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主要典籍汇释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1 13:15 1

摘要:道教典籍体系以“三洞四辅”为核心框架,涵盖教义阐释、修行实践、科仪法术、神仙信仰等多元维度,历经千年积淀形成庞大文献体系。以下按“三洞四辅”核心框架及流派经典分类,列举主要典籍并附简要注释,系统呈现道教典籍的核心脉络。

道教典籍体系以“三洞四辅”为核心框架,涵盖教义阐释、修行实践、科仪法术、神仙信仰等多元维度,历经千年积淀形成庞大文献体系。以下按“三洞四辅”核心框架及流派经典分类,列举主要典籍并附简要注释,系统呈现道教典籍的核心脉络。

一、三洞典籍

(一)洞真部

1. 《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

又称《度人经》,洞真部核心经典,相传为元始天尊所说。以“无量度人”为核心思想,主张通过诵经斋醮普度现世众生与亡灵超升,详述诸天神仙体系、斋醮仪轨及“仙道贵生”理念,是道教各流派共尊的度亡与修仙根本典籍。

2. 《上清大洞真经》

上清派核心经典,传为东晋魏华存所得。以“存思大洞真经三十九真”为核心修行法,指导修行者通过存思体内诸神、调和气血,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奠定上清派“存思修行”的理论基础。

3. 《黄庭经》

含《黄庭内景经》《黄庭外景经》《黄庭中景经》,洞真部养生修行经典。以人体脏腑为核心,将道教“思神守一”与医家脏腑理论结合,提出“三黄庭”(上、中、下黄庭)对应人体上、中、下丹田,主张通过存思脏腑神、调和气血实现长生,是内丹修炼与脏腑养生的重要文献。

4. 《周易参同契》

东汉魏伯阳著,洞真部丹道经典,被誉为“万古丹经王”。借《周易》爻象、黄老思想阐释炼丹原理,将外丹炼制(铅汞合炼)与内丹修炼(精气血调和)相结合,构建道教丹道体系的基础框架,对后世内丹学影响深远。

(二)洞玄部

1. 《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

原属洞真部,后归入洞玄部核心,灵宝派根本经典。详述“灵宝斋醮”仪轨,包括设坛、请神、上表、送神等流程,强调“符箓与诵经结合”的度亡之法,主张“普度众生”,是道教斋醮科仪的范本典籍。

2. 《太上洞玄灵宝赤书玉诀妙经》

洞玄部符箓经典,记载灵宝派核心符箓“赤书玉诀”的绘制方法、使用场景及咒语,涵盖护身、治病、驱邪等各类符箓,明确符箓使用需配合“积善修德”,是灵宝派符箓术的核心指南。

3. 《灵宝经》(合集)

含《灵宝赤书五篇真文》《灵宝自然九天生神章经》等,洞玄部教义典籍集群。系统阐述“宇宙生成论”(元气化生天地万物)、“神仙谱系”(灵宝天尊麾下诸天神仙)及“修仙路径”(诵经、积善、炼丹结合),是灵宝派教义体系的集中体现。

4. 《道门科范大全集》

唐末杜光庭编撰,洞玄部科仪典籍,共87卷。收录道教各类斋醮法会(祈福、度亡、禳灾等)的完整仪轨,包括法器使用(剑、镜、印)、道士服饰规范、步罡踏斗步法及表文(向上天奏报的文书)范本,使道教科仪实现系统化、规范化。

(三)洞神部

1. 《道德经》(《老子》)

洞神部根本经典,春秋老子著,共81章。以“道”为核心,阐述“道生万物”的宇宙观、“无为而治”的处世观及“上善若水”的伦理观,是道教“尊道贵德”信仰的源头,被尊为“万经之王”,各流派均以其为理论基础。

2. 《南华真经》(《庄子》)

战国庄子及其后学著,洞神部哲学经典,共33篇(内篇7、外篇15、杂篇11)。以“寓言”“重言”阐释“齐物论”(万物无差别)、“逍遥游”(精神超脱),提出“心斋”“坐忘”的修行方法,是道教精神修炼的思想源头。

3.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清静经》)

洞神部心性修炼经典,传为东汉葛玄所传,全文411字。以“清静”为核心,主张“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指导修行者通过“澄心遣欲”达到与道合一,是道教徒日常修行的入门典籍,兼具通俗性与哲理性。

4. 《太上三洞神符记》

东晋葛洪编撰,洞神部符箓典籍,共3卷。记载“三洞符箓”(玉清洞真符、上清洞玄符、太清洞神符)的绘制材料(朱砂、雄鸡血)、时间(初一、十五子时)、咒语及使用方法(佩戴、焚烧、张贴),涵盖治病、护身、镇宅等功能,是道教符箓术的实用手册。

二、四辅典籍

(一)太玄部

1. 《通玄真经》(《文子》)

传为战国文子(老子弟子)著,太玄部核心经典。以老子“道”思想为基础,融合儒、法、墨思想,探讨“治国”(无为而治)与“修身”(守柔处下),主张“道统万物”,是老子思想的重要延伸。

2. 《冲虚真经》(《列子》)

战国列子及其后学著,太玄部哲学经典。以“贵虚”为核心,记载“愚公移山”“杞人忧天”等寓言,阐述“万物齐一”“顺应自然”的观点,补充老子、庄子思想,丰富道教宇宙观与人生观。

3. 《洞灵真经》(《亢仓子》)

传为战国亢仓子(老子弟子)著,太玄部修身典籍。主张“体道合真”,强调“修身先修心”,提出“去欲存真”的修行方法,结合治国与修身,是道教“内圣外王”思想的早期体现。

(二)太平部

1. 《太平经》(《太平清领书》)

