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从哪天开始迎来这泼天的富贵?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1 12:18 3

摘要:上海的繁华,何时是起点?换句话说,上海从哪天开始迎来这泼天的富贵?这个问题挺有意思,可能存在争议,本文观点仅供讨论参考。

毕大费/文

上海的繁华,何时是起点?换句话说,上海从哪天开始迎来这泼天的富贵?这个问题挺有意思,可能存在争议,本文观点仅供讨论参考。

有人认为,1843年11月17日,根据《南京条约》《五口通商章程》,上海正式开埠。错,那时,泼天富贵早就来了。

还有人认为,宋代官史《宋会要辑稿》记载,1077年北宋秀州有17处酒务,其中出现“上海务”,且排名靠前。也错,那时,泼天富贵连影子也没。

值得一提的是,宋史首次出现“上海务”之名时,上海属秀州,秀州属嘉兴,嘉兴属浙江。那么,上海属于浙江吗?不完全对。

当时,上海地区被今天的苏州河,当时仍叫做的吴淞江一分为二:江南属秀州,越文化区;江北属苏州,吴文化区。所以,上海从来就是吴越文化汇聚之处,海纳百川,历史很悠久。

宋代,酒类属专卖,酒务是宋代征收酒税的官方机构,征税点通常设置在酒类贸易量大的水陆码头。

当时在吴淞江下游,分别有"上海浦"和"下海浦"两条大河,征税点靠近上海浦,所以叫做"上海务"。此后,上海之名,千古留传。

为什么说上海务时期泼天富贵连影子也没?因为,那时的泼天富贵还留在青龙镇,其遗址在今天青浦区白鹤乡青龙村,当时青龙镇的青龙港是吴淞江的最大出海港,贸易地位在东南沿海遥遥领先,称作“小杭州”。

到了南宋咸淳三年,即1276年,上海务升级为上海镇。此时,泼天的富贵来了吗?仍没有。

虽然,那时的青龙港因为吴淞江下游淤塞而逐渐衰落,需要有新的出海贸易港口替代。然而,机会却没有留给上海港,原因无它,因为吴淞江淤塞,上海港出海也难了。

青龙港与上海港都在吴淞江沿线,是一根绳上的蚂蚱。

那时的吴淞江,通过吴淞口入海,吴淞江是真正的吴淞江口,而不是今天被黄浦江霸占的吴淞口。那时的黄浦江规模还很小,甚至不如上海浦与下海浦有名气。

青龙镇衰落之后,泼天富贵曾一度流向江苏太仓。

那时的太仓,有一个天然的出海良港,叫做浏家港,位于今天的太仓市浏河镇。

元代的太仓,属苏州府。有一种说法认为,苏州府负担全国约12%的税赋,太仓又负担苏州12%的税赋。

江南漕粮,要运往大都,也就是今天的北京,这是一个重大物流项目,由于大运河淤塞,元朝决定,将河运改为海运。

1283年,元朝廷将南粮北运的重大项目交给嘉定人张瑄、崇明人朱清负责,他俩将浏家港定为出海港,专门制造了大量沙船,专司漕粮运送。太仓浏家港一时成为长江口的主要港口,独领风骚数百年。

元朝至元二十九年,即1292年,上海镇升级为上海县,说明上海的贸易地位渐渐变得重要,但是很显然,与太仓浏家港比起来,它也没那么重要。

等到明朝替代了元朝,朱元璋下令海禁,走闭关锁国之路,但是官方漕运仍然走海路,万国来华朝贡也是走海路,都要依托浏家港,此处依然风光无限。

到了明朝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也是从浏家港出海,依然是浏家港的黄金时代。

当浏家港独领风骚的那些年,泼天的富贵与上海有关吗?

有一点点,就是永乐十年(1412年)年,在今天上海吴淞口的临海之处,筑土为山,修成了长宽达三四百米,高100多米的宝山,山上修建烽堠,白天燃狼烟,夜晚点明灯,成为浏家港出海船只的导航灯塔。

唐代诗人秦韬玉有一句诗,“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大概是上海地区当年的羡慕嫉妒恨的心情。

