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17日中午12时许,上海市闵行区、中心城区及浦东新区等地突发极端天气——在37℃高温炙烤下,直径约1-2厘米的冰雹如暴雨般倾泻而下,持续约20分钟。市民王女士描述:“冰粒密集得像五子棋棋子,打在遮阳棚上噼啪作响,地面很快积了厚厚一层。”这场“冰火
2025年9月17日中午12时许,上海市闵行区、中心城区及浦东新区等地突发极端天气——在37℃高温炙烤下,直径约1-2厘米的冰雹如暴雨般倾泻而下,持续约20分钟。市民王女士描述:“冰粒密集得像五子棋棋子,打在遮阳棚上噼啪作响,地面很快积了厚厚一层。”这场“冰火两重天”的极端天气,不仅刷新了上海气象史纪录,更引发对城市气候韧性的深度讨论。
当日11时40分,上海中心气象台连续发布高温橙色、雷电黄色、大风黄色预警,13时09分再度升级为冰雹黄色预警,明确指出未来6小时内闵行、浦东等八区将出现冰雹。12时30分起,浦东新区、徐家汇等地气温骤降,浦东气象站监测显示,半小时内气温从36.8℃直跌至23.5℃,降幅达13.3℃,创下上海夏季单小时降温纪录。
“天空突然暗下来,狂风卷着冰粒砸向地面,汽车警报声此起彼伏。”浦东新区居民李先生回忆道。气象部门解释,此次极端天气源于副热带高压边缘的暖湿气流与高空冷空气剧烈交汇,形成超强对流云团。在超级单体风暴作用下,上升气流将水滴反复托举至高空冻结,最终形成直径1-2厘米的冰雹。
面对突如其来的灾害,上海启动三级应急响应机制,展现高效治理能力:
气象预警:12时33分至13时09分,气象台在36分钟内连续发布冰雹、大风、暴雨、高温、雷电五项预警,精准锁定中北部区域,为市民争取1小时避险时间。部门联动:市防汛指挥部升级防汛响应至Ⅲ级,排水部门提前预降河道水位,绿化部门加固行道树,电力部门启动特巡机制。公众教育:通过“上海发布”等平台推送避险指南,社区工作者逐户通知关闭门窗、收置阳台物品。“冰雹预警发布后,我们立即暂停户外施工,将工人转移至室内。”陆家嘴某建筑工地负责人表示。数据显示,此次灾害未造成人员伤亡,仅部分车辆因未及时遮盖受损。
此次事件并非孤例。2025年8月25日,浦东新区曾现直径2厘米冰雹,伴随半小时13℃降温;9月7日-8日,闵行、青浦等地连续发布冰雹预警。气象专家指出,全球变暖正导致极端天气频发,上海作为超大型沿海城市,面临高温、暴雨、台风三重风险叠加。
“城市基础设施需从‘被动救灾’转向‘主动防灾’。”同济大学城市风险研究院教授建议,上海应加快建设海绵城市,升级排水系统至“50年一遇”标准,同时推广耐候性建筑材料。
社交媒体上,市民既是灾害的记录者,更是风险的传播者。抖音用户“浦东小张”拍摄的冰雹视频获百万点击,评论区涌现大量避险经验分享:“露天停车要盖厚棉被”“冰雹时背风蹲下护头”。然而,暴露的问题同样突出:部分老旧小区因排水管道老化出现积水,个别路段因大风导致树木倒伏。
“公众对极端天气的认知仍存在‘信息差’。”上海市气象局宣传科负责人表示,未来将通过社区演练、学校教育等方式,推动“预警即行动”成为全民共识。
2025年夏季,全球多地遭遇极端天气:欧洲热浪致数千人死亡,北美野火吞噬百万公顷森林,亚洲暴雨引发洪涝。世界气象组织警告,全球变暖正使极端天气更频繁、更剧烈。
对上海而言,此次强对流既是“偶然事件”,也是“必然预警”。根据《上海市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方案》,到2030年,上海将实现气象预报“分钟级”预警、重点区域排水标准提升至“100年一遇”、高空设施抗风等级全面升级。
9月17日的上海,用一场“从高温到冰雹”的极端天气,给城市治理与公众适应能力上了一课。当气候变化的“灰犀牛”加速奔来,唯有以更科学的预警、更坚韧的基础设施、更主动的公众参与,才能筑牢城市的“安全防线”。这场天气突变,终将化作上海迈向“气候韧性城市”的宝贵经验。
来源:周末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