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世萌芽,今生绽放:抗CD20单抗在多发性硬化治疗中的逐光之路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17 19:33 1

摘要:历经数十年的探索与发展,MS在病理生理机制和治疗策略上均取得了显著突破,B细胞在MS发病中的关键作用也越发凸显,靶向B细胞的抗CD20单抗疗法应运而生,展现出强大的MS治疗效果。在抗CD20药物研发历程中,从最初构想萌芽到每次迭代优化,每一步都紧密结合科研成果

多发性硬化(MS)是一种慢性炎症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随着病程进展,会逐渐累积不可逆的临床残疾

1

。历经数十年的探索与发展,MS在病理生理机制和治疗策略上均取得了显著突破,B细胞在MS发病中的关键作用也越发凸显,靶向B细胞的抗CD20单抗疗法应运而生,展现出强大的MS治疗效果。在抗CD20药物研发历程中,从最初构想萌芽到每次迭代优化,每一步都紧密结合科研成果,紧扣临床需求,不断突破创新。如今,回顾抗CD20单抗的发展之路,审视当下应用实际,对明确 MS 未来治疗方向、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极为关键。接下来,让我们一同拨开时光的帷幔,探寻抗CD20单抗治疗MS的蜕变之路。

溯源寻根:B细胞与CD20靶点开启MS治疗新篇章

在MS领域,其疾病修饰疗法(DMT)的发展历程堪称将研究成果成功转化为治疗手段,并切实改善临床治疗结局的典范。20世纪90年代,首批针对MS的治疗方案获批上市,这一里程碑事件彻底改变了学术界及临床对于MS的认知,并开启了长达30多年积极探索治疗手段的研发征程(图1)。经过不懈努力,最终催生了多种行之有效的治疗选择,靶向B细胞的抗CD20单抗疗法便是其中的关键进展。

图1. 多发性硬化DMT药物的发展史

目前MS的病因尚不明确,传统观点认为MS主要由T细胞介导,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B细胞在MS发病中并不是“局外因素”,而是起着“关键促成者”的作用1。与其他炎症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相比,MS患者的B细胞浸润明显增高,尤其是在疾病早期和存在活动性病变的患者中1。B细胞及其不同亚群可通过多种途径影响MS的发展及转归,如产生促炎细胞因子,参与异位淋巴组织生成导致皮质脱髓鞘和神经元变性等21,在B细胞的发育、分化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抗CD20单抗则如同精准制导的“导弹”,可特异性地与CD20 结合,通过多种作用机制来清除致病B细胞,如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ADCC)作用,会招募效应细胞,对结合了CD20单抗的B细胞发起攻击,将其消灭2,3;补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CDC)作用则通过激活补体系统,在B细胞表面形成膜攻击复合物,直接破坏B细胞的细胞膜,使其裂解死亡等2,3。然而尽管存在共同靶点,但不同抗CD20单抗的分子结构、结合表位或给药途径等差异可能会引起免疫原性、给药相关反应和感染风险方面的不同临床效应第一代抗CD20单抗是鼠-人嵌合型单抗,简单来说,就是一部分来源于小鼠,一部分来源于人类,而这种抗体结构也导致了它具有较高的免疫原性,即人体会对它产生较高的“排异”反应1,4。第一代抗CD20单抗的诞生最初主要为治疗淋巴瘤,后尝试用于MS治疗,其主要通过与CD20的大细胞外环的一个区域结合来清除B细胞,显示出了一定的治疗效果第二代抗CD20单抗是人源化单抗,相较于第一代,它的人源成分有所提升,免疫原性降低,这一改进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MS患者长期使用药物治疗的安全性1,4。第二代抗CD20单抗同样与CD20的大细胞外环的一个区域结合,并且很大程度上与第一代的CD20结合表位重叠1。研究显示,第二代抗CD20单抗可有效降低MS患者的年复发率,延缓疾病进展,改善患者的临床状况第三代抗CD20单抗则是全人源单抗,与第一代和第二代不同,第三代可与CD20两个不同的构象表位相结合,除CD20的大细胞外环外,还与小细胞环的一个区域结合,进而实现持久的抗CD20靶向作用4。奥法妥木单抗作为第三代抗CD20单抗的代表药物,实现了多种创新突破:1)100%全人源单抗:免疫原性低,安全性高,抗药抗体发生率低4,7;2)小剂量等效:奥法妥木单抗通过大环和小环两个表位与CD20结合,可实现低剂量下高效的抗CD20作用4,8;3)皮下给药:提升了治疗的便捷性和依从性,并且这种给药方式可在直接清除MS致病核心场所B细胞的同时,保留边缘区B细胞维持机体免疫应答(图2)8

图2. 用于治疗MS的三代抗CD20单抗的信息概览

随着MS领域的多维突破进展,MS治疗目标也在向着更高要求迈进。早期NEDA-3(无进展、无复发、无新增病灶)达标可预测晚期残疾进展风险,已成为MS治疗目标的基石,且起始治疗后持续NEDA-3达标15年,或可实现“治愈”9。有研究显示,MS治疗2年时NEDA-3达标,是衡量MS患者长期预后的理想指标10。目前国内外指南一致推荐,对于存在预后风险因素的MS患者应起始早期高效DMT,以达到更好的患者结局11,12。B细胞之父Stephen Hauser教授曾表示,以抗CD20单抗为代表的早期高效DMT治疗,几乎完全抑制疾病活动,是通往MS“治愈”之路的第一步

