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潘绍棠 (号荫远,字布南)先生1929年生于河北唐山古冶镇李家套村。1948年考入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同年地下参加中国共产党。195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并留校任教。1961年任哈尔滨艺术学院讲师。1983年任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副主任。1984年创作《先驱
[按语)
我国著名雕塑家、美术教育家潘绍棠先生于2025年9月18日不幸逝世。
潘绍棠 (号荫远,字布南)先生1929年生于河北唐山古冶镇李家套村。1948年考入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同年地下参加中国共产党。195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并留校任教。1961年任哈尔滨艺术学院讲师。1983年任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副主任。1984年创作《先驱者》(二稿) 参加第四届全国美展及迎97年北京雕塑大展,永久陈列于广东省历史博物馆。编著《世界雕塑全集》,获美术读物黄河流域“全牛奖”一等奖。1998年被选为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委员会副会长。2006年获中国工艺美术终身成就奖。2001年获第七届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2011年获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颁发的“雕塑专业委员会20周年贡献奖”,同年被英格兰皇家艺术基金会聘为永久学术顾问。2012年,被世界教科文组织授予“大不列颠百科艺术家”荣誉称号。
2012年4月25日,唐山市人民政府向潘绍棠先生颁发了捐赠证书。同日,潘先生捐赠的128件雕塑作品及绘画、照片、资料等在唐山博物馆隆重展出。新华社原副总编辑闵凡路等领导和嘉宾,以及社会各界人士300余人出席开展仪式并观看了展览。随后,前来参观的人摩肩接踵,络绎不绝,争相一睹凝聚着这位老艺术家全部身心和智慧的雕塑作品。对潘先生的义举,唐山人民将世代铭记,对潘先生的高风亮节,家乡父老将永远怀念。
本人谨以此文对潘绍棠先生不幸逝世表示哀悼,并向先生亲属致以诚挚慰问。
潘绍棠教授一日
文/刘士裕
一
潘绍棠教授向家乡无偿捐赠雕塑等艺术珍品的义举,在唐山广为人知。在牵线搭桥中,我和潘老多有交往并成为挚友。2023年3月26日,与唐山博物馆馆长鲁杰、收藏保管部主任赵薇女士相邀,专程到广州看望这位已95岁高龄的老人。
家乡来客,潘老的儿子潘映雪十分热情。27日一大早,他便开车带我们到白云山脚下的悦胜酒家吃早茶。山上云雾缭绕,下着毛毛雨,路很滑。9时20分,在媬母陪同下,潘教授从家里走来酒店。只见老人身着红格衬衣、外套黑色羽绒服,面色红润、精神矍铄,虽拄着手杖,但步履稳健,只是听力稍差些。我赶忙迎上去,久违的老朋友一见面便拥抱起来。吃早茶间,映雪讲,这里雨多,山上植被好,常年都是绿葱葱的。前些年,他每天早上都要陪老人家到山上锻炼一个多小时,走上七八千步。现在年龄大了,但还是要到山下溜达一圈,这已成了习惯。
上午10时,我们来到位于体育花园的潘老住处。小区绿树成荫,环境很美。穿过走廊是一间不大的画室,墙上挂着主人画的几幅画。其中的《千里驹》线条刚健,笔触雄浑,前伸的双腿强劲有力,大有徐悲鸿先生的笔意。坐定后,潘老讲起他画马的经历:1947年,在北平高级商业学校读书时,他在书店看到一本徐悲鸿先生画册,并对其中的一匹马产生了兴趣。从那时起,他就知道中国有一位大画家叫徐悲鸿。当时学校举办学生画展,他临摹了一张徐悲鸿先生的马送展,校长夸赞说:‘这里面潘绍棠的马画得最好’,给了他很大鼓励。1948年,他报考徐悲鸿任校长的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考的成绩挺好,还得了奖学金。直到现在,马始终是他绘画的一个重要题材。潘老见我们很喜欢,便嘱咐保姆盖好章,说:“这是我去年画的,只要你们高兴,就送你们每人一张。”我们喜不自禁,连声道谢。可以看出,这是老人精心为我们准备的一份珍贵礼物。
二