东汉于吉传,太平部根本经典,共170卷。以“太平”为核心,主张“天人合一”“善恶报应”,涵盖治国(行仁政、轻赋税)、养生(呼吸吐纳、符箓治病)、伦理(积善避恶),是早期道教太平道的教义源头,对民间道德观念影响深远。

2. 《太平经钞》

东晋葛洪节选《太平经》编撰,太平部简明典籍。提炼《太平经》“善恶报应”“济世利民”核心思想,删减繁杂内容,使太平道理念更易传播,是研究《太平经》的重要参考文本。

3. 《太上感应篇》

太平部劝善经典,传为北宋李昌龄编撰。以“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为核心,列举“善举”(孝亲、济贫、戒杀)与“恶行”(欺天、害物、贪腐),倡导“积善修德”,是道教影响最广的通俗伦理典籍,深入民间日常生活。

(三)太清部

1. 《抱朴子内篇》

东晋葛洪著,太清部丹道经典,共20卷。系统阐述“外丹术”(丹砂炼汞、铅汞合炼)与“内丹术”(精气血调和),提出“欲求仙者,先修德”的理念,收录“辟谷”“导引”“符箓禁咒”等养生方法,是道教仙学的集成之作。

2. 《太清金液神丹经》

太清部外丹经典,传为东汉阴长生著。详细记载“金液神丹”(外丹代表)的炼制原料(金、银、丹砂)、步骤及火候控制,强调外丹炼制需“合于天道”,是早期外丹术的重要文献,对古代化学发展有间接影响。

3. 《养性延命录》

南朝陶弘景编撰,太清部养生典籍。辑录先秦至南北朝的养生方法,包括“呼吸吐纳”“导引按摩”“饮食调理”,主张“养生需兼修身心”,是道教养生术的系统总结,对后世中医养生学影响深远。

(四)正一部

1. 《正一经》(《正一盟威符箓经》)

正一部根本经典,传为东汉张道陵得太上老君降授。收录“正一盟威符箓”(如阳平治都功符)、道徒戒律(十戒、二十四戒)及“二十四治”(早期教区)管理规范,明确正一派“以符为用、以善为基”的宗旨,是正一派道士“受箓”(成为正式道士)的核心依据。

2. 《真诰》

南朝陶弘景编撰,正一部神仙典籍。记载“神仙降诰”(神仙对凡间的训示),包括上清派神仙谱系、修仙故事及修行方法,融合符箓与存思术,是研究早期道教神仙信仰的重要文本。

3. 《道门十规》

明代张宇初(正一派天师)编撰,正一部戒律典籍。规范道教徒行为准则,包括“修身”(戒贪、戒色、戒杀)、“治学”(研习经典、不滥传法术)、“科仪”(斋醮需严谨),是正一派近代规范化发展的重要文献。

三、主要流派经典

(一)全真派经典

1. 《重阳立教十五论》

金代王重阳著,全真派立教纲领。分15篇阐述“出家修行”(脱离世俗)、“性命双修”(性指心性、命指气血)、“日常生活规范”(素食、少睡),奠定全真派“重出世修炼”的特色。

2. 《悟真篇》

北宋张伯端著,全真派内丹经典。以诗词形式阐述内丹修炼原理,主张“内丹为修仙根本”,提出“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三阶段,与《周易参同契》并称“丹经双璧”。

3. 《钟吕传道集》

传为五代钟离权、吕洞宾编撰,全真派内丹典籍。以问答形式详述内丹修炼阶次、火候控制及“阴阳调和”原理,融合儒释道思想,推动内丹学系统化,是全真派内丹修炼的核心指南。

(二)净明派经典

1. 《净明忠孝全书》

元代黄元吉编撰,净明派根本经典。以“净明忠孝”为核心,主张“修仙先尽人伦”(忠君、孝亲),提出“净心术”(澄心遣欲)、“悔过法”(反思己过),将儒家伦理与道教修仙结合,是净明派“儒道合一”思想的集中体现。

2. 《许真君仙传》

净明派神仙典籍,记载东晋许逊(净明派始祖)治水、驱邪、羽化飞升的事迹,强调“济世利民”是修仙根本,为净明派“以善成仙”提供信仰支撑。

(三)灵宝派经典(补充三洞)

1. 《灵宝自然九天生神章经》

灵宝派创世典籍。阐述“九天元气化生万物”的宇宙观,主张“诵经可感通九天,化生神力”,是灵宝派“度人”思想的理论基础。

2. 《元始上真众仙记》

灵宝派神仙典籍。记载三清神仙谱系、宇宙诞生过程及神仙修仙故事,补充灵宝派神仙信仰体系,是早期道教宇宙观与神谱的重要文本。

四、通俗与劝善典籍

1. 《文昌帝君阴骘文》

以文昌帝君(主文运、禄位)名义撰写的劝善书。倡导“积阴德”(暗中行善),列举“救急济贫”“劝人向善”等善举,主张“善有善报”,在民间学子、商人中流传甚广。

2. 《关圣帝君觉世真经》

以关羽(道教关圣帝君)名义撰写的劝善书。强调“忠、孝、仁、义”,劝人“不欺心、不害人、不贪财”,将儒家伦理与道教信仰结合,是民间忠义文化的重要载体。

3. 《太上老君戒经》

通俗戒律典籍。以简明语言阐述道教基本戒律(如不杀生、不偷盗、不妄语),主张“持戒可积德成仙”,是道教徒入门及民间信徒修身的通俗指南。

道教典籍数量远超上述列举,仅《正统道藏》(明代编纂)便收录典籍1476种、5485卷,且历代均有新增与阐释。上述典籍涵盖道教核心教义、修行方法、科仪规范与伦理思想,是道教传承的核心载体,也深刻影响中国传统哲学、医学、文学与民俗。

来源:国粹艺术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