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古代十大国宝级金器主要分布于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等7大博物馆(院),十大藏品以精湛工艺和独特文化价值著称,已成为各家“镇馆之宝”。
中国古代十大国宝级金器主要分布于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等7大博物馆(院),十大藏品以精湛工艺和独特文化价值著称,已成为各家“镇馆之宝”。
1、商周太阳神鸟金饰
商周太阳神鸟金饰为商周时期的金器。2001年出土于金沙村,现收藏于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
商周太阳神鸟金饰整体为圆形薄片,外径12.5厘米,内径5.29厘米,厚度0.02厘米,重20克。图案分内外两层,内层等距分布有十二条旋转的齿状光芒;外层由四只相同的逆时针飞行的鸟组成。商周太阳神鸟金饰图案目前被国家定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同时其本身亦被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
2、西汉金曽
1982年2月,金兽出土于江苏省盱眙县南窑庄窖藏。与其共出的文物还有一件青铜圆壶和数量众多的金饼和金版。金兽是南京博物院的国宝级文物之一,也是中国考古发现的金器中最重的一件, 是古代金属铸造工艺和金器捶击工艺这两种技法完美结合的产物。
金兽呈豹形,蜷伏状,豹头枕伏于前腿之上颈部戴三轮项圈,头顶有一环纽,通体锤饰圆形斑纹,通高10.2厘米,身长16厘米,身宽17.8厘米,重达9100克,含金量达99%,空腹、厚壁,浇铸成形。根据外形特征,推测金兽的铸造时代大约在战国晚期至西汉早期。
3、唐代李倕公主凤冠
整体高约32厘米.宽约16.5厘米、分为上下两部分、由两个鎏金铜钗和多个金花钿组成、镶嵌宝石工艺精美、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李倕冠饰是陕西考古博物馆的“明星”展品,也是目前全国唯一完整复原的唐代女性冠饰,代表了1200年前最高的艺术和工艺水平。李倕是唐高祖李渊的第五代孙女,为皇室宗亲,嫁给了一个家道中落的北魏贵族后裔,可能是下葬时家庭经济状况较差,导致墓整体规模较小,部分陪葬品简陋,却又有极为奢华的金冠与用品,这些豪华的陪葬品应该是其从娘家带来的物品,很可能是当时的嫁妆。
复原后的李倕冠饰,使用了包括金、银、珍珠、绿松石等各类材料十余种,采用了铸造、捶打、鎏金等工艺,是唐代珠宝和工艺的集大成者,唐代公主凤冠倾尽了唐朝所有珍贵饰品,像绿松石、琥珀、珍珠、红宝石、贝壳、玛瑙等,单单宝石的数量就多达370颗。
4、明代金翼善冠
通高24厘米.后山高22厘米.冠高14.7厘米.冠口径20.5厘米.重826克、由前屋、后山和两角组成、全部由金丝编结而成、收藏于定陵博物馆。
万历皇帝朱翊钧,是明朝的第13位皇帝。他在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但有20年的时间他都不上朝。所以,虽然明朝亡于万历皇帝的孙子崇祯皇帝手里,但许多学者都认为明亡于万历。万历皇帝的定陵是“明十三陵”中规模最大的三座陵寝之一,定陵出土了数量惊人的用黄金制作的日常生活用品,最为著名的是皇帝的金翼善冠及皇后凤冠。
金翼善冠用纯黄金打造,由极精致的金丝编成,帽冠是518根0.2毫米细的金丝编的“灯笼空儿”,如纱一样轻盈透明,两条龙则采用掐丝、垒丝、码丝等工艺进行制作,龙鳞就用了8400片。整个金冠全无接头、焊点,制作工艺技巧登峰造极,在我国仅此一顶,堪称国宝。
