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每个中国人的记忆里,阅兵式的画面总是震撼而厚重的:或许是开国大典上17架战机绕圈飞行的无奈与坚韧,或许是如今歼-20编队划破长空、东风导弹列阵前行的豪迈与底气。
本文章内容均有可靠的信息来源,相关信源加在文章结尾
在每个中国人的记忆里,阅兵式的画面总是震撼而厚重的:或许是开国大典上17架战机绕圈飞行的无奈与坚韧,或许是如今歼-20编队划破长空、东风导弹列阵前行的豪迈与底气。
每一次阅兵,都是一场惊艳世界的视觉盛宴,更是一次叩击历史的精神洗礼。
所以当看到美国2025年那场耗资4500万美元的阅兵式时,不少人的表情都会带着几分意外,不只是中国人,全球舆论场上也满是吐槽,有人调侃“整场阅兵唯一亮眼的,可能只剩穿插其中的商业广告”。
但我们得客观看待:美军的硬实力绝非这般“不堪”。
作为全球军费投入最高的国家,它的航母战斗群游弋四海,隐形战机翱翔天际,作战体系的技术含量至今仍处于世界前列。
说这些不是要夸美国,而是因为“想战胜对手,前提是重视对手”。这场阅兵式的“拉胯”,根源从不是美军能力不足,更多是美国对历史记忆的淡漠,对国际责任的轻视。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的九三大阅兵,牵动了全球目光。
这不仅因为它将是中国史上装备最新、规模最大的阅兵式,更因为在当下混乱的世界局势中,中国正以这样庄重的方式向历史致敬、向和平宣誓,而这份对历史的敬畏、对和平的坚守,恰恰是某些国家早已遗失的初心。
80年前的9月3日,人类终于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浩劫中挣脱。这一天被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要坐标。
因为这场战争从不是某个国家的单独劫难,而是全人类的共同伤痛:全球84个国家被卷入战火,近1亿人在硝烟中失去生命或流离失所。莫斯科曾被德军兵临城下,伦敦街头因轰炸满目疮痍,南京城里30万同胞惨遭屠戮,马尼拉平民也在日军暴行中哀嚎。
哪怕是最简要的描述和数字,都难掩背后一个个破碎的家庭、一段段被撕裂的记忆。
也正是这场浩劫,让人类终于醒悟:分裂与对抗只会通向毁灭,合作才是生存的唯一出路。
1942年,美、苏、英、中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不同意识形态、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语言的国家第一次放下分歧,在同一张谈判桌前构筑起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苏联红军用“千里焦土”阻挡德军钢铁洪流;诺曼底登陆时,盟军用鲜血染红海滩,为欧洲开辟第二战场;中国战场的14年抗战里,同胞们用血肉筑起长城,牵制了日军近80%的陆军兵力,为全球反法西斯阵营争取了关键时间。
这种跨国界的协作,不只是一场宏大的军事胜利,更是反法西斯联盟团结精神的象征,而这份精神,在人类文明的土壤里播下了新世界的种子:用规则取代炮火,用合作代替对抗。
正是这份痛彻心扉的反思,成为二战后全球秩序重构的起点,催生出支撑人类走过80年黄金发展期的和平框架。
1945年2月的雅尔塔会议,堪称这场秩序重构的“奠基礼”。
罗斯福、斯大林、丘吉尔三位领袖围坐在克里米亚的比瓦吉亚宫,没有硝烟与威胁,只有地图、钢笔与彻夜不息的谈判。尽管各国基于自身利益的对峙客观存在,但没人能否定,这场会议本质是人类第一次尝试用谈判代替战争。
要知道,货币与贸易的混乱曾是二战前全球经济崩溃的重要推手。30年代大萧条时期,各国为自保纷纷实行“竞争性贬值”:美国将关税提高到60%以上,英国放弃金本位,全球贸易额暴跌66%。
而贸易崩溃与“以邻为壑”的经济政策,最终成了法西斯主义滋生的温床:德国因出口崩溃陷入工业停滞,日本因生丝滞销导致数百万农民破产,意大利因殖民市场被垄断失业率飙升,这些经济绝望,最终转化成了对外扩张的野心。
当贸易壁垒被合作精神打破,全球才进入经济增长的“加速期”。1947年10月,23个国家在日内瓦签署《关税及贸易总协定》(GATT)。
1995年,GATT升级为世界贸易组织(WTO),用争端解决机制避免了类似30年代的贸易战,成为二战后最成功的“和平实践”之一。
即便冷战铁幕曾将世界划分为两大阵营,全球合作的脉络也从未完全断裂:美苏虽在太空竞赛中激烈对抗,却仍在1972年签署太空合作协议,推动“阿波罗-联盟”飞船实现太空对接。
在核控制领域,两国先后达成《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反导条约》,避免了“相互确保摧毁”的绝境。
正如基辛格所言:“美苏合作不是为了友谊,而是为了让对抗变得可管理。”这种“竞争性合作”的历史证明:合作不必消除分歧,但需为分歧划定“止损线”,让竞争始终服务于人类共同利益。
