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泌尿领域的年度盛会——第40届欧洲泌尿外科学会年会(EAU25)于2025年3月21日至24日在西班牙马德里圆满落幕!作为全球泌尿学界最具影响力的学术会议之一,EAU25聚焦于前列腺癌、尿路上皮癌、肾癌、罕见癌症、尿路结石、功能性及泌尿生殖系统疾病、重建与男科
EAU25
泌尿领域的年度盛会——第40届欧洲泌尿外科学会年会(EAU25)于2025年3月21日至24日在西班牙马德里圆满落幕!作为全球泌尿学界最具影响力的学术会议之一,EAU25聚焦于前列腺癌、尿路上皮癌、肾癌、罕见癌症、尿路结石、功能性及泌尿生殖系统疾病、重建与男科等领域的突破性进展,汇聚全球顶尖专家,共话泌尿学科未来。CCMTV泌尿频道有幸邀请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的黄吉炜、翟炜、孔文、朱寅杰教授,为我们分享2025EAU的大会亮点及各自领域的前沿进展。CCMTV泌尿频道将其整理成文,以飨读者。
1 作为泌尿中青年专家,你们如何看待今年EAU会议的整体趋势?有没有哪些报告或研究让你印象深刻?
孔文
作为一名专注于肾脏肿瘤的泌尿外科医生,今年EAU会议在肾脏肿瘤领域呈现出明确的精准化与微创化趋势,令人印象深刻。
针对小体积肾脏占位性病变,越来越多研究探讨了积极监测(Active Surveillance)与外科干预之间的差异,强调个体化决策的重要性。在治疗手段方面,经皮消融等微创方式的研究不断增多,与传统手术在疗效与安全性上的比较,为特定患者提供了更多选择。此外,保留肾单位手术的技术也在不断进步,今年多项研究和手术视频展示了如“免阻断”“免缝合”等新技术的探索,体现出术式向更高精准度和微创方向发展的努力。
翟炜
大家好,我是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的翟炜医生。本次大会给我留下了三个方面的深刻印象:
首先,临床医生越来越注重临床转化。比如我参加的聚焦肿瘤领域的壁报会议,包括人工智能方面的研究也越来越强调实用性。比如,通过AI与传统影像技术结合,不仅在肿瘤良恶性鉴别上展现出潜力,也在术后随访、靶向治疗策略制定中提出了诸多实用性强的新观点。
其次,实体瘤治疗技术正在不断拓展。过去细胞治疗主要应用于血液系统肿瘤,而如今,越来越多研究聚焦于如何将细胞治疗、肿瘤疫苗等新型疗法应用于实体瘤,尤其是在晚期肿瘤的综合治疗中,尝试打开新的突破口。
第三,智能化与数字化设备的快速发展同样令人印象深刻。在企业展区,我体验了一款可穿戴AI眼镜,能够以三维立体形式展示肾脏肿瘤模型,并且能够通过手势调整视角与角度,这类技术未来有望辅助机器人手术。此外,还有多个机器人模拟系统,戴上智能眼镜后,通过沉浸式操控,可以调节手臂的装机、延展、收缩等。
黄吉炜
我是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的黄吉炜医生。前面几位同道已经就肾脏肿瘤领域的进展进行了深入分享,我想从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TUC)的角度,谈谈我在本次EAU大会上的一些观察与体会。
首先,保肾治疗可能成为未来趋势。UTUC的标准治疗仍以根治性手术为主,特别是对高危患者,EAU指南推荐行根治性肾输尿管切除。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研究关注在特定人群中实施保肾治疗的可行性。包括我们中心、华西医院等在内的多家国内机构,正在积极探索通过术前用药缩小肿瘤体积,进而联合激光等微创手段开展保肾手术。
第二个值得关注的热点是分子标志物的临床应用。2025年EAU指南中,已经将例如TROP2或HER2表达作为判断预后和制定治疗策略的指标。此外,还有基于尿液的微小残留病灶(MRD)检测指导膀胱镜的RCT研究,未来可能会为尿路上皮癌的诊疗带来革新。
第三,在系统治疗方面也有新的进展。包括靶向药物如厄达替尼、国产的RC48、以及EV联合免疫治疗在转移性UTUC或膀胱癌(UBC)中展现了积极结果,为患者提供了更多选择。
朱寅杰
大家好,我是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泌尿外科的朱寅杰医生,主要专业方向是前列腺肿瘤。
这次大会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整体氛围非常开放、富有创新精神。很多讨论都围绕尚无定论的研究或观点展开,鼓励自由争鸣与观点碰撞,而这种氛围正是推动医学进步的关键。
在晚期前列腺癌的治疗方面,系统性治疗仍是当前的主要策略。但具体应选择哪种联合方案——是三联还是二联或者其他方案,目前仍在持续探索中。本次大会公布了许多关于不同治疗组合的伞式研究,目的都是为了进一步延长患者生存、改善生活质量。
对于早期前列腺癌患者,如何在保证疗效的同时最大限度保留功能,也成为一个讨论热点。在与Breda教授的小型讨论会中,我们就“如何在保功能的前列腺癌手术中,解决切缘阳性的问题,提升根治率、降低复发”展开了热烈讨论。这对我们今后的临床实践和科研方向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参考。
2 能否请各位分享一下各自研究的核心发现 ,以及你们认为这些发现对临床实践或未来研究的潜在影响?目前泌尿肿瘤学领域最具争议的话题之一是什么?你们如何看待?
