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罕见,100年前长城原来是这样!山海关随时倒塌,老龙头被炸毁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1 20:06 1

摘要:3000多年前,农耕和游牧两个族群,就开始了对抗:不是游牧民族驱马南下、叩关抢掠,就是农耕王朝越线反击,直捣王庭。

3000多年前,农耕和游牧两个族群,就开始了对抗:不是游牧民族驱马南下、叩关抢掠,就是农耕王朝越线反击,直捣王庭。

到了战国末年,匈奴越来越强,瞅着秦国忙着统一六国、顾不上北边,就冲破原来的长城,把河套地区占了。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一统六国后,立即启动了冷兵器时代最疯狂工程——把秦、赵、燕三国之旧长城连起来,造出了一道从甘肃临洮,一直到辽东的防线。

由于工程量实在太大,秦国一共征发了78万人,相当于每5个青壮年里,就有1个在工地上劳作。

经过十一年修建,一道7000公里长的巨墙,终于竖了起来。

这道墙只有7米高,是拦不住人的,毕竟人能搭梯子翻过来,但是能拦住马。没有了马匹,匈奴骑兵只能去当步兵,战斗力大幅下降。

于是绕过长城是唯一选择,但这会让后勤负担大大增加,导致抢劫效率变低——原本能抢5个村子,有了长城后只能抢到1个。

因此中原农耕文明强势时,只要守住长城十三个关口,北方游牧部落就没别的办法,只能联合起来生存。原本分散的上百个部落,慢慢融合形成了国家。

由此可见,长城的存在推动了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发展,成为两者之间既能分隔又能连接的纽带。

直到清朝入关后,长城失去了防御价值,康熙又说到:“形胜固难凭,在德不在险。昔秦兴土石之工,修建长城,我朝施恩于蒙古,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

这道修建了2000多年的超级工程,才被慢慢废弃,最终变得残破不堪,萧瑟落寞。

那样的长城是什么样?让我们通过一组100多年前的老照片,从长城的起点,看到长城的终点!

△1907年的老龙头——这是万里长城的起点,坐落在山海关旁。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时,为了瓦解清军意志,特意用重炮炸毁老龙头。直到1983年才修复重建。

△1907年的山海关——由于长时间无人维护,城楼已经塌了一半,墙体砖块也风化严重。

△山海关城楼近景——顶部长满了荒草。很难想象,200多年前,这里爆发一场大战,直接决定了天下归属。

1644年,吴三桂在山海关剃发降清,联手多尔衮,击败李自成。

此后,李自成一路溃败,直到在九宫山下,被两名农民打死,大顺王朝灰飞烟灭。

明朝失去山海关庇护后,同样挡不住清军推进。1662年,南明最后一位君主永历帝朱由榔,在昆明被吴三桂缢杀,明朝彻底终结。

可以说,山海关大战是历史上极为罕见的“一战灭两朝

△山海关角山城墙——长城除了防御,还是高速运输体系。

要是打破角山长城,大批人马在角山山坡上艰难跋涉时,中原军队从山海关顺长城骑马、跑步,推着跑车飕飕过来了。

△山海关内街道

△1913年的古北口长城——蜿蜒在崇山峻岭之间,牢牢挡住了游牧骑兵南下路线。

游牧部落,一直缺少手工艺人,导致他们面对城墙类的防御工事攻击一直都效率很低。

蒙古破襄阳花了八年,最后还从西域调来回回炮助战。

△古北口长城的烽火台——远处是光秃秃的荒山,显得很是荒凉。

长城选址极为科学,整体沿着400毫米降雨线分布,北边气候干旱,南边气候湿润。

这是成本最低,效果最好的选择。农耕打游牧,打得下来守不住,因为过了长城,就无法耕种。

△由于无人维护,也没有旅游开发,雄伟的城墙长满了荒草。

△潮河边的烽火台——秦朝长城上,每隔1.5公里就有一座烽火台,明长城上就更多了,一旦发现敌人逼近,就燃起混有狼粪的燃料示警,

这种烟直而聚,风吹之不斜,在30里外都能看到。

这就是古人喜欢用“狼烟四起”来形容战争的原因。

△1920年的八达岭长城

△八达岭上的关隘——大门都被拆走烧火了,关前道路更是瓦砾遍地。

△被扒开的八达岭城墙——从这个角度,可以清晰感受到长城的坚固

△八达岭长城上的藏兵楼——这些都是明朝修建的,有500多年的历史

值得一提的是,唐朝存续的290年间,始终没有修建过长城。是唯一不修长城的汉人朝代,

这并非修不起,而是唐朝最大威胁,是西边大食与青藏高原的吐蕃。北边游牧部落,基本都被唐军给打服了。

△1920年,箭扣长城下的小庙

△1920年,长城上的小贩,他卖的东西,放到现在,也是百年以上的文玩了。

△1923年的嘉峪关——这是万里长城的终点,坐落在茫茫戈壁之上。

△嘉峪关内的城楼——比起破烂不堪的山海关,嘉峪关的城楼要完好的多

来源:意想不到的历史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