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海工企业出海、中国船舶动力定位系统标准与国际接轨、绿色节能控制模块……记者眼前,电子屏不断跳动着船舶动力定位(DP)领域的行业洞察和前沿路径,勾勒出全球海洋工程领域的技术蓝图。敢破敢立——这是记者参与DP国际研讨会时最深的触动。
搭载船舶动力定位系统(DP)的3600吨全回转起重船“电建志高”轮。
海工企业出海、中国船舶动力定位系统标准与国际接轨、绿色节能控制模块……记者眼前,电子屏不断跳动着船舶动力定位(DP)领域的行业洞察和前沿路径,勾勒出全球海洋工程领域的技术蓝图。敢破敢立——这是记者参与DP国际研讨会时最深的触动。
4月8日,由中国潜水救捞行业协会(CDSA)和国际海事承包商协会(IMCA)联合举办的DP国际研讨会在上海举行,一场跨越地区的对话深度展开——中国海工企业如何适应与国际高水平海工规则耦合对接的要求,推动我国潜水救捞与海洋工程事业高质量发展?百余名国内外权威机构、企业代表和专家学者参会,围绕DP技术发展、国际规则对接及ESG(环境、社会与治理)实践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为我国海工企业深度融入全球海洋经济发展共商大计。
加强技术自主化
打破标准认证壁垒
DP是保障船舶在复杂和大深度海况下精准定位、稳定作业的核心技术,被称为“海洋工程的‘神经中枢’”。
长期以来,该领域高端技术被少数国家的少数机构垄断,DP培训发证也由国外机构掌控。这导致我国经过专业培训并取得动力定位系统操作员(DPO)资格证书的船员极度匮乏,国内船东不得不安排船员参加国外机构的DPO培训,费用高昂,手续繁琐,周期漫长,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令人欣喜的是,近年来我国在DP领域取得重大突破。2023年12月,CDSA在上海举办了中国首批DPO证书颁发仪式,为我国DP领域的人才培养和技术传承奠定了坚实基础,打破了国外机构长期以来的垄断局面,中国也由此跻身世界船舶DPO培训的先进行列。
“截至目前,已有来自中国交建、中国海油、中国救捞等40多家单位的157名学员,通过CDSA的DPO培训考核获得DP设备操作员证书,标志着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DP培训认证体系建设取得进展。”CDSA理事长宋家慧表示。
这一成果的背后,是CDSA自2022年年底正式启动DP培训认证体系建设后,组织全国海工以及DP领域专家,集智聚力、攻坚克难。
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国产DP技术研发至今,我国DP技术的应用场景得到极大发展,体系建设不断完善,这得益于高校理论研究和企业技术应用的强强联合。
“结合教学和科研工作,高校科研人员发表高水平论文并申请专利,促进了DP事业的发展。”江苏科技大学教授俞孟蕻表示。“在产品迭代的过程中,通过加强校企合作,将高校的前沿理论研究以及原创性研究工作,在企业中转化成规模化产品,实现合作共赢。”哈尔滨船海智能装备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哈船装备)董事长刘建旭对俞教授的观点表示认同,高海况作业移动目标精准跟踪、复杂海况高精度控制、虚实融合陆海等效的实验系统……这些“从实验室到甲板”的创新,正应用在南海油气资源开采、东海风电安装等场景中,书写着中国海工的深蓝答卷。
贴合用户需求,也是DP产品迭代更新,实现技术自主化的重要驱动力。以“海洋石油981”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为例,该平台需要长期在海上作业,对于节能减排的需求驱动了哈船装备在绿色节能供应系统方面的研发;上海振华重工则结合业主对风电安装需求,通过“设计研发与生产一线结合”的模式,将DP与风电安装装备协同控制,提升作业效率。目前,上海振华重工的产品已经进入108个国家和地区,岸边集装箱起重机产品连续28年占领全球市场份额70%以上。
融入国际标准体系
“借船出海”规避风险
作为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第一批授权可以颁发团体标准的全国性行业协会,CDSA充分采纳、参考IMCA、国际潜水承包商协会(ADCI)等国际组织标准,为中国海工领域制定了一系列标准。“即使如此,CD⁃SA制定的中国标准仍与国际标准存在一定差距。”宋家慧坦言,如何缩小这些差距,是我国海工企业顺利出海的关键。
“中国海工企业进入国际市场需要满足一些基本标准体系及条件,才能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一是要符合国际标准;二是要通过与国际企业形成合作伙伴关系,实现知识迁移和技术合作,有利于更好地进入本地化市场。”IMCA亚太区总监杰森·维拉辛戈姆直言,尽管IMCA的DP标准目前被65个国家采用,但IMCA的标准并非完美,也需要不断更新改进DP标准的版本,以符合持续变化的国际市场需求。
在设计阶段即引入国际特殊标准,确保装备同时满足中国标准与国际规范,上海振华重工技术专家龚凡明表示,既要造“壳”更要造“芯”,核心技术必须自主可控。
“合规性是企业走向国际化的生命线。通过合资、技术合作等方式‘借船出海’,有助于中国海工企业走向国际市场时防范海外合规风险。”浙江满洋船务工程公司董事长王新满表示,企业进入东南亚市场时,对当地法规不熟悉极易遭遇合规风险。
对此,新加坡M3海事集团CEO迈克尔·米德提出,通过联合开展DP事故案例库建设,以共享风险防控经验。韦莱保险中国区水险部负责人阮村宁提醒,企业需提前筛查制裁风险,并建立本土化服务网络,避免产生由于制裁情形导致的一系列问题。
把可持续发展技术应用到实践
深海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平衡,是全球海洋经济的共同命题。随着海洋经济向绿色低碳转型,ESG从“加分项”变为“必答题”。
“ESG不是标签,而是渗透到企业运营每个环节的行动准则。”宋家慧表示,可持续性发展是未来的发展趋势,要把可持续发展技术应用到企业日常运营当中,用可持续发展方式去思考企业发展。
“企业需建立数字化管理系统,实时监测碳排放、员工安全等指标。”上海鲸灵公益创新发展中心李桃芝认为,DP系统的节能化、智能化是减少碳排放的关键。例如,AI驱动的故障预判系统可降低设备能耗;风电运维船采用DP系统后,作业效率大幅提升,燃油消耗也显著减少。
“CDSA通过提倡会员企业采用环保打捞技术、整体打捞沉船避免海洋生态破坏。”CDSA智库专家周懿宗教授说。
正如宋家慧所言“中国人的‘海洋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在自主创新与国际合作的双轮驱动下,中国海工企业正以DP技术为支点,吹响了深度参与全球海洋治理的号角。
来源:中国潜水打捞行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