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孙立人将军(19001990)是国民党军队中极具军事才能的将领,被誉为“东方隆美尔”。他在抗日战争中战功赫赫,尤其是在缅甸战场表现出色。然而却在1955年被蒋介石以“纵容部属武装叛乱”、“密谋犯上”等罪名革除职务,遭软禁长达33年,直至1988年才恢复自由。
蒋介石到底为什么要软禁孙立人?孙立人究竟是不是想搞一次兵谏?
孙立人将军(19001990)是国民党军队中极具军事才能的将领,被誉为“东方隆美尔”。他在抗日战争中战功赫赫,尤其是在缅甸战场表现出色。然而却在1955年被蒋介石以“纵容部属武装叛乱”、“密谋犯上”等罪名革除职务,遭软禁长达33年,直至1988年才恢复自由。
根据美国方面以及我国台湾省披露的最新档案与研究成果分析,
首先,从美国解密档案的证据角度来看。
根据美国外交部档案中美国驻台北最高负责人肯尼斯·C·克伦茨写给白宫的报告,孙立人曾在1950年6月前向美国方面提出一个“武力解决蒋介石父子”的计划。孙立人表示他不认为蒋介石父子还能担负起“保卫中华”的责任,并希望知道美国政府是否会支持他的计划。
档案还显示,1949年2月,美国驻华大使馆参事莫成德曾赴台湾考察政治人物,认为“孙立人的经验也许不足,但其他条件却甚合适”。1949年11月,美国海军部特别顾问白吉尔向国民党国防部次长郑介民表示:“如孙立人能统帅全部军队,将会提供6个师的新式装备”。
其次,从台湾监察院的调查报告来分析。
由于孙立人案件长期以来受到台湾岛内外许多人关注,台湾监察院经过两年半调查,调阅两万多页原始档案,于2014年7月18日公布调查报告,认定:
孙立人没有叛乱意图;
其部属郭廷亮是在胁迫、诱骗之下,配合要求扮演“匪谍”;
郭廷亮的自白书日期遭倒填;
孙立人“匪谍案”确系诬告,完全是人事摩擦所引起。
经过长期调查,监察院的报告认为这是一起历史悲剧,起因在于蒋介石对孙立人的不信任。
第三,蒋介石日记与心理变化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杨天石研究员的研究(《孙立人对蒋政权的不满及其“兵变”冤案》,利用开放的蒋介石日记,可以发现:
蒋介石对孙立人经历了由充分信任到视为“军阀”“汉奸”的认识变化;
孙立人案经历了由“兵变案”向“匪谍案”的转变过程;
蒋介石对孙立人与美国的关系深感疑虑。
从整个孙立人案件性质的综合分析来看。
孙立人与蒋介石的矛盾根源
首先,非黄埔系出身:孙立人毕业于美国弗吉尼亚军事学院,非蒋介石信赖的黄埔系,始终不被完全信任。
其次,孙立人与美国关系密切:孙立人深得美国信赖,特别是在缅抗日期间与史迪威合作愉快。美国在1949年初确定的“弃蒋保台”政策中,孙立人是美方重点考虑的人物。
其三,性格与行事风格:孙立人“恃才傲物”、“直来直去”,曾多次违逆蒋介石意愿,如1947年擅自赴美。
其四,与蒋经国的权力冲突:孙立人抵制蒋经国在军中建立的政工制度,拒绝特务监控体系,被视为“动摇党国根基”和蒋经国接班的障碍。
1955年“兵变案”的具体指控与反驳角度分析。
蒋介石当局对孙立人的主要指控是“纵容部属武装叛乱”、“密谋犯上”。然而,基于最新研究:
关键证人郭廷亮20年后翻供,承认遭毛人凤胁迫作假证;
所谓“兵变计划”没有任何书面证据;
300多名军官受牵连入狱,却无人见过谋反密件;
台湾监察院报告确认郭廷亮在胁迫、诱骗下扮演“匪谍”。
结论:是否冤案?
基于上述档案和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就1955年“兵变案”而言,这是一起冤案。台湾监察院2014年的调查报告已明确认定孙立人没有叛乱意图,其部属是在胁迫下供称。案件缺乏实质证据,关键证人后期翻供。
2. 然而,历史背景复杂。美国解密档案显示,孙立人确实在1950年6月前曾向美国提出“武力解决蒋介石父子”的计划。这表明孙立人确实有过反蒋的考虑,只是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政策改变,孙立人见美国不支持而放弃了计划。
3. 蒋介石对孙立人的猜忌并非完全空穴来风,但处理方式远远超出了合理范围。孙立人确实与美国关系密切,且对蒋介石的统治能力有所怀疑,但并无证据表明他在1955年时仍有实际谋反行动。
因此,1955年的指控是冤案,但孙立人此前确实有过反蒋计划,这使得蒋介石对他的猜忌并非完全凭空想象。不过,即使根据美国档案,孙立人的计划也仅限于1950年6月之前,而蒋介石在1955年以此为由软禁孙立人33年,显然是对潜在政敌的过度反应和政治清洗。
孙立人将军在软禁33年后于1988年恢复自由,他本人对此案的总结是:“今天的还我清白不是平反,我从未‘反’过,何‘平’之有?” 这句话或许是对这起历史冤案最精辟的注脚。
来源:江海一阵风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