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迷信AI了!了解AI“喂食”内幕,你看到的只是商家让你看的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1 16:07 1

摘要:你有没有发现,当你问AI“哪款婴儿奶粉适合敏感肌宝宝”或者“什么扫地机器人续航最强”时,它翻来覆去推荐的总离不开那几个品牌?你或许会觉得AI很贴心,但其实背后藏着一个你可能没意识到的“新玩法”。

你有没有发现,当你问AI“哪款婴儿奶粉适合敏感肌宝宝”或者“什么扫地机器人续航最强”时,它翻来覆去推荐的总离不开那几个品牌?你或许会觉得AI很贴心,但其实背后藏着一个你可能没意识到的“新玩法”。

我们可以把AI想象成一个每天都在网上不停学习的学生。

以前的搜索引擎优化(SEO),就像是在图书馆里给某些书贴上显眼的标签,方便搜索引擎更容易找到。而现在出现了一种新操作——生成式引擎优化(GEO),玩法更隐蔽了。

它先摸清AI的“阅读习惯”:比如偏好什么类型的文章、常看哪些平台。然后,它就专门制作一批符合AI口味的内容,悄悄把广告信息嵌进去。

AI“读”完这些内容后,等你再提问,它可能就会很自然地把那些带着推广信息的答案推荐给你。

听起来,这不就是SEO的升级版吗?可为什么现在围绕着GEO的争议,会比以前大那么多呢?

关键在于,我们对AI的信任度。在大多数人眼里,AI是冰冷的算法,是客观的数据分析,它给出的答案,理应是“靠谱”的,不带个人感情色彩,更不是赤裸裸的广告。

然而,一旦你知道,那些让你深信不疑的AI答案,其实是商家精心“喂”出来的,那种感觉就像发现你最信任的朋友,其实是在替别人说话,瞬间就会有种被欺骗的“上当感”。

更让人脊背发凉的是,这些被“喂”进AI大脑的信息,并不会止步于此。它们会被AI二次传播,甚至会和AI自己“编造”出来的“幻觉”(就是AI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混在一起。

这些信息在AI的数据库里不断循环、累积,最终的结果可能就是,AI说出来的,全是商家想让你听到的,我们被彻底蒙在鼓里。

但先别急着给GEO判死刑,咱们得先掰扯清楚一个根本问题:AI真的能给出“客观公正”的答案吗?

说实话,这从娘胎里出来就难。AI的回答,完全是基于它从海量网络信息中“学习”到的。

如果这些信息本身就带有偏向性,那AI给出的答案,自然也就会“偏科”。你想啊,不同的AI,就像是阅读习惯不同的学生——百度的AI可能更“偏爱”百家号的内容,腾讯的则更钟情微信公众号的文章,而谷歌的AI,阅读范围则更广一些。

之前有个挺有意思的实验。

有人分别用百度和谷歌的AI问了同一个问题:“哪款冲锋衣的防水性能最好?”结果呢?两个AI给出的答案,那叫一个南辕北辙,推荐的品牌里连一个重名的都没有!

百度的答案几乎全部指向百家号的内容,而谷歌90%以上的引用都来自知乎。这就像你问两个学生一道题,一个只看课本,一个只看辅导书,答案能一样吗?

更有趣的是,谷歌在答案的末尾,还会很“坦诚”地加上一行小字:“AI回答可能包含错误”,并且还给了个链接,详细解释了为什么会有错误。这一点,确实比百度更考虑用户感受,也更负责任。

所以你看,指望AI给出“绝对正确”的答案,本身就是一种“迷信”,所以我们得先放下对AI的盲目崇拜。

那再来说说大家普遍担忧的“信息污染”问题。

AI的“幻觉”,确实是目前技术还没攻克的难题,短时间内无法彻底解决。但另一个问题,我觉得更值得我们重视:现在很多人用AI来写文章、做内容,写完了还不注明是AI生成。

这些内容又被AI抓取,然后错误的信息就这么像病毒一样传播开来。其实解决这个问题很简单,不管是写文章还是做报告,只要是AI生成的内容,就大大方方地标注出来,让读者心里有个数,不是皆大欢喜吗?

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看GEO这门生意。

有人觉得,它简直是“精准污染”AI数据,比以前SEO的“广撒网”还要恶劣。可我们仔细想想,在GEO出现之前,AI在网上“阅读”的那些信息里,难道就没有经过SEO优化过的广告内容吗?

AI的数据库,从一开始就不算“干净”。GEO只不过是更懂AI的“阅读习惯”,更有针对性地投放内容而已。

与其纠结这种“污染”方式是好是坏,不如想想怎么从技术层面解决问题——比如,让AI的算法更“聪明”一些,能够识别出哪些是商家刻意“喂”进来的营销内容;又或者像谷歌那样,在答案里提醒用户“可能有错误”,把判断的权力,最终交还给我们自己。

当然,所有这一切的前提都是:商家“喂”给AI的信息,必须是真的。如果为了卖货,编造出虚假的专家身份,炮制出不存在的数据来欺骗AI,那这早就超出了GEO的范畴,直接升级成了虚假宣传,该怎么管就怎么管,绝不能姑息。

但如果仅仅是客观地介绍产品的特点和优势,让AI在回答问题时能提到这些信息,其实这和以前商家做合规广告,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说到底,GEO这门生意引发的争议,其核心是AI时代“信息可信度”的问题。与其把它妖魔化成一个“灰色产业”,不如我们一起来建立更清晰的规则:商家要诚实“投喂”信息,创作者要主动标注AI生成的内容,平台要不断优化AI算法、提醒用户潜在的风险。

而我们作为信息的接收者,也要学会对AI给出的答案,多打一个问号。毕竟,AI再智能,它也只是一个工具,最终判断信息真伪的能力,还是要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来源:奇闻观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