5、清代金瓯永固杯
高12.5厘米、口径8厘米鼎式、圆形直口杯体饱满,线条流畅.工艺精美.寓意深远、收藏于故宫博物院 。
由纯金打造,镶有珍珠、宝石,造型精美。以黄金、珍珠、宝石等制成,杯口呈回形,寓意基业永固。体现皇家尊贵奢华,是清代皇帝新年举行开笔仪式的专用酒杯。
6、明代金蝉玉叶
长5.2厘米.宽3.2厘米.金蝉外翼最宽0.8厘米.厚仅0.2毫米、以金蝉和玉叶组合而成、造型独特、收藏于南京博物院。
1954年,金蝉玉叶出土于苏州五峰山博士坞的明代弘治年间进士张安晚家族墓地14号墓。金蝉玉叶是明代织造以构思奇特的方法,将一栩栩如生的金蝉,悠然自得地栖息在一洁白无瑕的玉叶上,金光玉耀,妙趣横生。蝉在中国古代是比较常见的艺术造型,通常蝉造型器具以陪葬品为主,古人认为人死后能像蝉一样破茧重生。
7、元如意云纹金盘
长宽皆16厘米,重236.44克、方中带圆.形体丰腴.层次明显.富有立体感、收藏于南京博物院。
1959年出土于苏州吕师孟墓,金盘整体上以锤揲突起的四个如意云纹组成,两下两上相互重叠,盘心又锤出四个小如意云纹,形似花朵。盘上其余部位饰满錾刻而成缠枝花卉纹。整件器物四大四小的如意,是中国人最讨口彩的谐音梗,暗含“四四”与“事事”谐音,寓意着“事事如意”的吉祥含义。盘中满饰的缠枝花卉纹,枝蔓上有牡丹荷花、石榴,寓意着富贵吉祥、多子多福、生生不息、绵绵不绝,充满了生命力与艺术张力,是元代金器制作的代表之作。
8、明代金凤凰
高4.5厘米.长5.4厘米.重7.3克、编织匀称紧凑、疏密得体、内嵌红宝石、收藏于甘肃省博物馆。
明代金凤凰在兰州市上西园明墓出土,凤体与云朵系用金片捶而成,其外廓及鳞形羽瓣均以金掐丝技法结勒敷施。编织匀称紧凑,疏密得体。其双翼端及云头,各以金片卷焊一个筒状镶孔,内嵌红宝石。
9、西汉文帝行玺金印
通高1.8厘米.边长3.1厘米.重148.5克、龟纽覆斗钮、龟四足伸开,印面阴刻“文帝行玺”四个字、是迄今所见最大的一枚西汉金印、收藏于西汉南越王博物馆。
“文帝行玺”龙钮金印,是迄今所见最大的一枚西汉金印。此印为方形龙钮金印,通高1.8厘米,边长3.1厘米,重148.5克,含金量98%,印面呈田字格状,阴刻“文帝行玺”4字,小篆体,书体工整,刚健有力。钮作一龙蜷曲状,龙首尾及两足分置四角上,似腾飞疾走。这枚金印铸后局部又用利刃凿刻而成,出土时印面槽沟内及印台四周壁面都有碰痕和划伤,并遗留有暗红色印泥,显系长期使用所致,说明金印是墓主生前的实用印。
赵眜是我国岭南地区南越国的第二代国王,于公元前137年自称“文帝”。此印文为庄重静穆的阴刻篆书,印钮为象征皇权至尊的盘龙。龙首上昂,隆腰卷尾,尤其是弓起的龙脊,既利于手持,又强调出龙身S型腾翻的动势,集实用功能和装饰效果于一身,构思设计十分巧妙。
10、唐代鸳鸯莲瓣纹金碗
高5.6厘米.口径13.5厘米.足径6.8厘米.重392克、侈口.弧腹.圜底、喇叭形圈足、犹如一朵盛开的金莲花、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唐鸳鸯莲瓣纹金碗共出土两件。一件高5.5厘米,口径13.7厘米,足径6.8厘米,重392克;一件高5.6厘米,口径13.5厘米,足径6.8厘米,重391克。两碗器壁捶作出上下两层向外凸鼓的莲花瓣纹,每层十片,上下轮廓相合,每一个莲瓣单元里都錾刻有装饰图案,上层主题是动物纹,下层是单一的忍冬花装饰图案。两碗内壁分别墨书“九两半”、“九两三”。
唐鸳鸯莲瓣纹金碗可能是皇室用酒器,就已出土的唐代金碗而言,这两件唐鸳鸯莲瓣纹金碗是仅见的最富丽堂皇的金碗。
来源:甘露新风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