从潘老家出来已近11点,映雪领我们到一家修脚屋,并对我说:“中午到这里来捏脚、按摩,是老人家多年的日课,今天我特意安排你陪陪老爷子,也好一起聊聊。我和鲁馆长两位到外边走一走,到时来接你们。”据我观察,潘老和这里的工作人员很熟,没有更多的客套话,径直把我们领到按摩间。技师先捏脚,然后从前胸、后背、腿部依次轻轻按摩,不大一会潘老便打起了呼噜。技师说:“老人家是这里的常客,已经有年头了。每天定时来,放松放松,眯个小觉,对身体非常有好处。潘老有这么一个大孝子,真是他的福分,90多岁了还这么精神。”
午休后,下午4时,映雪接我们到潘老画室,老人正聚精会神地画人体写生。我们下便打觉,便和潘雪在一旁攀谈起来。映雪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是一位优秀的陶艺家,也是一个有情怀、有担当的企业家。早些年他办起荫远雕塑壁画艺术研究有限公司,后来专做外贸生意,在欧美地区的圣诞礼物市场中占据一定份额。映雪在公司三楼特设一间画室,供潘老来这里写字、画画、写生、做陶艺。每有客人来,他都要带来画室与父亲见面、喝茶、聊天。
人体写生结束后,潘老带我们看他的画室。画室很大,隔开三分之一作为写生用,画案上摆放着盈尺高的写生画稿,有粉彩,也有水墨。墙上挂着潘老创作的油画、粉彩画、人体写生和瓷板画。画室的另一边摆放着二三十件雕塑。潘老特意在一件写意陶艺人物作品前停了下来,回忆道,1948年在国立北平艺专入学时他学的是陶瓷专业,一年后并入雕塑系,没想到几十年后又拣起了老本行,进入陶艺这个新领域。他说:“这既丰富了自己的晚年生活,又愉悦了身心,对艺术也有新的见解。一件好的写意陶艺作品,要用简练的手法勾勒出人物的神态,对五官与手等局部可以一笔带过,不要什么都谈透,从而达到意到而笔不到的效果,启发观众通过自己的感觉,产生不同联想和美的享受。”
这不禁使我想起潘老捐赠给家乡的一批写意陶艺作品:《武松打虎》中人物的头部、四肢和老虎的躯干非常简洁,一切似乎都在不言之中,而《老子》在长袍中间仅露出合十的双手,《小和尚》只表现出一只手和一只木鱼,《琴》中只有双手和一台象征性的琴,作品简洁到不能再简洁的地步。映雪说:“疫情前公司曾有个电窑,烧制父亲制作的陶艺。现在电炉停了,只留下这些作品,很珍贵。”面对作品呈现出来的精湛技艺,我们啧啧称奇。
三
傍晚,在画室的沙发上,我和潘老谈起《风华年轮》中一张老照片,那是他与1948年地下入党的五位同学的合影。潘老回忆道,1947年冬天,由于思想活跃,他要求进步,积极参加了“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活动。18岁的他,在地下党组织的安排下进入解放区,来到河北易县的一个小山村——裴庄,在晋察冀边区城工部学习。之后考入国立北平高级商业学校。1948年,复报考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被徐悲鸿先生赏识而招收入学,当年便加入了党组织,并被党组织任命为北平艺专的党小组长,领导六七个正式党员和一些外围组织成员。由于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是中央美术学院的前身,于是,他便有了“中央美术学院首任党组织书记”的美誉。
可喜的是,当时潘老曾见识了不少同学、朋友参加党的地下活动情况,并把它们记录在日记当中。潘老坦言:“后来这些日记可起了大作用。一些人找我给他们写材料,证明谁谁谁跟我一起参加地下活动、地下会议。我写了证明材料,且说明是在哪天我的日记当中记载的。证明给他寄去,他就享受了离休待遇。我帮了至少10位朋友”。接过“日记”这个话茬,映雪说:“从1946年至今,作为培养毅力的一种手段,老人家坚持记日记。不论工作,还是旅游,日记本从不离身,把一天的学习、工作、交友情况记录下来,现在已经有七八十本了”映雪和鲁杰馆长商定,由唐山博物馆把潘老日记整理发掘出来,在适当时机,举办一次油画、粉彩画、人体写生、瓷板画、陶艺综合展,展出后把作品留给唐山博物馆,以便全面研究潘老的艺术成就。
时间不早,潘老回家休息,但我们意犹未尽。我向映雪索要“潘绍棠雕塑艺术奖学金”相关资料。映雪说:“今年1月9日,我和老人家参加了2022年奖学金线上颁奖仪式。自2014年,老人以自己200万元稿费在中央美院雕塑系设立奖学金以来,已经是第10个年头,共有211名同学获奖,其中优秀学生奖71名、助学奖140名。”他表示,4月初,将去中央美院商议延续奖学金相关事宜,还要去唐山老家去扫墓,届时再详细谈。
在回宾馆的路上,我为这对父子热心公益事业的情怀所感动,为他们对艺术的执着追求肃然起敬,并沉浸在与他们度过美好一天的愉悦之中。
(2025年5月14日)
来源:刘士裕谈书画家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