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帝国的自我毁灭之路:政变、下克上、军国主义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1 12:25 1

摘要:许多人认为日本民族性格中存在矛盾:既懦弱又残暴,既服从又叛逆。要理解这种“下克上”传统的根源,我们仍需回到奈良,并将时间倒回约1500年前——从日本刺杀史的源头说起。

2022年7月8日中午,日本奈良的一座地铁站附近,正在进行演讲的前首相安倍晋三遭遇当街枪击。这一事件令全球震惊。

日本作为长期稳定、高度发达的现代化资本主义国家,犯罪率极低,为何会发生如此公然刺杀前政府首脑的行为?

今天所谈论的日本,究竟是那个御宅文化盛行、秋叶原二次元风靡世界的日本,还是那个历史上军事政变频发、军国主义肆虐的日本?

若为后者,则此举并不令人意外。刺杀政治人物,在日本历史中几乎可称为一种传统。这个国家在每一个重大转折点,似乎都需以某位大人物的生命为代价向前推进。

许多人认为日本民族性格中存在矛盾:既懦弱又残暴,既服从又叛逆。要理解这种“下克上”传统的根源,我们仍需回到奈良,并将时间倒回约1500年前——从日本刺杀史的源头说起。

公元645年6月12日,同样在奈良,皇极天皇正接见朝鲜半岛来使,宫门突然被撞开,一群皇族持刀高呼“清君侧”,当场斩杀了权臣苏我入鹿。

此举犹如刘备在汉献帝面前手刃曹操,堪称惊天动地。天皇借此重掌大权,引进唐代律令制度,使日本进入封建社会。

然而好景不长,权力很快再度旁落。大化改新的功臣藤原氏以外戚身份垄断朝政四百年,历代天皇均娶藤原家族之女为后。幼主无法理政,自然依靠“慈眉善目”的外戚大臣摄政。待天皇年长,摄政改任“关白”——国事需先经藤原家,再奏报天皇。“关白”一词实则源自中国西汉外戚霍光的“博陆侯”爵位。

从此,日本政治陷入“虚君”传统的怪圈。天皇号称“万世一系”,实则长期充当权臣傀儡,先后被藤原氏、平氏、幕府将军架空。日本政治传统演变为“以臣制君、层层分治”的日式套娃结构。

武士集团在数百年明争暗斗中逐渐崛起,建立镰仓、室町和江户三代幕府,成为实际统治日本的实体。天皇虽尝试反抗,但所谓“勤王”往往以失败告终,甚至遭幕府流放。尤其在承久之乱后,北条氏将天皇一族分散流放至各地。

讽刺的是,天皇越是丧失实权,其神性权威反而被不断强化。武士集团彼此争权时,均需借助天皇的象征性认可以获得合法性。即便只是形式上的宣旨,也至关重要。武士道精神虽强调忠君,但其忠诚对象实质是权力本身。

上行下效之下,下克上渐成常态。与中国、欧洲、中东等文明不同,日本历史上的刺杀往往并非你死我活、不共戴天之敌,而是刺杀后仍维持表面效忠,形成一种扭曲的权力交接默契。

因此,武士时代臣弑君、子弑父、兄弟相残屡见不鲜。例如镰仓幕府二代将军源赖家遭废黜后被暗杀,其子公晓亦被废黜并出家,改立其弟实朝为三代将军。

公晓后来在叔叔参拜神社途中将其刺杀,自己亦丧命。源氏家族自相残杀后,幕后主使北条义时乘机掌握幕府实权。然而数代之后,北条氏亦被部下架空,最终在室町时代,“下克上”正式成为政治常态。

室町幕府将军将天皇视为傀儡,地方豪强则效仿将军,借“拥立”之名进军京都。1441年,在嘉吉之乱中,六代将军足利义教于宴席间闻听马蹄声,臣下安抚说是雷声,未料一群武士策马入内,将其斩杀。室町幕府由此走向衰落,日本进入战国时代。1564年,试图收回权力的十三代将军足利义辉在京都二条城遭部下围杀。十八年后,其弟足利义昭被拥立为将军,名义上为其复仇。

即将统一日本的织田信长,在京都本能寺休憩时遭下属明智光秀突袭身亡,史称“本能寺之变”。光秀的动机至今成谜,但日本统一进程因此推迟十余年,最终由丰臣秀吉完成。下克上“三人组”无一善终,天下终归德川家康之手。