想躲,躲不开;想红,红不了。

浏家港的泼天富贵,却没能持久。

一是郑和七次下西洋,没有挣钱,花了不少钱,明朝的国库败得差不多了,这件事令人扼腕,如果郑和也像后来的哥伦布、麦哲伦、达伽马那样,既做航海探险,兼做海盗生意,帮助朝廷大量赚钱,而不是只给皇帝老儿弄回一堆纪念品,大航海时代肯定就由中国执了牛耳。很不幸的是,1436年,明廷下令,禁止海船远洋,禁止建造远洋海船,此后再没有官人出洋。浏家港热闹的人气顿时减去大半。

二是到了明朝中期,1544年前后,嘉靖年间,倭寇大侵犯,明廷再度严令海禁,片板不准入海。这次禁海令很厉害,不要说海上航行,就连海边渔民的生计都出了问题,很多渔户因为禁海令饿死或自杀。由于篇幅有限,这段海禁历史需要专文再讲。

三是由于海潮侵蚀,浏家港日渐淤塞,慢慢变废了。不过,此时距离完全废掉,还有近400年的不愠不火与苟延残喘。

机会终于要轮到上海港了,不过,当泼天的富贵来临之前,还有几个重要的前提条件:

一是上海治水。

前文提到,由于吴淞江下游淤塞,不仅出海通道与港口出现问题,而且频频出现水患。原理很简单,吴淞江本是太湖的泄洪通道,负责将水排往大海,一旦淤塞,就成了灾患。

那些年,吴淞江经常泛滥,淞江府的灾情非常严重。本来淞江府因吴淞江而得名,看到水患频仍,又没办法,于是放了个大招,将“淞江府”改名为“松江府”,以为去掉“水”偏旁,可以治水,当然是毛用也没有。历史意义倒是有的,你看现在官方名称叫做“上海松江区”,如果不改名那就会是“上海淞江区”。

整个苏淞地区都是朝廷大粮仓,其它地方水患朝廷可以睁着眼闭只眼,但苏淞水患朝廷不能不管。永乐元年(1403年),户部尚书夏原吉奉旨治水,一年功成,不仅疏通壅塞,又以黄浦江代替吴淞江入海。

值得注意的一个细节是,此次治水,由于将上海浦裁为黄浦江的一部分,大约是今天外滩以南的段落。此后,作为上海名称来源的一条河流,名称竟慢慢消失了,是为憾事。

二是开放海禁。

康熙二十三年(1684),随着清廷收复台湾,江山变得稳固,康熙皇帝宣布开放海禁,终于又可以海外贸易了,这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

没有开放海禁的那些年,最科学、最先进、最有效率的物流方式,仍然是河运。然而,从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凿邗沟,再到公元610年隋炀帝杨广开凿大运河,河运或运河时代已经历上千年,河就那么宽,码头就那么多,早已到达了瓶颈,已无潜力可挖。

在河运时代,上海县城位于偏僻的海滨,除了滨海晒盐、种植棉花,其经济贸易地位甚至不如大运河沿岸的市镇重要。

开放海禁意义重大,任何港口城市的兴衰,都和海运大环境息息相关。当初,浏家港就是死于海禁。如今,开放海禁给上海带来了无限可能。

三是设立海关。

康熙二十四年(1685),清廷又在江南等地设立江、浙、闽、粤四海关。其中,江海大关设在浦江之滨的上海县城。

严格意义说,这一年,上海开始迎来了泼天的富贵!

为什么说设立江海关是上海的泼天富贵?这事需要略微展开。

首先是分口收舶政策。

最初设立江海关时,清廷对江南口岸船舶停靠实行严格的管理分工,明文规定:北洋沙船只准收泊于太仓浏家港,南洋鸟船收泊于上海港。

当时,中国沿海由于靠岸港口的船只类型不同,以长江入海口为界,往北包括江苏山东天津是北洋,往南包括浙江福建广东沿海是南洋。

北洋海域泥沙多,需要平底的沙船来运输;南洋海域水深,需要吃水深的鸟船。

北洋沙船,一般5桅,适合水浅多沙滩的航道

南沙鸟船,无风用桨,有风用帆,速度较快

海运船口从南洋往北洋、或者从北洋往南洋运货,需要在这两处港口更换船只。是不是觉得有点搞笑?是的,科技不发达时,就是这么搞笑。

正如现代人看《长安的荔枝》,全书从头到尾都在研究如何加急快递,觉得不可思议,顺丰物流不是隔日达么?

