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采用钢材建造使舰体重量减轻了约35%(“勇士”号战列舰全铁制舰体的重量占其总重量的52%左右)。尽管钢材价格远高于铁,但到19世纪70年代,生产工艺的改进已使钢材具备了成本竞争力。在这一领域,法国再次引领技术潮流——其建造的“可畏”号是世界上第一艘完全以钢材为
“可畏”号战列舰(Rédoubtable)
采用钢材建造使舰体重量减轻了约35%(“勇士”号战列舰全铁制舰体的重量占其总重量的52%左右)。尽管钢材价格远高于铁,但到19世纪70年代,生产工艺的改进已使钢材具备了成本竞争力。在这一领域,法国再次引领技术潮流——其建造的“可畏”号是世界上第一艘完全以钢材为主要建造材料的主力舰。(与之相比,熟铁的耐用性远优于钢材,这也解释了为何19世纪建造的铁甲舰在完工逾百年后,仍能保存完好,这一现象无疑令人惊叹。)
“可畏”号是法国海军的一艘中央炮廓与炮座式战列舰,同时也是全球首艘以钢材作为主要建造材料的战舰。
相较于铁,钢材能以更轻的重量实现更强的结构强度。法国是首个采用西门子工艺大规模生产钢材的国家。不过当时的钢板仍存在一些缺陷,因此该舰的外船底装甲板采用熟铁制造。
英国皇家海军后来也开始建造全钢质战舰,其中“艾瑞丝”号(Iris)与“墨丘利”号(Mercury)两艘快速护航舰于1875-1876年间开工建造。
1876年,“可畏”号从洛里昂造船厂(Lorient Dockyard)下水时,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复合舰体(铁与钢结合)战列舰之一;它的问世促使英国和意大利纷纷建造性能更强劲的仿制品。在现代人眼中,其全方形帆装设计显得有些复古,但极具突破性的舰体造型与采用克勒索工艺(Creusot process)的先进复合装甲,使它在当时处于技术前沿。
“可畏”号的设计源于1870年法国最后一艘木质舰体铁甲舰“科尔贝”号(Colbert),并以其为基础进行改进,融合了中央炮廓布局与部分炮座式火炮设计。中央炮廓是一个从舰体两侧向外突出的大型铁甲箱(防御堡垒);舰体夸张的内倾设计形成了一种“隧道”结构(右侧视图),使中央炮廓的火炮既能向前直射,也能向后直射,理论上甚至可同时向两个方向射击。
该舰的三座炮座分别位于中央炮廓装甲箱的上层甲板两角(在顶部照片中被浅色遮蔽物遮挡),以及舰体中轴线上的舰艉位置(在下方照片中清晰可见)。此时法国海军的设计风格已逐渐固定:舰体干舷较高,舰体造型呈现出极度内倾的特征。一代又一代饱受晕船之苦的法国水兵,都能证明这种造型的战舰适航性极差。然而,即便中央炮廓设计被淘汰后,舰体內倾的传统仍延续了很长时间;主炮武器系统(无论是侧舷炮塔还是舰体两侧突出炮座)布置在舰体侧面的设计,同样得以保留。“可畏”号的舰艏装有一个巨大的犁形冲角,上层建筑则被一根硕大的扁平烟囱占据主导地位。舰艏悬挂着带木质锚杆的巨型锚链,舰艏甲板高高隆起,气势威严。从整体上看,舰上诸多超大尺寸部件相互堆砌,造型既怪异又笨拙。
“可畏”号的设计被后续舰艇借鉴并放大——1878-1879年间建造的同级姊妹舰“库尔贝”号(Courbet)与“毁灭”号(Dévastation),以及19世纪80年代初法国海军建造的其他中央炮廓与炮座结合型战列舰,均采用了这一设计。但后来法国海军的偏好逐渐转向全炮座式战舰,因其炮座重量更轻。19世纪90年代初,“可畏”号拆除了帆装,换装为“海王星”型(Neptune type)装甲军用桅杆。
1901年,在讨论对中国实施惩罚性条约(因义和团运动中列强遭受损失)的谈判期间,“可畏”号曾在场。在对清王朝进行巨额勒索之后,这艘功勋战舰的余生都在法国殖民地印度支那的西贡(今胡志明市)度过。1906-1907年版《简氏战舰年鉴》曾尖锐地指出,“可畏”号“已无作战价值”,并评价道:“‘可畏’号舰体已老旧不堪,且不适航,即将被拆解……”。在漫长的服役生涯结束后,这艘老式铁甲舰于1910年退役并被拆解。
“可畏”号技术参数(英制)
- 舰体尺寸:330英尺5英寸×64英尺8英寸×25英尺8英寸(长×宽×吃水)
- 排水量:9200吨
- 武器装备:7门10.6英寸(269毫米)后装线膛炮(BLR)、6门5.5英寸(140毫米)后装线膛炮、12挺霍奇基斯机枪(分别布置在舰桥与战斗桅楼)、4具14英寸(356毫米)鱼雷发射管
- 复合装甲:水线装甲带13.75英寸(349毫米)、炮廓装甲9.5英寸(241毫米)、甲板装甲2英寸(51毫米)
- 燃料容量:510吨煤
- 动力系统:12座圆柱形燃煤锅炉、2台双缸复合式蒸汽机(功率6071马力)、双轴推进
- 帆装设计:建造时为三桅巴克型帆装,1890年左右改装为双桅军用帆装
- 最大航速:14.66节
- 续航力:10节航速下续航2800海里
- 舰员编制:706人
“可畏”号技术参数(公制)
- 舰体尺寸:100.7米×19.7米×7.8米(长×宽×吃水)
- 排水量:9200吨
- 武器装备:7门270毫米后装线膛炮(BLR)、6门140毫米后装线膛炮、12挺霍奇基斯机枪(分别布置在舰桥与战斗桅楼)、4具356毫米鱼雷发射管
- 复合装甲:水线装甲带350毫米、炮廓装甲250毫米、甲板装甲50毫米
- 燃料容量:510吨煤
- 动力系统:12座圆柱形燃煤锅炉、2台双缸复合式蒸汽机(功率4527千瓦)、双轴推进
- 帆装设计:建造时为三桅巴克型帆装,1890年左右改装为双桅军用帆装
- 最大航速:27.1公里/小时
- 续航力:18.5公里/小时航速下续航5186公里
- 舰员编制:706人
来源:3C捕快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