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代每逢科举放榜,宫门前总是人头攒动。榜单揭晓时,状元郎一骑绝尘,却总有人盯着第三名——探花。探花这名字仿佛带点野花气息,又像是春天里的一笔闲笔。状元领头,榜眼紧随,探花却另有风情。
文 | 万物喵知道
编辑 | 万物喵知道
古代每逢科举放榜,宫门前总是人头攒动。榜单揭晓时,状元郎一骑绝尘,却总有人盯着第三名——探花。探花这名字仿佛带点野花气息,又像是春天里的一笔闲笔。状元领头,榜眼紧随,探花却另有风情。
科举制在隋唐初年正式定型,其实这套选官系统,远比现代公务员考试复杂。最初的状元、榜眼,探花还没正式排进第一甲。后来因为杏花宴,才有了“探花郎”的称呼。殿试在春天,京城杏花盛开。皇帝设宴,折花赋诗,能折得那一枝杏花,就是当年文人的“流量担当”!所以探花最初其实是个文艺团体中的形象代言人,这样看来,谁会想到第三名能拐弯超车呢?
查查早期制度,不难理解。科举之前,官位基本靠家族和关系,世卿世禄制就是典型。平头百姓哪有机会,撑死也就靠军功才有一线可能。秦朝推军功爵,能打仗能做官,可惜很快又废了。察举、征辟制算是人才选拔法,但掌权官员说了算,裙带关系遍地,弄到后来选官变成了家族秀场。当时哪个主考愿意冒险为陌生人撑腰?都是自家亲戚,搞关系走后门。世族垄断资源,普通人仍然难以翻身。
隋文帝杨坚大刀阔斧,重构选官标准。科举制立起来,朝廷用“考试”决定谁能做官,把原来的选官潜规则给挤出了局。但乱世之后,士族早就不买账,新制度推起来艰难。隋炀帝又做了些补充,唐朝才算跑通流程。再往后宋朝大爆发,明清搞得规矩越来越多,结果人才反而被束缚了——高分不一定高能。琢磨起来,科举是升官发财路,也是人性试验场。
为什么状元、探花地位左右摇摆?榜眼被夹在中间总是没声音。其实状元最拼的是学问,至于外貌嘛,玄宗年间的钟馗都能当状元,上殿把皇帝吓得够呛!谁管你长什么样?状元多是苦读成精,一肚子经纶,一身寒酸。这些状元出殿后,说白了,还得用实力证明自己。探花的标准要综合得多,杏花宴的折花大使,要求样貌气质俱佳,说到折花这事有点像选美比赛吗?宴席上文人比拼谁能抢头条,探花郎这一项本身就带着光!
这样就引出了一个怪现象,探花郎往往成为民福的“理想女婿”,一甲三人,探花兼具才貌。榜下捉婿盛况空前,多少高门望族不愿状元郎,为啥看中第三名?说到底还是那句话,实力固然重要,第一印象同样值钱。谁家不想子孙后代漂亮又能干?就像现代招聘,面试官第一眼印象也能左右结果。
说状元寒酸,但也有例外。有的状元其实世家出身,气质不差。只不过大多数探花郎才貌双全,成了宴席上的焦点。这是不是有点吊诡?探花理应不如状元风光,可历史上探花郎往往风头盖过状元。民间传说皆如此。
乾隆年间和珅就是探花出身。身高一米八,眉目清秀,第一次侍卫进宫就被皇帝拍中。能被乾隆赏识,一年六迁,最快速度上位,比状元还厉害!和珅嘴巴甜、眼色好,还有那一副好皮囊。如果他是状元呢?也许只会被束缚在文人角色。探花郎的身份让他在皇帝身边更灵活,这是制度之外的意外福利。
但话又说回来,不是每个探花都能混得风生水起。也有探花一辈子默默无闻,学识够,颜值够,奈何没有机会。现实就是这样,成败常常不看分数,也许一场杏花宴就改写命运,也许一场变故让一切归零。人性的复杂在科举卷轴里藏得挺深,无法一概而论。
现代还在议论科举制,偶尔惊讶于几百年前那场大选拔。有人说科举提高了社会流动,有人觉得那不过是换了一种“筛筛子”的方法。科举制既让寒门有机会翻身,也让世家子弟无忧无虑。可是考到第一名,如果没有政治手腕,后台不硬,进士光环也会被现实打磨得乏力。有些数据说,明清时寒门状元比例其实一直很低,加上社会压力,不是每个人都能“逆袭”。
有一点没法回避,面子与里子都重要。探花郎既是文采形象代言人,也是门当户对的“嫁女首选”。状元不一定风头最大,探花却常常被看作“人气王”。有人觉得这排位不公平,也有人乐意当第三名。是不是有点奇怪?
其实,古代选官难道只看学问?不太确定。有人说杏花宴本身就是“造星运动”,谁出场谁火,镜头给到谁谁笑。考场以外的规则,往往左右选拔结果。谁敢保证面试那一刻不会被应对气质影响?探花郎集齐了各项优质标签——学识不用说,长得又好,还会做人。榜眼总像个无声配角。但有时榜眼出身的官员也能青云直上,还有例外。这样说来,标签并不是一切。
“科举三鼎甲”,只是规则一隅。有人拼命挤状元,都失败了;也有人轻松拿探花,后来快意人生。明清科举场面,“榜下捉婿”,状元脸一拉往往没人问,探花一笑几家抢。这话说得绝对,也未必适合所有朝代。有的地方地方官考取状元,结果没人提拔。有的状元出身寒门,反而被排挤。矛盾好多,说清楚也无趣!
至于现代人讨论科举,网上总见有人比照高考,其实体系不同,压力也不一样。清华北大不一定招得动古代进士,现代社会还看多元能力。有人严肃研究状元、探花的数据,得出的结论却各异。总之,科举制既有公平,也留有暗门,一切未必如写在纸上的那么漂亮。
状元、探花、榜眼,每个人背后故事都不同。台前的荣耀,也许只有一瞬。有人高兴得流泪,有人黯然神伤。谁能想到第三名比第一名更抢手?选择未必决定收益,地位还要靠后天努力。不服气,不甘心,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
有人质疑科举制,觉得是“历史包袱”,有人让它变成神话。状元未必能一生风光,探花也不都是美男子。不如把三鼎甲都看作人生的某一个可能,至于是不是最好,最后还是得自己试试。
很多话说到底,还是得看运气和选择,那阵杏花飘落的春日,谁知道名单背后藏着多少意外。每个人一生能成什么样,科举只是其中一个路口,就算没能进三甲,也未必就无路可走。
三甲之争,风浪暗涌。有的探花一举成名,有的状元名高身孤。不确定哪个最好,倒不如顺其自然。
古人科举三鼎甲,一半靠实力,一半靠运气。谁成就了探花光环,或许当时连自己都没想到。
来源:独坐嵩山的小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