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里就是楚国的故都——纪南城,楚国政治与文化中心。纪南城在春秋战国的烽火中,屹立了整整411年。从筚路蓝缕到楚地千里,从跋涉山林到问鼎中原,纪南城见证了楚国从蕞尔小国到南方霸主的崛起。
当周王室的礼乐崩碎于烽烟,南方蛮夷之地却崛起一支改写历史的力量。据《史记》记载:“楚文王元年(公元前689年)始都郢”。
这里就是楚国的故都——纪南城,楚国政治与文化中心。纪南城在春秋战国的烽火中,屹立了整整411年。从筚路蓝缕到楚地千里,从跋涉山林到问鼎中原,纪南城见证了楚国从蕞尔小国到南方霸主的崛起。
楚国——这个曾被中原鄙夷的“荆蛮”,如何在血与火中锻造出独步天下的文明?答案,穿越了两千多年的时光尘封,被古老的竹木承载,以简牍之名,再度向世人敞开。
2025年7月6日晚八点,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文化节目《简牍中华》第二季收官之作正在播出。在独家发布环节,荆州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王立静、荆州博物馆馆长杨开勇带来简牍的最新研究成果。
荆州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王立静
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荆州市已出土了一万五千余枚简牍,2023年,在楚故都纪南城遗址向东约一公里的秦家嘴墓地,又新发现了一批战国楚简。
荆州博物馆馆长杨开勇
在秦家嘴楚墓中,发现了迄今考古发掘出土最早的乘法口诀《九九术》,将我国运用乘法口诀的历史,上溯至公元前四世纪,比之前所知,提前了一百多年。
节目现场,两位嘉宾发布了秦家嘴楚墓发掘出土的乘法口诀——《九九术》。以及迄今考古发现最早的《尚书·吕刑》版本,它也是我国目前发现最古老的刑书。专家指出,这次发现的《尚书·吕刑》版本与传世本的内容高度契合,不仅使我们得以窥见它的原始面貌,也解开了传世本真伪的千年之谜。
从2019年至今,荆州市陆续出土大量战国简牍,这是近年来考古界的重大发现,简牍的修复、整理和研究工作也引发世界瞩目。2024年3月播出的《简牍探中华》节目中,时任荆州博物馆馆长王明钦,发布王家嘴墓楚墓的最新研究成果。王家嘴墓楚墓出土3200余枚战国简牍,其中160枚左右所记载的很可能是“战国六经”之一《乐》经中的内容。这批暂时被命名为《乐谱》的简牍,主要由天干和部分简洁符号组成,蕴含着丰富的节奏韵律。
早在春秋时期,楚国已建立系统的司法程序。它为世界文明史补上的关键一笔,原来在“荆蛮”之地,早已孕育出如此系统的秩序观念。
商品贸易的繁荣,催生了对计算的迫切需求,算学,也由此融入楚人日常,成为经世致用的重要学问。这段出土于荆州秦家咀、略显弯曲的残简,字迹虽已斑驳,但经过专家释读,其上“五七三十又五,四七二十又八,三七二十又一”的乘法口诀赫然在目。看似简单的乘法口诀,却颠覆了学界认知。它比湖南里耶秦简《九九表》早了近百年,难道楚国的算学水平,曾领先于时代?当中原还在使用笨重的布币、刀币时,楚国人为何能发明轻便的蚁鼻钱?这种货币背后,是否藏着长江流域贸易网络的秘密?
从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算表》中精妙的乘法原理,到张家山汉简《算术书》中贴近生活的“应用题”,楚人的智慧浸润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默默支撑着这部庞大国家机器的稳健运行,走向强盛。
2023年,荆州秦家咀1093号墓出土的一批战国楚简,出土简文清晰可见“齐庄侯”字样,这批竹简正记载了“齐庄侯侵晋伐朝歌”的一役,简文以极其口语化的笔触,还原了齐庄公在出征前的誓师之辞。它与《左传》相互印证,又补充了正史所未记载的细节,让我们得以从齐军的视角,重新审视这场历史事件。
秦家嘴共出土3910枚战国楚简,内容涵盖先秦“书”“语”、诸子、数学、医药、畜牧、文学、日书等诸多类别。更令人震惊的是,秦家嘴简文中将“楚文王”位列春秋五霸,这与中原典籍的叙事截然不同。是楚人的自我标榜,还是历史本就有多种可能?简文中“齐庄侯侵晋伐朝歌”的细节,为何能补充《左传》的简略记载?难道楚国的历史书写,比我们想象的更生动?
春秋五霸,战国七雄,金戈铁马是历史的常态。每一个邦国都渴望站在时代舞台的中央,而每一位生民只祈盼着能够安然归家。在动荡不安的时代,朴素的先民面对生死与未卜的未来,往往将希望寄托于神灵。医术尚处于萌芽,占卜祭祀成为连接人神、预测凶吉的重要途径。巫医与祭司,因此地位举足轻重。《吕氏春秋》有载:“巫彭作医,巫咸作筮,此十二官者,圣人之所以治天下也。”
2014年,荆州望山一号楚墓出土的简牍上,记载了一段跨越时空的祷病占卜。在坍塌的内棺中,考古人员发现了一具带着箭镞与刀伤的头骨。一枚长约三十厘米的残简,诉说着墓主生前的波折。这枚简牍从中断为两截,共计67字,却完整记载了一桩事件:秦国使者“竆成”出使楚国郢都(即纪南城),聘问楚王之年,墓主“中廄尹”因身染疾患,特向楚简王、悼王与肃王三代先王供奉“牛”作为祭品,同时向其先父“王子丙”供奉小猪进行祭祀,占卜的结果显示为“吉”。
荆州博物馆馆员蒋鲁敬:根据这样一个竹简内容的一个复原,楚国这个高等级贵族他们在祭祷的时候,一般都是祭祀这个五代的先人,从而推出他是这个楚宣王的孙子。
望山一号墓出土的简牍,不只揭开了一位古人的身份之谜,更以确凿的史料描摹出一幅鲜活的先民祭祀图景,向三代先王供奉牛,向先父供奉小猪。这种祭祀礼仪,与古印度的吠陀仪式有何异同?它是否反映了楚人“事死如事生”的独特观念?
从司法简到算术表
从战争记录到祭祀祷文
楚简如同一把钥匙
打开了被正史忽略的微观历史
这些脆弱的竹简
含水率高达500%
稍一碰触就可能化为泥浆
为何在荆州,它们能被从
“泥团”修复成“典籍”?
那些让竹简 “起死回生”的人
掌握着怎样的绝技?
我们将带您走进楚简的“复活实验室”
来源:荆州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