朱寅杰
我们团队一直在开展前列腺癌的分子影像诊断、精准诊断和治疗方面的探索。前期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前列腺癌高表达的PSMA分子的新型检查手段,能够为不同病程阶段的规范诊疗提供新的思路。例如,我们既往认为是早期局限性疾病的患者,通过新的分子诊断技术发现,患者的分期实际上存在偏差,从而改变了治疗策略。对于一些临床参数高危的患者,我们通过此技术发现其实际是局限性前列腺癌,从而避免了过度治疗。除了我们的研究数据外,大会还有其他相关研究成果,表明分子影像在前列腺癌的诊断和治疗中正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热点。
此外,关于术中和术后的决策,我们也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例如,术中可以通过实时分子影像荧光引导来决定是否进行结构保留,或者需要进行挽救性手术。而在术后,若患者出现复发,分子影像技术能够在早期发现可疑病灶。不过,对于中晚期前列腺癌患者来说,PSMA并非在所有病灶中都有表达。因此,开发新分子影像示踪剂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在前期实验中也发现了一些可能有效的分子影像的示踪剂,在预实验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这些仍然是初步结果。我们期待在未来的研究中,能够进一步推动这一领域的进展。
孔文
今年在EAU会议上,我主要分享了我们中心关于一种罕见肾脏肿瘤类型——延胡索酸水合酶缺陷型肾癌的临床研究。这项研究探讨了仑伐替尼联合替雷利珠单抗在晚期延胡索酸水合酶缺陷型肾癌患者中的一线治疗效果。之前,我们也在今年2月的美国临床肿瘤年会(ASCO GU)上对该研究进行了口头报告。
尽管这种肾癌类型极为罕见,但其好发于年轻患者中,并且预后较差。此前,针对这种类型的肾癌并没有理想的治疗方法。我们的团队在既往回顾性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这项前瞻性临床研究。结果显示仑伐替尼联合替雷利珠单抗的治疗方案对这些患者的肿瘤治疗效果显著,且安全性良好。这项研究的意义在于,可能会更新当前指南中推荐的贝伐珠单抗联合厄洛替尼治疗方案,给这类患者带来更多的治疗选择。以上是我们本次EAU大会上的研究报告。
就肾脏肿瘤的临床治疗发展趋势而言,每年都有许多新药和临床研究结果发布对于我们专注于肾脏肿瘤治疗的医生来说,当前的主要挑战之一是如何在外科手术与药物治疗之间取得平衡。尤其是在中晚期肾脏肿瘤的治疗中,我们不仅要具备泌尿外科手术的技能,还需要掌握肿瘤内科药物治疗的相关知识,才能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治疗方案。当前,肾脏肿瘤领域的外科手术进展相对平稳,但内科药物治疗进展迅速。如何有效使用这些新药,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是我们专业需要解决的问题。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如何充分利用中国作为人口大国的优势,优化临床治疗。中国拥有庞大的人口基数和许多优秀的临床中心,如何利用好病源优势,做好多中心联合研究,解决更多的临床问题。
以上是我此次参加EAU会议带来的主要工作,感谢大家的关注。
黄吉炜
本次EAU大会,我共有两项研究入选口头报告,分别聚焦于转移性UTUC的治疗和UTUC术后复发、转移的分子预测。
第一项研究是一项关于Disitamab vedotin(RC48-ADC)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转移性UTUC患者中疗效与安全性的多中心真实世界研究。该研究在中国医师协会UTUC协作组的框架下开展,共纳入了来自全国23家中心的数据,以上海仁济医院为主,并联合了北京大学、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等多家机构。研究结果显示,在中国人群中,该联合治疗方案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值得进一步推广。
第二项研究则聚焦于术后肿瘤MRD的监测在UTUC患者辅助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我们尝试通过血液和尿液中的肿瘤DNA检测,早期识别肿瘤的复发和转移。研究结果显示,相较于传统影像学检查,MRD检测可平均提前约110天发现病情变化,从而为临床医生提供更早的干预窗口。
综合本次EAU大会发布的相关指南与研究热点,我认为这两项研究分别是未来UTUC管理的两个重要方向:一是如何更优化、组合现有药物,提升治疗效果;二是如何充分挖掘并应用已知的分子标志物,更好地解决目前临床的痛点和热点。这也是我此次参会的最大体会与收获。
翟炜
在本次EAU大会,我想向大家分享我们团队在转移性肾癌诊疗领域的一些最新研究进展。
我们团队的研究方向之一,聚焦于晚期转移性肾癌的临床诊断。当前,临床上对于该类疾病的影像学评估仍主要依赖以FDG为代表的PET-CT检查。然而,该类传统成像手段在实际应用中存在诸多局限。例如,FDG-PET在炎性病灶与肿瘤转移灶的鉴别上容易出现假阳性,而对于某些隐匿性转移灶,尤其是脑转移,FDG无法识别而产生假阴性,进而影响诊断的准确性与后续治疗决策。
基于上述临床痛点,我们团队前期开发了一种靶向CD70分子的分子探针诊断技术,并在动物实验及初步的体外研究中取得了良好结果。目前该技术已获批进入临床研究阶段,并通过伦理审批在我中心启动了初步的人体研究。研究结果显示,CD70探针在诊断转移性透明细胞肾癌方面,较传统FDG-PET具有更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尤其在识别转移灶方面展现出重要的临床价值。
基于此项研究成果,我们希望进一步推动“诊疗一体化”的探索。在晚期肾癌治疗方面,目前主流方案为免疫联合靶向治疗,但随着治疗进展,部分患者会逐渐进入耐药阶段,后续治疗策略成为临床亟需解决的问题。为此,我们团队准备开展以CD70为诊断依据的CAR-NKT细胞治疗。该项目拟以单中心临床试验的形式开展,通过前期CD70诊断标记靶病灶,纳入免疫治疗失败的晚期肾癌患者,给予CD70为靶点的细胞治疗,以期为这类患者提供新的治疗路径和生存获益。