在这80年黄金发展期里,全球经济规模实现跨越式增长,科技领域更迎来爆炸式创新:1947年晶体管发明开启半导体时代,让计算机从“房间大小”缩小到“口袋里的手机”。
1953年DNA双螺旋结构发现,推动精准医疗从理论走向现实;1969年互联网原型“阿帕网”诞生,到2024年全球互联网用户已突破53亿,社交媒体、电子商务、移动支付彻底改变生活方式。
人类平均寿命也从1945年的47岁提升至73岁。而这一切的起点,都源于二战后人类对“合作共赢”的共同信仰。
可如今,这份信仰正被某些国家亲手撕碎。美国特朗普政府二度执政后,将“美国优先”理念推向极致,掀起席卷全球的“脱钩潮”:用关税武器设置贸易壁垒,试图保护本国产业。
退出《巴黎协定》,无视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甚至退出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将多边国际组织视为“束缚”。
他们不再提“合作”,只谈“安全”;不再讲“共赢”,只论“利益”。
今年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联合国五常都举办了阅兵式铭记历史:5月俄罗斯举办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6月、7月英法两国的阅兵式也展现了大国风貌。
而美国这场阅兵,恰逢美国陆军250周年,甚至赶上特朗普生日,却办得如此“松弛”,要知道,二战刚结束时的美国阅兵,完全是另一番庄重模样。
更令人忧心的是,美国孤立主义掀起的“全球右翼化”正在蔓延:英国通过“脱欧”割裂欧洲一体化进程,意大利、瑞典等国极右翼政党在选举中异军突起,宣扬“排外主义”与“民族优越论”。
日本极右翼政党更是明目张胆篡改历史,在教科书里否认“七七事变”的侵略本质,宣称“南京大屠杀是虚构”,还公开主张“复兴帝国价值”,这样的政党竟在2025年日本议会选举中获胜,让侵略历史被刻意淡化,和平宪法的约束形同虚设。
与此同时,战争的阴云从未消散:俄乌冲突已持续近5年,巴以冲突不断升级,加沙地带仍是“弹片纷飞的人间炼狱”;印巴边境冲突频发,克什米尔地区枪声未歇;柬泰边境也因领土争议爆发军事对峙……
这一切,都与二战前的局势有着惊人的相似:极端主义抬头、民粹主义狂热、跨国博弈加剧、地区冲突频发,那些曾引发二战的“毒瘤”,正以新的形式卷土重来,人类似乎站在了历史周期率的危险节点上。
而中国,始终是全球化的坚定拥护者,是国际合作的忠实践行者。这份坚定,源自对历史的深刻铭记。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唯一延续至今的文明古国:
从《尚书》“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对前朝兴衰的警醒,到《史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对历史规律的探寻;
从司马光《资治通鉴》“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的治世初心,到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觉醒。
我们从未遗忘历史,因为深知“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忽视教训会重蹈覆辙”。
如今的中国早已今非昔比,这无需用经济数据论证,而是显而易见的事实。
我们不会忘记1949年开国大典上,周总理看着仅有的17架战斗机时的无奈;不会忘记邓稼先、钱学森等科学家隐姓埋名,为国防事业奉献一生。
不会忘记1984年阅兵首次展示战略导弹时,全世界惊讶的目光。
而九三大阅兵,从不是一场简单的“秀肌肉”,而是对历史的深刻回望,是对人类和平掷地有声的承诺。
我们展示的军事力量,不是为了挑起对抗,而是为了告诉世界:中国有能力捍卫自身主权与领土完整,更有能力为全球和平提供安全保障。
我们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提醒那些试图否认历史、遗忘教训的当局者,战争的伤疤即便愈合,也不能忘记伤痛;历史留下的教训,更不能被丢弃。
我们始终明白:人类文明的延续,从不是靠某一个国家的“独善其身”,而是靠世界各国的“同舟共济”;全球经济的繁荣,从不是靠零和博弈的“掠夺”,而是靠互利共赢的“协作”。
九三大阅兵的号角即将吹响:那整齐的步伐,是对历史的回响;那轰鸣的战机,是对和平的守护;那列阵的导弹,是对正义的捍卫。
愿这场阅兵能让试图遗忘历史的国家清醒,让鼓吹对抗的势力收敛;愿全人类都能铭记二战的伤痛,珍惜当下的和平;愿我们能用合作之手,共同搭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桥梁,让文明的火种代代相传,让和平的阳光普照世界,这才是对历史最好的告慰,是对未来最好的承诺。
来源:小彭的灿烂笔记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