修剪草坪,从加装电梯到解决停车难……用心用情办好社区居民关注的事情,以真心换民心。”
《民生周刊》记者 郭鹏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到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参加审议。
“90后”李肖娜代表,已经是一名经验丰富的社区工作者了。自从大学毕业,她已经在基层一线工作了12年。
李肖娜所在的海连社区位于连云港市老城区,这些年,海连社区从一个硬件差、设施旧的老社区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全国民主法治示范社区”。
“我担任社区书记时只有27岁,刚开始有人不认可,说:‘一个小丫头能干什么?’”面对习近平总书记,这名社区书记讲起自己的故事,“我就暗下决心,从更换破损窗户到修剪草坪,从加装电梯到解决停车难……用心用情办好社区居民关注的事情,以真心换民心。”
总书记亲切地说:“你在社区里干了这么久,很踏实。社区书记是‘小巷总理’,管的事特别多,很不容易。”
“社区规模有多大?改造得怎么样?加装电梯普遍吧?老百姓意愿强吗?”对社区里的事,总书记问得十分细致。
…………
近日,《民生周刊》记者采访了这位“小巷总理”——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新海街道海连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李肖娜。
她对记者说:“习近平总书记对‘一老一幼’问题十分关切,在接下来的工作中,要贯彻落实好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以及2025年全国两会精神,坚持‘民生为大’,保障好‘小社区’里的‘大民生’。”
李肖娜组织召开社区人员驻点各小区办公例会。
不断拓宽为民服务空间,着眼社区资源活化,把治理与服务做深做实
民生周刊: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了江苏代表团审议,请回忆一下当时的情景,谈谈你向总书记汇报的有关情况。
李肖娜:习近平总书记对社区里的事问得十分细致,“社区规模有多大?改造得怎么样?加装电梯普遍吧?老百姓意愿强吗?”问的件件桩桩都是居民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
我主要从把组织扎根在邻里、把问题解决在小区、把服务做细在身边这三个方面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了我们社区治理的新探索、新实践、新成效。
近年来,我们海连社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治理的重要论述,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创新探索“支部安家、党员回家、治理兴家、服务到家”的邻里党建“海连模式”,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在听了我的汇报后,总书记进一步谈及对这个问题的思考——
先说“老”:“要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同时,老年居家服务要完善措施,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培育好老年医护职业。”
再说“小”:“根据人口结构和办园质量,现在的托幼服务,有的地区还有‘不足’或‘过剩’的现象,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完善。我们都希望孩子们安全、健康,希望托幼服务人员专业、有责任心,还要加强这方面的建设和管理。”
社区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微循环单元”,承载着将国家蓝图转化为“万家灯火”的重任。我们将积极回应“一老一小”的多元需求,不断拓宽为民服务空间,着眼社区资源活化,把治理与服务做深做实。
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赢得了居民的心,夯实了群众基础
民生周刊:请结合具体事例,详细介绍近年来海连社区是怎样做好“一老一幼”工作的。
李肖娜:近年来,小区的变化越来越多,居民的笑脸也越来越多。坏了的路灯亮起来了、遗失的窨井盖补上了、破损的窗户换新了,同时我们盘活公共空间,收回并改造小区废弃20多年的停车场,建成6000平方米健身休闲广场,打造健身步道、休闲同心亭、连心电影播放区等活动区域。
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赢得了居民的心,夯实了群众基础。我们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设置音乐室、舞蹈室、图书室、健康疗养室等开放性服务空间,每月开展养生运动、中医保健、防诈骗等知识讲座,丰富老年人文化生活,常年免费开放。
