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而当她1971年再度踏上美国,面对簇拥而来的女性主义者,已至暮年的她,可曾想起那段横跨大西洋的恋情?究竟是一个怎样的美国,让波伏瓦既批判又沉醉,既疏离又深情?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1947年,西蒙娜·德·波伏瓦站在芝加哥一间公寓的镜前,拍下一张后背全裸的照片。
那时她正陷入与无产阶级作家阿尔格伦的热恋中,并即将完成震撼世界的《第二性》。
可谁又能想到,这位以理性著称的存在主义哲学家,也会被炽烈的爱情点燃?
而当她1971年再度踏上美国,面对簇拥而来的女性主义者,已至暮年的她,可曾想起那段横跨大西洋的恋情?究竟是一个怎样的美国,让波伏瓦既批判又沉醉,既疏离又深情?
西蒙娜・德・波伏瓦诞生在巴黎,她的家庭环境优渥,父亲在律所工作,母亲身为银行家长女,让她自幼无需为生活烦忧。
小时候,一本《小妇人》悄然在她心底种下了热爱学习与写作的种子,书中乔・马奇的形象成为了她前行的榜样。
19 岁那年波伏瓦却在日记中写下了 “不要做波伏瓦小姐,要做你自己” 这般振聋发聩的话语,这简单的一句话,却始终激励着她追逐文字梦想。
而在学术上,她更是展现出了过人的天赋与才华,在竞争激烈的国家哲学教师资格考试中,她脱颖而出,成为了有史以来通过这个考试最年轻的考生。
当时的考官们在评判时,甚至近乎一致地认为,她在诸多方面实际上比萨特更优秀。
也正是这场考试,让她与萨特结识,两人就互相吸引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渐渐地两人的感情就拉出了火花。
他们一起探讨着未来的写作计划,一起在图书馆钻研那些晦涩又深奥的哲学典籍,所聊的话题也是越来越多。
波伏瓦与萨特之间的关系,他们共同约定建立一种开放性的关系,在这份独特的约定下,彼此都可以拥有除对方之外的其他情人。
然而,与常人不同的是,他们始终保持着坦诚,会将所有的情感经历一五一十地告知对方,就这样,他们相伴走过了长达 51 年。
他们常常一同坐在塞纳河畔的长椅上,热烈地讨论着 “自欺” 这样深邃的哲学概念,互相启发,互相完善彼此的想法。
即便在存在主义风靡一时的那个年代,波伏瓦所提出的诸多阐述,相较于萨特而言,她的深度和更成熟的见解让她熠熠生辉。
可是而在大洋彼岸的美国,波伏瓦与无产阶级作家纳尔逊・阿尔格伦相遇了,两人就好像命中注定一样,很快就陷入了热恋期。
1947 年在纳尔逊公寓里,留下了一张极具争议的照片,波伏瓦后背全裸,身姿曼妙地站在镜子前。
这张照片后来引发了轩然大波,女权主义团体对此抗议不断,认为其有 “物化” 女性之嫌。
然而,在当时的波伏瓦眼中只是她沉浸在爱情甜蜜中的一种自然展现,是她享受爱情、享受自由选择的快乐瞬间的真实记录。
也正是这段热烈的感情,激发了波伏瓦内心深处的创作灵感。
在爱情的滋养下,1949 年,那部注定要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第二性》诞生了。
当时的她,更多的是以一个文学家和哲人的视角去进行创作,书中字里行间都浸透了萨特式存在主义的要素。
将她对两性关系、对女性地位的诸多思考,用细腻又深刻的文字表达了出来,这部作品,既是她爱情的结晶,也是她思想的凝聚
波伏瓦在对两性关系的洞察中,提出了那个振聋发聩的论断 ,男人是主体,是绝对,而女人是他者”。
这一观点犀利地指出了女性所处的从属地位,被定义为 “第二性” 的女性,仿佛在诸多方面都只能依附于男性而存在。
其实,波伏瓦并非一开始就以坚定的女性主义者形象示人,她在自己 “成为自己” 的道路上也曾充满了犹疑与矛盾。
她对自己的哲学成就表现过过分的自谦,对其他女性的评价也曾掺杂着偏见,然而,随着阅历的增长和对社会更深刻的审视,她开始觉醒,积极投身到女权运动之中。
她创办政治期刊,用文字的力量为女性发声,让更多女性意识到自身所面临的不公。
她努力推动立法,试图从制度层面为女性争取权益,让女性在社会各个领域能有更平等的立足之地;她还不辞辛劳地在世界各地发表演讲,将女性主义的理念传播到各个角落。
而她所著的《第二性》,更是成为了女性主义的集大成之作。
直直地向长久以来的男权社会发起了强有力的挑战,激励着无数女性勇敢地站起来,去抗争、去争取属于自己的权利与地位。
即便后来《第二性》影响力持续扩大,1953 年有了英译本走出法国国门后。
波伏瓦面临着外界对她诸多质疑,比如凭借《名士风流》获龚古尔文学奖时,有人质疑是萨特帮忙完成的作品
但这些都没有阻挡她前行的脚步,反而让她越发清晰地意识到。
女性主义不应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要成为一场实实在在的社会斗争,去打破那些禁锢女性的重重枷锁,让女性真正获得自由与平等。
1945 年欧洲刚从反法西斯战争的硝烟中艰难走出,法国更是经历了国土沦陷的痛苦岁月。
就在这一年,波伏瓦怀揣着复杂的心情,以记者的身份踏上了前往美国的旅程,她肩负着如实记录美国模样,好告知法国同胞的使命,踏上那片陌生又充满吸引力的土地。
后续的多次访美,让她看到了美国这个国度的多面性。
她会为纽约那如传奇般的繁华街景而赞叹,林立的高楼仿佛在诉说着这座城市的辉煌故事;也会被芝加哥那比纽约更为庞然、纯粹的摩天大楼所震撼,感慨这座城市独特的建筑魅力。
可她同样没有忽视美国存在的社会问题,公然的种族歧视现象被她毫不避讳地指出。
她用坦诚的文字记录下美国真实的样子,既有对其伟大之处的夸赞,也有对弊病的批判,这些独特的观察与思考让她笔下的美国呈现出别样的色彩。
到了 1971 年,当波伏瓦再次来到美国时,已然物是人非,她与曾经的爱人纳尔逊早已分手多年。
但这次等待她的,是一群充满热情与斗志的激进女性主义者,她们正积极地创建社区,通过社区的力量让女性们相互扶持、共同成长。
努力推动性别立法,试图从法律的高度保障女性的权益,还发起互助活动,让每一位女性在面对困难时都能感受到来自群体的力量。
波伏瓦深受触动,她决心要把这些在美国看到的、感受到的女性主义实践经验带回法国,期望能为法国的女性同胞们带来新的希望与改变。
西蒙娜・德・波伏瓦的一生,她从对自我的追寻起步,在独特情感关系里汲取灵感,于思想领域大胆发声,更在女性主义实践中砥砺前行。
她用自己的经历告诉世人,女性有着无限可能,只要勇敢追求,终能打破束缚,绽放属于自己的璀璨光芒,激励着后世不断为平等自由而奋斗。
来源:快看张同学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