古代军情传递所谓的“五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沿途不知要累死多少匹马,而现代人拨个电话发条微信就解决了。

科技,为各种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

其次是浏家港废了。

由于淤塞,浏家港越来越废,逐渐丧失其港口地位。

嘉庆十三年(1808年),苏松太兵备道公开谕示,沙船“或收浏河,或收上海,均听商民自便”。

也就是说,此前要求分口收舶政策,北洋沙船必须收泊浏家港,现在开始,大家随便停。

没想到,政策一旦放开,“自此以后,浏河一口竟无一船之至矣”,全都停靠上海港了。

由此开始,上海港已成为统辖长江入海口南北600余里海岸线、大小24处分海口的所在。

黄浦东上,船来船往,川流不息。上海县城大小东门外,越来越繁盛。此时,距离1843年上海开埠,还有30多年。

最后是大运河又淤塞了。

大运河淤塞的严重后果,就是江南漕粮变得运送困难,只好又由河运改为海运。

前文说过,元朝的漕运,曾经由河运改为海运,降低了成本,极大提高了物流效率。明朝承元制,是海运与河运相结合的模式。

清朝初期,由于海禁,漕运不得不走河运。等到后来康熙朝开放海禁,由于漕运走运河的既得利益者太多,改革难度太大,一旦改走海运将有很多人没蛋糕分。究竟是河运还是海运,群臣反复讨论无果,一直拖延到道光年间,由于大运河严重淤塞,没有航路可选,不得不重新考虑走海运。

道光五年(1825),上海设海运总局,天津设收兑局,并特调琦善等总办首次海运。

大运河严重淤塞,影响的不仅仅是漕运,历来走运河水路的内河船,也因为淤塞的原因,改走海路,而上海口岸是最佳地点,既是长江沿岸城市的出海口,也是海外商品前往长江沿岸的入江口。

泼天富贵给上海带来什么?

根据相关资料,至鸦片战争前,上海口岸常年停泊的北洋沙船已达3500艘,南洋海船近千艘,航运总吨位大致可达42万吨以上。当时的上海,已成为中国南北洋之间,沿海和腹地之间交换各种商货的重要商港。

1832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派遣“阿美士德勋爵号”从广州一路北上,沿途刺探中国情报,随船的德国传教士兼英方中文翻译郭实猎在他的《中国沿海三次航行日志》中,根据进出港400艘帆船推断,“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商业中心”“尤其是中国中部诸省的大门”“这一地区在对外贸易方面所拥有的特殊优越性,过去竟然未曾引起相当的注意,是十分令人奇怪的”。阿美士德号船主林德赛撰写给英国方面的《“阿美士德”号货船来华航行报告》里,则指出上海地理位置的重要性,称:“上海事实上已成为长江的入海口和东亚主要的商业中心,它的国内贸易远在广州之上。”——这次刺探,为10年后英国发动的鸦片战争提供了重要情报与资讯。

道光二十二年(1841),时任江苏布政使李星沅在日记中写道,“上海号称小广东,洋货聚集……稍西为乍浦,亦洋船码头,不如上海繁富。浏河亦相距不远,向通海口,今则淤塞过半”,唯有上海“适介南北之中,最为冲要,故贸易兴旺,非他处所能比”。

从泼天富贵到富贵泼天。

鸦片战争之前,清朝长期奉行一口通商,即广州一处口岸,依托广州十三行与海外进行贸易。

鸦片战争之后,《南京条约》规定了五口通商,即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上海排名为最末。

1843年11月上海开埠,次年关税收入数据,广州海关为225万两白银,上海仅17万两白银,不及广州的十分之一。

然而,至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即1856年,广州海关关税收入降为108万两白银,上海则上升到182万两白银,超过广州。

此后,上海扶摇直上,一举成为中国的经济、金融、贸易中心。

想当初,明代朝廷帮助上海治水,疏通黄浦江,本意是想解决苏淞水患,增加粮食供应而已。

没想到,由于吴淞江变为黄浦江支流,从今天的外白渡桥汇入黄浦江,吴淞口成了黄浦口,黄浦江外滩码头则成为真正的上海港。

也没想到,这次治水的重要成果,将在200多年显现。好比是明朝播下的一粒种子,却在清朝开花,结成丰硕的果实。

更没想到,明朝的上海治水,虽然导致清朝上海成为重要口岸,变成繁盛的租界,换个角度看,又由于上海租界对各种进步力量的保护,也为清朝灭亡播下了一粒新的种子,上海培养了无数大清王朝的掘墓人!

来源:毕大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