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漫步武汉市黄陂区街头巷尾,无论清晨排队买早点的居民,还是傍晚在社区广场散步的街坊,聊起“天禧佳”超市,脸上总会泛起熟悉的笑意。这家连锁超市早已不只是购物场所,而是融入无数人日常的“生活标配”——老人口中“买东西放心的地方”,年轻人眼里“应急能救急的站点”,孩子
漫步武汉市黄陂区街头巷尾,无论清晨排队买早点的居民,还是傍晚在社区广场散步的街坊,聊起“天禧佳”超市,脸上总会泛起熟悉的笑意。这家连锁超市早已不只是购物场所,而是融入无数人日常的“生活标配”——老人口中“买东西放心的地方”,年轻人眼里“应急能救急的站点”,孩子们心中“能蹭颗糖的温暖角落”。
走进“天禧佳”,明亮的灯光驱散外界喧嚣,货架间通道宽敞整洁,角落也一尘不染。从清晨现包的饺子、刚上架的鲜切水果,到油盐酱醋、应季衣物,小到针线,大到家电,琳琅满目的商品摆满货架,满足居民多样需求。红色“邻里特惠”价签醒目,低价蔬菜、打折日用品,处处透着亲民诚意。
这满店烟火与温暖,源自从嘉鱼农村走出的殷燕琴。二十多年前,她攥着皱巴巴的车票初到武汉,挤在狭小店铺里搬货;二十多年后,她成了黄陂“超市女王”,开起多家连锁超市,凭对街坊的真心、对事业的坚守获评“最美乡贤”。她用二十余年的汗水、坚守与善意,把平凡日子过成传奇,让“天禧佳”成为黄陂街头动人的烟火风景。
一路向前,农村妹种下超市梦
殷燕琴的人生起点,始于嘉鱼县潘家湾镇的村落。出身普通农村家庭的她,为帮家里减负,高中只读一学期便辍学,课本还没翻旧就放下了。
1996年,16岁的殷燕琴挤上前往武汉的长途汽车。看着窗外风景从农田变成高楼,她心中既紧张又期待。抵达武汉后,她在武汉一家副食批发店落脚,这是她人生第一份正式工作,也是她接触零售行业的起点。
批发店的日子全是“连轴转”的忙碌。每天清晨6点,她踩着晨露起床整理货物;客户上门后,忙着分货、拣货、开单,手指被打包绳勒出红印也顾不上揉。晚上八九点别家关门,她还在清点库存、核对账目;遇客户加急要货,忙到深夜十一二点是常事。
“那时月薪300块。我只留50块当生活费,其余全寄回家。”回忆这段岁月,殷燕琴语气平静,眼底藏着坚韧。那几年,她没买过新衣服,穿的还是家里带来的旧衣裳;没去过电影院,唯一的“娱乐”是睡前把汇款单夹进笔记本;连加鸡蛋的热干面都舍不得常吃,总想着“多省一块钱,家里就少一分难处”。有人问她“这么苦不觉得难吗”,她笑着说:“农村孩子早习惯吃苦,能靠自己挣钱帮家里,一点不苦。”
这段打工时光,是她创业路上珍贵的“铺路石”。她摸清了零售行业运作逻辑,从货源采购、货物存储,到客户沟通、账目管理,每个环节都记在心里,甚至能说出不同品牌酱油的批发价、不同规格洗衣粉的销量规律;更在忙碌中磨出能扛事的肩膀和不服输的性子,遇难缠客户耐着性子沟通,遇货物短缺骑自行车跑遍批发市场找货源,再累第二天也准时到店。
四年后,怯生生的农村妹子长成能独当一面的业务能手,老板放心把重要单子交给她,客户也愿跟这个实在姑娘打交道。而她心中,始终揣着梦想:“要是能有间自己的超市,让街坊买到既放心又便宜的东西,该多好!”
