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推重抓“五聚五提” | 宛城区:小米线品出乡村振兴新滋味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17 21:13 1

摘要:近年来,宛城区红泥湾镇依托传统小吃“宛禾米线”,探索出一条“土特产”变“大产业”的乡村振兴路径。从田间到车间、从小吃到品牌、从农户到企业,一碗米线串联起土地流转、产业升级、利益联结的多赢格局,成为南阳特色农业赋能乡村振兴的鲜活样本。

近年来,宛城区红泥湾镇依托传统小吃“宛禾米线”,探索出一条“土特产”变“大产业”的乡村振兴路径。从田间到车间、从小吃到品牌、从农户到企业,一碗米线串联起土地流转、产业升级、利益联结的多赢格局,成为南阳特色农业赋能乡村振兴的鲜活样本。

【本台记者 程晟:提起麻酱米线,咱南阳人可是一点不陌生。一碗小米线,南阳人吃的是有滋有味儿,过去它只是街边小吃的烟火气,如今在我身后这些车间工人的巧手下,它们变成了风靡全国的网红产品,走进千家万户。】

在宛城区红泥湾镇宛禾香食品的组装车间,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工人们正开足马力,完成线上销售的50万订单。该企业负责人范祥带着20年餐饮经验,愣是把“现煮现捞”变成了“一键下单”,硬生生在竞争激烈的电商市场中闯出一片广阔天地。

【南阳市宛禾香食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马玉明:咱们米线经营了20多年,味道很好,很多朋友在外就问如何能吃到家乡米线的味道。考虑到近年来方便速食产品发展很快,我们就想着能不能走这样的路子,为此我们专门建了工厂,组建了电商团队,真正让南阳味道出圈。】

从“现煮堂食”到“云端热卖”,范祥带领团队转型,把一碗碗米线装进包装袋,搬上电商平台。如今,“宛禾”米线已跻身淘宝十大品牌榜,线上年销售额超亿元,成为响当当的网红美食。

在宛禾香组装车间里,魏菊花正在进行电商直播。魏菊花来自红泥湾镇肖庄村,是三个孩子的妈妈。一年前,她还只是流水线上一名从事简单重复作业的普通工人,当得知厂里开展电商选拔培训时,她毫不犹豫报了名。

【南阳市宛禾香食品有限公司员工 魏菊花:从来都没想过会从一个普通的工人变成一名主播。我就感觉生活越来越好了,还学到一门新技能,让我对以后的生活更加有信心。】

和魏菊花一样,红泥湾镇400多位当地村民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宛禾香食品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不仅让乡亲们的钱包鼓了起来,还带动了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

【宛城区红泥湾镇庞庄村党支部书记 惠大武:我们村以前是贫困村,村里主导产业就是种植辣椒。宛禾香入驻村里以后,村民就业解决,辣椒销路打开了,企业和我们签订常年双绑机制,全村辣椒保底收购,同时也吸引了鸿德农副产品、起点塑编等企业入驻,目前我们村的产业园已经达到了6家入驻,可以说我们村经济就跟小辣椒一样红红火火。】

好的服务是产业发展的 “肥沃土壤”,宛禾米线从启动建厂到正式投产,全程仅耗时一个月。如此惊人的速度,其背后正是当地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所释放出的强大效能。

【宛城区红泥湾镇副镇长 何梦瑶:我们推行“拎包入住” 模式,全力助力宛禾香食品发展。一个月内,帮企业办好 SC 食品生产许可证与ISO质量管理体系认证。靠着庞庄村金田地农优产品合作社,建起5000平方米的生产车间和2座大型冷库,让宛禾香“轻装上阵” 入驻。利用辖区内闲置厂房扩建二期生产线,企业来了就能开工,迅速投产。】

宛禾香的投产,就像一颗充满活力的种子,在红泥湾镇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它带动了运输、包装等上下游产业蓬勃发展,为当地创造了近千个就业岗位。“小米线”撑起“大产业”,它巧妙串联起土地、人才与完整的产业链,成为宛城区红泥湾镇乡村振兴的关键纽带。

【宛城区红泥湾镇党委副书记 镇长 章南:近年来,宛城区红泥湾镇一直把拼经济、稳增长放在突出位置,兴产业、强实体、推改革、优环境,初步形成了建筑建材、装备制造、食品加工和艾草加工四大特色产业。下一步,我们将立足本地资源禀赋,发展“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做足做活以“宛禾香米线”为代表的“土特产”文章,努力推动全镇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

南阳广播电视台融媒体记者 韩晓燕 程晟 张耀 报道

来源:新浪河南南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