我们也诚挚欢迎广大泌尿领域的同仁与我们携手,共同推进“诊疗一体化”的进程。
黄吉炜 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泌尿科副主任
泌尿科西院一病区主任 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博士
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麻省总医院(MGH)博士后
中国医师协会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TUC)协作组副组长
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全国青委会微创学组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协会尿路上皮癌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泌尿系统肿瘤慢病管理分会常委
中国医师协会肾癌协作组委员
中国性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委员
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泌尿男生殖系肿瘤专委会委员
CACA中西医整合肾癌专委会委员
中华医学会上尿路尿路上皮癌及中国临床肿瘤协会尿路上皮癌指南执笔专家
国家医疗先行试验区海南博鳌乐城罕见病专家委员会专家
上海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学组委员
上海市浦东新区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专家
《中华肿瘤杂志》、《现代泌尿外科杂志》编委
《JCO泌尿生殖系统肿瘤专刊中文版》青年编委会委员
擅长肾肿瘤及UTUC诊疗,年独立完成手术超1000例次,其中肾输尿管肿瘤手术超800例次。
主持国家自然基金课题及上海市级课题5项,其他课题数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40多篇,总IF超过200分
从2015年开始先后10余次在EAU,AUA,ESMO、ASCO等国际大会上进行学术报告
翟炜 教授
医学博士、美国罗切斯特大学博士后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泌尿科副主任、浦西分院院区主任
副主任医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
肿瘤系统医学全国重点实验室课题组长
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基础学组 全国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泌尿外科医师分会转化学组 全国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腔镜机器人分会 全国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医疗机器人发展促进分会 全国常委兼副秘书长
上海市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青委 副主任委员
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上海市青年拔尖人才、上海市浦江人才
上海市“医苑新星”杰出青年医学人才、新时代上海闪光青年
上海市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
上海交通大学王宽诚医学奖励基金获得者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上药杏林育才奖获得者
2023年上海医学科技奖一等奖(R2/9)
2024年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研究论坛总决赛金奖 责任教师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累计科研经费1500万
以通讯作者在Annals of Oncology、European Urology、Advanced Science等期刊发表SCI论文多篇
孔文 教授
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
美国MD Anderson肿瘤中心访问学者
中国抗癌协会泌尿男生殖系肿瘤专委会少见肿瘤协作组委员及秘书
国际肾癌联盟(IKCC)医学咨询委员会专家
2023年第三届“金山茶花计划”人民好医生(泌尿肿瘤领域)优秀专家;2024年获得国际肾癌联盟(IKCC) Cecile & Ken Youner青年学者研究奖;参与获得2014年上海医学科技奖一等奖,2015年教育部高等学校科技进步一等奖,2015年华夏医学科技奖二等奖
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Eur Urol、Nat Commun等发表多篇SCI论著;担任Medical Oncology, BMC 系列期刊,Frontiers 系列期刊等审稿人
朱寅杰 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泌尿科 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泌尿外科分会 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毕业后医学教育泌尿外科专委会 秘书
上海医师协会机器人专委会泌尿外科工作组 副组长
上海医师协会泌尿外科分会 青年委员
上海市医学会泌尿分会前列腺学组 委员
上海市泌尿外科质控中心专家组成员
“Rising Star”全国中青年泌尿外科医师临床科研技能大赛一等奖
加拿大Toronto总医院、美国Hopkins医院访问学者,法国Strasbourg医院外籍医师
编辑:Dakota Zhu
投稿请联系:dakota.zhu@ccmtv.cn
泌尿相关会议、学术资讯、直播定期推送
来源:医学镜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