坚守初心,小超市赢得大口碑
2003年夏天,23岁的殷燕琴站在武汉市黄陂区滠口街道上,攥着门面租赁合同,既紧张又激动——梦想终于要实现了。为创业,她拿出四年积蓄十多万元,又找两位合伙人凑出三十多万,盘下400多平方米的门面。
那时滠口商业气息淡薄,租下的门面原是十间小平房,她找人打通隔墙扩大面积。可开业后的冷清给了她重击——营业额极低,连付工资和房租都成问题,但她没退缩。
从此,她成了超市最忙的人,身兼数职却不含糊:白天是收银员,扫码收款时还跟顾客唠家常;也是理货员,见货架空了就补货摆整齐;晚上员工下班,她留在店里盘点、对账,忙到深夜就睡在超市小仓库。
她坚守“真货、低价、亲力亲为”,把顾客当家人。帮买米的老人扛米下楼,给买奶粉的宝妈讲解配方并提醒保存方法,帮买得多的顾客装好东西并叮嘱路上小心。有人说她“不像老板,倒像守店人”,她笑着回应:“只要街坊买得放心、用得舒心,我做什么都愿意。”这一守,就是五六年。
“做生意不能急功近利,得慢慢积累,有多少资金干多少事,不贪多求快。”殷燕琴从不用劣质货赚钱,哪怕利润少也要保品质;也没因生意冷清而涨价,反而常推“邻里特惠”。顾客对商品不满意,她二话不说退货并诚恳道歉:“是我们没选好,下次一定选更好的。”
日子久了,她的真诚与坚持被街坊记在心里。越来越多人来她的超市,口口相传间,超市口碑渐起。第八年,她的超市成了滠口街老百姓最信赖的商店。买日用品的阿姨主动打招呼,买副食的年轻人分享工作趣事,连婴儿奶粉、化妆品这类需高信任度的商品也卖得好。殷燕琴自豪地说:“只要真心对别人好,别人就会真心信任你,这是我最骄傲的事。”
心怀大爱,开好一家店幸福一座城
让殷燕琴和“天禧佳”在黄陂乃至武汉声名远播的,不只是二十余年的坚守与口碑,更是刻在骨子里的善良,那份“能帮就帮”的社会责任,像暖光一样照亮无数人的生活。
早在2007年,殷燕琴就开始做慈善:出资修整道路、支援抗洪物资、给困难群众送温暖、资助贫困学子……十几年来,共捐助四十余万元。“能帮到大家,我也觉得温暖。”在她看来,善良是生活的底色。
这份善意更体现在超市管理中。从1家店到16家店,从1个人到近千名员工,她的管理理念始终是“家文化”。“我也是打工过来的,知道出门不易,希望‘天禧佳’能成为员工的家,让他们有安全感、稳定感。”
2004年,员工马芳(化名)的丈夫出严重车祸,马芳在超市哭起来。殷燕琴立刻安抚道:“别慌,你去照顾丈夫,店里的事不用管,工资照发。”还拿出一万块钱给马芳,后来又允许马芳灵活安排时间,岗位一直保留。
员工秦慧(化名)的丈夫患癌,家里花光了所有积蓄。殷燕琴组织员工捐款,还从公司账户把慰问金送到秦家,让秦慧先回家照顾丈夫且工资照发。秦慧丈夫去世后,她帮忙打理后事,秦慧返岗时又安排轻松的工作让其慢慢适应。
这些年,员工家遇困难,殷燕琴总会伸出援手,出钱出力,甚至帮联系医生、找资源。这份关怀换来了员工高忠诚度。最早跟着她创业的员工,已陪伴二十多年,从青涩年轻人长成超市骨干。有人问他们“没想过换工作吗”,他们笑着答:“跟着殷总心里踏实,‘天禧佳’是家,我们哪儿也不去。”殷燕琴提起老员工,眼里满是温情:“我们早不是老板和员工,都是家人。”
造福他人,从单店到“便民生态”的跨越
二十余载,“天禧佳”从滠口街的小超市成长为武汉家喻户晓的连锁品牌,每一步都浸透着殷燕琴的心血。但对她而言,“开好超市”只是起点,“让更多人享受优质服务”才是目标,她的目光早已投向更广阔的“便民生态”。
2021年,不少企业收缩战线,殷燕琴却投入巨资,在汉口北打造5000平方米的现代化物流中心。对于乡镇超市起家的“天禧佳”而言,这是巨额投入,更是从“单店运营”到“生态构建”的转型,堪称“豪赌”。有人劝她:“市场不稳定,别冒险。”她坚持:“做零售,供应链是根。物流中心能保货品新鲜、降成本,受益的是农户和顾客,值得冒这个险。”
每天凌晨两点,物流中心灯火通明:新鲜猪肉、水产装车,蔬菜、水果分拣打包后,配送车贴着“天禧佳生鲜直达”标识,准时驶向16家门店。“必须在清晨6点前送到,让顾客开门就能买到新鲜食材。”这是她给配送团队制定的死规矩。
物流中心还是连接田间地头与消费者餐桌的枢纽。殷燕琴亲自带队,深入黄陂及周边农业合作社和农户家,建立直采通道。“省中间环节费用,让农户多挣钱,顾客得实惠。”“农超对接”模式既保证了货源品质和价格优势,也践行了“利他”理念。
在殷燕琴看来,“创新”是“活下去、活得好”的必经之路。2019年,“胖东来”尚未成为零售标杆时,她就敏锐发现其独特之处,带领核心管理团队去河南许昌学习。“原来零售能做得有温度、有尊严,卖的不只是商品,更是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她琢磨胖东来的服务细节、商品陈列、员工管理等,取其精华融入“天禧佳”,让服务有了“温度”,顾客黏性更高。
为让服务更贴心,殷燕琴捕捉社区需求变化,从商品售卖者转型为社区服务集成商。她整合周边餐饮、生活服务资源,构建“15分钟便民生活圈”;支持团队开发线上小程序,开展社群接龙购物,还为不便出门的老人提供电话、微信等一键直连店长的服务。
从一家小店到16家连锁超市,从一人坚守到近千人“大家庭”,殷燕琴把“天禧佳”变成了既供优质商品、又传温暖善意的地方。她常说:“开好一家店,不只为赚钱,更是为给一座城的人带去幸福,让农户心血不白费,让员工安心工作,让街坊买放心东西。这样才不辜负自己,也不辜负别人。”正是这份初心,让“天禧佳”成为黄陂最动人的“幸福符号”,温暖着一座城的烟火岁月。
来源:大美黄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