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直言看不上浩然,评价《金光大道》《艳阳天》不过泛泛之作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1 20:08 1

摘要:地头上有人擦着汗问:“萧长春这回能不能扛过去?”没人当它是小说,大家听得跟亲戚家的事儿一样紧张。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那年头,农村的广播站总是格外忙。

夏收前后,田间地头的高音喇叭一开,就是《艳阳天》的广播剧。

声音呲呲啦啦,却挡不住人往那儿凑。

地头上有人擦着汗问:“萧长春这回能不能扛过去?”没人当它是小说,大家听得跟亲戚家的事儿一样紧张。

可几十年后,余秋雨在一次访谈中谈起这部作品时,只淡淡一句:“泛泛之作。”语气不重,但在文坛投下了不小的石子。

这事儿要从头说起,还得拉回到1950年代的农村合作化运动。

那时候,浩然还不是“浩然”,他叫梁金广,是开滦赵各庄煤矿工人的儿子。

家里穷,念书断断续续,只读过三年小学和半年私塾。

可脑子不笨,小时候常听母亲讲民间故事,评戏听得多,古书也翻过。

别人看的是字,他听的是人心里的事。

1948年,他16岁,被推选为王吉素村的第一批共产党员。

那是个转折点。

之后进了冀东十四地委党校,学完就被派去当青年干部,搞宣传、带团员、组织文艺队。

他跑过蓟县、唐山、冀东平原,见过太多田土上的人和事。

这些经历,后来都成了他小说里的影子。

他写《艳阳天》的时候,还在《旗》杂志当记者。

那年是1960年左右,全国刚过完三年困难时期,农村情况复杂,合作社制度推行得磕磕绊绊。

浩然跑去北京郊区的东山坞蹲点,白天干活,晚上记笔记。

他说:“不下地,不知道人心怎么变。”稿子改了三遍,才交给人民文学出版社。

可一放,就是两年没消息。

直到1964年,《收获》杂志复刊,编辑叶以群翻出这份稿子,觉得眼前一亮。

没多久,《艳阳天》第一卷出版。

当年就火了。

小说讲的是一个农业社在麦收季节面临的各种矛盾。

土地怎么分红?粮食怎么分?有人想按劳分,有人想按地分。

萧长春,社里的骨干,坚决反对走“资本主义回头路”。

对手是马之悦,农业社副主任,表面上是老好人,背地里和地主马小辫勾结,搅得全社不得安宁。

小说细节很实。

社员开会争得脸红脖子粗,老农骂街、媳妇哭鼻子,小孩在麦场边玩土坷垃。

浩然写得不诗意,但接地气。

语言糙点,也有人情味儿。

像“吃了灯草灰,放轻巧屁”这样的方言,南方人可能听不懂,北方村里人一听就乐。

可也有人说,人物太脸谱。

面角色都太“正”,反派一个比一个“坏”。

尤其是小说后期,马之悦策划谋害萧长春儿子的桥段,有点过了。

现实中没那么戏剧。

其实浩然自己也知道。“我不是写小说,我是把他们的事儿记下来。”他说这话时,是在1978年一次内部创作座谈会上。

当时他已经因为《金光大道》再次成名,成为“农村三红”作家之一(另两位是李凖和曲波)。

《金光大道》比《艳阳天》还“红”。

主角高大泉几乎没有缺点。

他带着芳草地的社员斗地主、斗富农、斗“思想不纯”的干部,三线并进,节奏紧凑,政治立场鲜明。

有人说他像“宣传画里的人走出来了”。

说实话,那几年写小说,没几个人敢“写人性”,都在写“立场”。

浩然的优势是,他真在农村干过活,知道哪些话农民听得进去。

他不是编,他是记。

他写高大泉,不是因为他多理想,而是他见过这样的人。

不过到了1980年代,风向变了。

十一届六中全会以后,文学不再只讲“阶级斗争”。

人们开始看重“人性”和“情感”,讲究结构、语言、心理描写。

浩然的作品就显得“老了”。

余秋雨的那次评论,说白了,是站在新的文学标准上看老作品。

他的要求是“艺术性”和“思想深度”,而浩然那套讲故事的方法,确实跟不上了。

可也得说一声公道话。

浩然没写“深度”,但写的是“现实”。

那时候的农村,真有人为“按地分红”吵得打起来。

合作社里干部和社员的对立,不是文学夸张,是日常生活。

他写的不是“应该怎样”,而是“那会儿就是这样”。

1970年代,很多农村中学把《艳阳天》当作“政治教材”读。

甚至有村支书照着小说里萧长春的做法组织社员开会。

那不是小说影响现实,那是现实找到了参照。

1981年后,浩然渐渐淡出一线。

他不再频繁发表作品,也很少接受采访。

晚年住在北京郊区一处安静的院子里。

偶尔有人去看他,他就领着在院子里转,说起当年冀东的那些村庄,语气还是那样慢悠悠的:“你知道吗,那时候,真的是一块地一块地地跑出来的。

2008年,他去世。

去世前几年,已经很少有人再提《金光大道》和《艳阳天》。

但有意思的是,2019年,《艳阳天》又被列入“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的,是影印初版。

封面上还是那句老话:“社会主义永远是艳阳天。

从那以后,再也没人这样叫过他高大泉了。

参考资料:

余秋雨,《借我一生》,作家出版社,2005年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一届六中全会文献汇编》,人民出版社,1981年

人民文学出版社,《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2019年出版合集

孙绍振,《文学的边界与尺度》,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

《浩然年谱》,中国作家协会资料室整理,内部资料,1989年

来源:希拉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