奥法妥木单抗是为MS患者定制的全人源抗CD20单抗,已被多项研究证实是一种高效且具有低感染风险的DMT药物:

1)显著降低ARR:奥法妥木单抗可持续显著降低患者的年复发率(ARR),并一直维持到治疗第5年,年复发率降低至0.031,相当于27个患者年仅复发一次(图3)13;中国人群真实世界数据显示,应用奥法妥木单抗治疗期间,患者ARR为014。

图3.奥法妥木单抗长期持久降低ARR

2)高NEDA-3达标率:奥法妥木单抗是目前国内NEDA-3达标率领先的DMT药物之一,ASCLEPIOS I和II的结果显示,持续使用奥法妥木单抗治疗2年的患者,NEDA-3达标率可接近90%1 5。

3)感染风险低:研究数据表明,接受奥法妥木单抗长期治疗的患者,出现严重感染、严重不良事件(SAE)的风险低,且可长期保持血清IgG水平稳定,既可保证低感染风险,又可实现基础免疫功能的保留16,17。

4)育龄期女性可用:对于意外怀孕停药的女性MS患者,奥法妥木单抗能在IgG进入胎儿前基本被清除,因此对胎儿的暴露风险低,同时奥法妥木单抗在乳汁中含量极低,对于哺乳期女性也不失为一种选择18,19。

总结

抗CD20单抗应用于MS治疗的发展历程,有力展现了MS领域的持续进步。从第一代鼠-人嵌合型单抗,到第二代人源化单抗,再到如今的第三代全人源抗CD20单抗,每次的提升突破都为MS患者带来了更好的治疗希望与选择。奥法妥木单抗作为首个全人源抗CD20单抗,实现了100%全人源、高效抗CD20作用及皮下给药的诸多创新突破,为抗CD20疗法开辟了全新格局。同时奥法妥木单抗作为高效DMT药物,多项循证证据证实,其可帮助MS患者实现NEDA-3达标,并且兼顾良好安全性。未来,期待以奥法妥木单抗为代表的抗CD20疗法持续优化,引领MS患者不断向“治愈”目标迈进。

参考文献:

Frisch ES, et al. A Milestone in Multiple Sclerosis Therapy: Mono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CD20-Yet Progress Continues. Neurotherapeutics. 2021 Jul;18(3):1602-1622.

梁辉,倪婕.B细胞在多发性硬化发病中的作用机制及相关治疗进展[J].浙江医学,2023,45(24):2577-2581+2594.

张坤成,孔霄玥,方雅,等.单抗药物Fc效应功能机制及检测方法研究进展[J].山东化工,2025,54(03):119-124.

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 等. 抗CD20单克隆抗体治疗神经免疫相关疾病期间感染管理上海专家建议(2022).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2022;30(1):1-7.

Piehl F, et al. COMBAT-MS: A Population-Based Observational Cohort Study Addressing the Benefit-Risk Balance of Multiple Sclerosis Therapies Compared with Rituximab. Ann Neurol. 2024 Oct;96(4):678-693.

Montalban X, etal. Real-world evaluation of ocrelizumab in multiple sclerosis: A systematic review. Ann Clin Transl Neurol. 2023 Mar;10(3):302-311.

Esther S Frisch, et al. A Milestone in Multiple Sclerosis Therapy: Mono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CD20-Yet Progress Continues. Neurotherapeutics . 2021 Jul;18(3):1602-1622.

Touil I, et al. Presented at ACTRIMS 2019 [LB325].

Banwell B, et al. Editorswelcome and a working definition for a multiple sclerosis cure. Mult Scler Relat Disord.2013;2:657.

Dalia L Rotstein, et al. Evaluation of no evidence of disease activity in a 7-year longitudinal multiple sclerosis cohort. JAMA Neurol . 2015 Feb;72(2):152-8.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免疫学组. 多发性硬化诊断与治疗中国指南(2023版)[J]. 中华神经科杂志,2024,57(01):10-23.

Massimo Filippi, et al. Early use of high-efficacy disease‑modifying therapies makes the difference in people with multiple sclerosis: an expert opinion. J Neurol. 2022 Oct;269(10):5382-5394.

Heinz Wiendl, et al. Poster presented at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Neurology Annual Meeting, Denver, CO, USA; April 13–18, 2024.

Hongmei Tan, et al. Real-world experience of ofatumumab in Chinese multiple sclerosis patients Real-world experience of ofatumumab in Chinese multiple sclerosis patients. Abstract Number: 1067/P1764. Poster presented at ECTRIMS 2024.

Kuhle J et al. Poster presented at ECTRIMS 2022. P1198.

Jeffrey A. Cohen, et al. Five-Year Safety of Ofatumumab in People Living With Relapsing Multiple Sclerosis. AAN 2023. P8.004.

奥法妥木单抗说明书.

Malek A, Sager R, Kuhn P, et al. Evolution of maternofetal transport of immunoglobulins during human pregnancy. Am J Reprod Immunol 1996;36:248–55.

审批码 KES0044406-96336,有效期为2025-04-16 至 2026-04-15,资料过期,视同作废

声明: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来源:医脉通神经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