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别再把“跑数”当成“分析”——真正的业务分析模型,是把商业问题翻译成可量化假设,再用数据验证、策略落地、闭环迭代的三段式飞轮。
文 /编辑:红墨
AI在一定程度上确实给大家的生活方式提供了很多便利,但这也不能证明AI可以包含一切。
别再把“跑数”当成“分析”——真正的业务分析模型,是把商业问题翻译成可量化假设,再用数据验证、策略落地、闭环迭代的三段式飞轮。
文章给出一张“从指标树到决策表”的实操地图:先搭北极星指标,再拆因果链,最后用实验设计取代无脑 AB 测试,让 SQL 只负责“取证”,而不是“破案”。
看完你会发现,模型离业务只差一个“会讲故事的漏斗”。
有个朋友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做数据分析,每天忙得团团转,不是帮运营拉数据,就是给产品经理做报表。
他觉得自己像个“人肉SQL机器”,键盘敲得冒烟,但价值感越来越低。直到公司引入了一套智能数据系统,大部分取数活儿机器都能干了,他一下子慌了。
领导找他谈话,话说得挺直接:“如果只是拉个数、跑个测试,机器比你快还比你准,你想过自己还能干啥没?”那段时间他压力巨大,甚至怀疑这行是不是干到头了。
后来他们部门来了个新总监,看他整天闷头跑数据,就把他叫到会议室聊了几句。
总监问他:“你觉得分析是干啥的?就是出数吗?那你和打印机有啥区别。”朋友被问愣了。
总监接着说:“真正的分析,是你得先弄明白业务到底卡在哪了,然后自己提出‘我觉得问题可能是A,咱们可以用数据验证一下’,最后告诉别人‘根据结果我建议你做B,大概能提升多少’。”
这套思路,朋友后来才知道,就是业内常说的“假设-验证-迭代”飞论。
他试着用这个方法去做事,有一次业务部门抱怨新用户注册完不用功能,过去可能就是给个流失率数字完事。
这次他不一样了:先拆解用户从注册到使用的关键步骤,自己猜测是第二步的引导太复杂;然后不光做AB测试,还分组看了不同渠道来源的用户表现,找出到底是哪群人卡住了。
最后不光汇报数据,还直接建议“应该把注册流程减一步,重点优化来自抖音渠道的用户引导”。
方案上线之后,转化率真的涨了十几个点,打那以后,业务方有事都愿意找他提前聊,他不再是“取数工具”,成了人家眼里的“靠谱顾问”。
这件事背后其实是个行业现象:AI能写代码了,能跑数据了,但到底问什么、为什么问、拿到结果怎么决定——这些东西机器替不了。
你看那些顶尖的分析师,早就不是拼手速写SQL,而是拼脑子拼逻辑。
他们心里装着好几类模型:有的帮业务看清现状,有的帮团队定位问题,有的能做资源调配最优解,还有的能预判未来走势。
这些东西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它们离业务近,离决策近,离结果近。
说到底,技术再变,人思考的能力、提问的能力、把数据变成故事的能力,谁也拿不走。
这个世界从来不缺数据,缺的是看懂数据、用好数据的人,别让自己停在“跑数”的阶段,往前多走一步,海阔天空。
来源:淩轩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