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然而就算已经见识过小杨哥生啃拖鞋的“名场面”,快手网红阿浩的事迹,也还是能够再次刷新人们对网红“毫无下限”的认知。
半年被警告7次,网红阿浩危险了
快手网红阿浩 靠暴食擦边疯狂捞金
众所周知,为了赚上直播带货的快钱,网红们的直播间总是无所不用其极。
然而就算已经见识过小杨哥生啃拖鞋的“名场面”,快手网红阿浩的事迹,也还是能够再次刷新人们对网红“毫无下限”的认知。
具体而言,这位名为“@阿浩不忘初心”的网红阿浩,在快手平台坐拥近1800万粉丝,是一位靠着暴饮暴食和擦边内容,带货减肥药的“大胃王”主播。
图源:@阿浩不忘初心
在直播间,阿浩主要带货的是一款名为“仁和左旋肉碱”的减肥药。
这款减肥产品售价149元,包含3盒共6瓶,是主播口中“1个月的量”,而这个药的功效更是离奇,只需“服用半个月,便可瘦8到10斤”。
对于功效如此显著的“减肥神药”,阿浩的推销方式则更是简单粗暴。
直播间中,阿浩身后往往站着多名身穿吊带短裤、骨瘦如柴的女助播。
在一番暴饮暴食之后,女助播们会当着镜头的面吃下多粒减肥药,并反复展示自己瘦到肋骨外翻的腹部。
每当这时,主播阿浩便在旁边推销减肥产品,要求女助播们报出加入团队前后的体重差值,声称其团队成员都是通过服用该产品保持身材。
图源:@阿浩不忘初心
要知道,为了证明减肥药的奇效,直播间一度上演过主播“一分钟狂吞50个饺子”、“20分钟吃超30个毛鸡蛋”的戏码。
而女助播们为了增加药效的可信度,更是边吃边“发毒誓”,扬言:
“吃仁和瘦了80斤”“不是吃仁和瘦的咋办?出门死、死全家!”
这种极端对比制造的“身材焦虑”,将直播间变成了大型PUA现场——暴食者越疯狂,减肥药越显得“神奇”。
不仅如此,为了博人眼球,阿浩身后的女助播们往往会用疑似擦边的动作摄入条状物如驴鞭、三文鱼等,还会在吃播时刻意发出“上不得台面的声音”。
如此种种,都成为了留住用户的“钩子”。
数据揭露了这场表演的暴利本质:三盒减肥药成本仅21元,直播间打折后售价149元,利润率高达600%。
而所谓的“原价600元”“限量抢购”不过是剧本套路——助播被阿浩当众辱骂后“被迫降价”的情节,每天重复上演。
图源:新黄河
据新快平台的数据显示,“阿浩不忘初心”直播间最近30天直播带货仁和左旋肉碱64场次,销量3.84万单,销售额高达575.07万元。
不仅如此,据阿浩多次自爆,他带货仁和牌减肥产品已有三年半时间,累计“卖了2185万单,带1200万用户去减肥。”
仅按一单149元计算,卖出2185万单意味着阿浩光靠着卖减肥药就卖了多达30多亿!
平台加强监管下 仍有漏网之鱼
事实上,在网红阿浩靠着猎奇表演和营销话术大肆捞金的同时,这款爆卖的减肥药,早已遭到了消费者的疯狂投诉。
不少购买过该产品的网友反馈称,该产品对减肥瘦身毫无作用,更有甚者表示,该产品不仅无效,还有导致腹泻等副作用。
不仅如此,不少网友因难忍直播间的低俗,愤而向平台发起举报,却少有举报成功的反馈。
只有一位用户表示收到了平台的处理结果,但处理力度不足挂齿:仅封禁直播间一天。
图源:小红书网友
更讽刺的是,据报道,阿浩的直播间在2024年半年内已经累计接收到7次平台警告,可如今却依然活跃如常。
事实上,近年来,快手对违规直播内容的打击举措堪称“重拳出击”。
根据平台发布的《2024年社区治理综合报告》,快手在2024全年共关停26572场违规直播,处理了2474个违规账号。
不仅如此,平台还清理涉及谣言、网暴、低俗等内容超过51万条,并运用技术手段封禁146万余个黑产设备。
图源:快手科技
在具体措施上,快手建立了包括实时监控系统、用户举报机制、违规标签标记等在内的多维度管理体系。
尤其在整治“演戏卖货”方面,曾连续发布公告打击恶意砍价、虚假剧情等行为,甚至一度封禁过“大胃王红姐”等头部主播的直播权限。
然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在监管收紧的语境下,“阿浩”们会把“药”换成“食品”,用“掉秤”代替“减肥”,把“尿毒症”说成“某毒某症”;
还靠擦边表演转移注意力,甚至私下引流到其他私域平台进行交易。
这也就导致了“从严从重处置”的平台承诺与阿浩直播间“警告7次仍存活”的现实,形成极其荒诞的对比。
不难看出,即使平台持续加大了监管举措,仍有不良主播想尽办法钻空子,成为漏网之鱼。
由此一来,直播间的消费者便成为了待宰羔羊,而千万粉主播的社会责任,也沦为了账户上的小数点。
但必须承认的是,乱象从来不是单方面酿成的。
当三线城市主妇为“148元逆袭人生”下单时,当年轻人为“瘦80斤”的虚假承诺买单时,我们是否也该反思:
为何总有人相信“暴食能瘦身”的反智神话?为何总有人将改变命运的希望寄托于一瓶三无产品?
阿浩的2000万粉丝,何尝不是这个时代集体焦虑的投影?
在电商天下看来,行业的救赎需要更锋利的刀刃。
平台必须加强人工审核力度,细化主播行为规范,建立独立于流量考核的监管体系;
监管部门需跳出“警告-整改-复播”的循环,用巨额罚款、永久封号、连带追责让违规者真正痛到骨髓。
因为,唯有让违规成本远超收益,才能终结“阿浩们”的畸形狂欢。
而消费者们,或许也需要一场认知革命——在算法编织的幻梦中保持清醒,或许才是抵御镰刀的最后盔甲。
来源:电商新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