2022年开始,我们不断升级打造社区“教乐康养”综合体,通过引入更多社会优质资源进驻社区,建设老年友好型社区。包含智享之家、棋牌室等服务场所,并与社会组织合作提供“线上+线下”服务。
此外,社区还成立了连云港首家社区老年大学,今年春季班开设了13门课程,目前吸引了近200名老人报名。“教乐康养”综合体让“养”老变“享”老,也让社区养老服务走向了更加多元化和精细化,形成了集文化教育、休闲娱乐和康养护理等多元素于一体的教乐康养社区养老服务阵地。
为了让老人们踏实吃上一口营养、卫生、健康的“热乎饭”,我们提档升级社区食堂,从面积仅70平方米的小食堂,改扩建为200多平方米的社区食堂,可同时满足50人就餐,每天接待300多人次;从社区雇佣人员自营的亏损状态,到引入第三方餐饮品牌;从最开始只有午餐,到现在一日三餐俱全,服务越来越完善。如今社区食堂已成为“养老生活圈”的重要一环。对行动不便的老年人,还有专门的志愿者提供免费的送餐服务。
海连社区是老旧小区,老年人口居多,为了延伸服务“触角”,全面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感,我们依托“党建+”邻里中心,整合医疗资源,与市第二人民医院携手打造“医社同行健康驿站”,让居民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专家诊疗、健康筛查等一站式医疗服务,极大地提升了居民的健康保障水平。
在关心关爱未成年人成长方面,我们打造了社区未成年人成长空间,服务涵盖社区托管、研学、心理疏导、健康成长、亲子教育。
今年,海连社区将盘活幼儿园闲置用房2700平方米,建设居民“邻里汇”,辐射周边社区,为居民提供教育、养老、就餐、文娱等一站式服务综合体,实现幼有所育、老有所养、食有所安、居有所乐、事有所办等服务功能,让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得实惠、享幸福。
探索出一条具有海连特色的“一老一小”服务新路径
民生周刊:做好“一老一幼”服务工作,海连社区将采取哪些有力举措?
李肖娜:海连社区将聚焦“一老一小”民生需求,以党建为引领、科技为支撑、共治为纽带,探索出一条具有海连特色的“一老一小”服务新路径。
通过构建“一刻钟”养老服务圈、打造“教乐康养”综合体、建设家门口的“医疗服务站”、提档升级“百穗餐厅”助餐服务等,形成集文化教育、休闲娱乐和康养护理等多元素于一体的养老服务、社区托育阵地。我们也在持续探索可持续运营模式,形成可复制推广经验,确保对“一老一小”的服务可持续。
海连社区将继续深化“一老一小”服务创新,我们坚信,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通过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一定能绘就“老有颐养、幼有善育”的民生幸福画卷。
民生周刊: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和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上多办实事,在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可及性上再上水平。
作为“小巷总理”中的优秀代表,你认为,在推动“一老一幼”惠民政策举措落实上,基层干部应怎样坚持“民生为大”,把工作更好地做到群众心坎上?
李肖娜:在推动“一老一幼”惠民政策举措落地落实层面,作为社区书记,我认为关键在于将政策转化为群众触手可及的温暖。因此需要我们用“铁脚板”走千家万户,把老人“做饭难”“就医难”“孩子放学没处去”这些群众身边的愁心事,一件件记在本上、办在实处。
现在政策越来越好,我们得像“绣花针”一样把这些政策穿成线——比如把社区活动室改造成“托老托小”一体空间,让年轻人上班时孩子有地方玩、老人有人照料;用微信群、小程序把送餐、送药、课后辅导这些服务搬到线上,点点手机就能解决。同时,要当好“传声筒”,把群众的期盼及时反馈给上级,推动政策更接地气,比如呼吁增加社区医生上门次数、延长助餐点开放时间。
只有把“党建引领”“智慧社区”“精细化服务”这些新理念变成帮老人装防摔扶手、为留守儿童找“临时家长”这些实在事,才能让“一老一幼”真正感受到政策的温度。
民生无小事,我们多流一滴汗,群众的心就暖一分,社区的为民底色就更亮一分。
原文刊载于2025年第8期、4月14日出版的《民生周刊》杂志
原标题《深化“一老一幼”服务创新——访全国人大代表,江苏连云港市海州区海连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李肖娜》
来源:携手共行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