德川家康开创了江户时代,日本迎来史上最长的和平时期。但此时已是1603年,大航海时代席卷全球,变革之风即将吹向东瀛。

1860年3月24日,幕府大佬井伊直弼自樱田门入江户城谒见将军。时值春季却风雪交加,护卫在雪中警戒。一人持诉状拦轿喊冤,接近时突然拔刀,雪中亦涌现多名刺客。护卫因刀鞘结冰未能及时拔刀,井伊直弼最终被斩首。

井伊直弼并非最后一位被刺的幕府要人,但其遇刺拉开了日本近代激荡变革的序幕。黑船来航令日本深受震撼,意识到自身远落后于西方列强。应对外来压力时,国内分裂为“攘夷”与“开国”两派。幕府为推卸责任,假借天皇名义征集民意,却导致权力进一步分散。

社会动荡加剧,井伊直弼为稳定局势,迅速与美国签订《日美修好通商条约》,并推行“安政大狱”镇压政敌。结果反对派在樱田门外上演了“天诛”传统。此后,倒幕势力推翻幕府,扶持天皇亲政,开启明治维新。

从明治、大正到昭和,日本通过对外扩张赢得庞大领土,普通民众亦因国力强盛而自豪。然而底层农民、工人和女性仍生活困苦,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此时,十月革命的炮声传至日本。共产主义思想被当局视为大敌,左翼传播受阻。民众千年来的苦难被归因于“奸臣当道”,政府则借民族主义转移矛盾。大量底层青年选择参军以改变命运。

在扭曲的武士道精神洗脑下,日本军人愈发狂妄。对外主张扩大侵略,对内则认为上层官僚无能,动辄以刺杀解决问题。1932年,日本根据《伦敦海军条约》缩减海军规模,引发底层官兵不满。

极端右翼团体“血盟团”认为政府侵华不力,刺杀了前藏相井上准之助和三井财阀团琢磨。残余分子与海陆军中失意者合谋政变。

1932年5月15日,暴乱者分袭首相官邸、内大臣官邸、政友会总部等处,首相犬养毅在家中被枪杀,理由是其主张缓侵华、反承认伪满洲国。犬养毅成为唯一遇害目标,刺客被捕后却获舆论同情,最终仅被轻判。

这一事件表明,日本的民主政体形同虚设,国家重回下克上循环。海军行动后,陆军亦不甘示弱。明治维新时长州、萨摩两藩的对立,演变为陆海军之争。至1930年代,陆军内部分裂为皇道派与统制派。

皇道派强调日本文化独特性,主张抗苏;统制派则注重经济和科技,主张侵华。陆军内部还存在精英与基层军官的阶级对立。少壮派军官认为国家秩序崩坏,权贵欺瞒天皇、剥削人民,于是计划通过“昭和维新”清君侧。

1936年2月26日凌晨,起事部队分六路袭击警视厅、陆军省及多名政要宅邸,最终杀害斋藤实、高桥是清和渡边铣太郎,冈田启介和牧野显幸免于难。然而裕仁天皇并未支持兵变,反而下令镇压。起事军官原以为天皇会理解其“忠君”之心,甚至计划拥立雍仁亲王。

2月27日,军方调海军入城,最终镇压兵变。与以往类似事件不同,此次天皇态度坚决,主谋均被重判,皇道派由此衰落,刺杀活动暂告一段落。

随后广田弘毅内阁成立,日本彻底走向法西斯化。军方将国家变为战争机器,为一代青年打下军国主义思想烙印。最终,日本在诺门坎、淞沪、台儿庄、中途岛和瓜岛等地惨败,广岛与长崎遭原子弹轰炸,东京亦被大火吞噬。

回日本人为何如此热衷于刺杀?

本质上是明治维新后失去地位的下级武士和受皇国思想洗脑的士兵,在面对华族垄断政治阶层、晋升无望时,采取的暴力反抗。

日本千年来的贵族政治传统使矛盾无法通过合法途径解决,只能通过肉体消灭影响政局。近代日本封建残余深厚,军队下克上实质是右翼内部斗争,法西斯路线与新老权贵之争。

日本或许的确需要一场刺杀,但刺客不应是军部走狗或右翼疯子,而应以清除封建残余为目标,向统治阶层的心脏打出致命一枪。也许这一枪已经打响,我们只需耐心等待子弹飞一会儿。

来源:墨文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