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70 年西安何家村那边,挖出了一堆唐代宝贝,足足上千件,里面有 271 件金银器皿,其中一个 “熏球” 特别打眼,就是后来特别有名的 “葡萄花鸟纹银香囊”。
1970 年西安何家村那边,挖出了一堆唐代宝贝,足足上千件,里面有 271 件金银器皿,其中一个 “熏球” 特别打眼,就是后来特别有名的 “葡萄花鸟纹银香囊”。
刚知道这文物的时候,我还以为就是个普通的古代香包,后来查了资料才发现,这玩意儿里藏的门道,跟咱们现在天天用的手机都有关系。
这银香囊是银做的,圆滚滚的特别灵动,外壳上刻着葡萄纹和花鸟纹,你可别觉得这花纹就是好看。
葡萄这东西不是咱们中原原产的,是从西域传过来的,能把西域的元素刻在唐朝的银器上,能看出来当时贸易多繁荣,文化交流多频繁。
我之前去博物馆看展,还见过唐代的胡旋舞俑,跟这香囊的花纹一对照,就更明白那时候的长安城有多开放了。
还有个跟这香囊有关的故事,特让人唏嘘,安史之乱后,唐玄宗不是一直想念杨贵妃嘛。
他派人去马嵬坡找,最后只得到一句 “肌肤已坏,而香囊犹在”,现在不少专家推测,何家村挖出来的这个银香囊,说不定就是杨贵妃当年用过的 “同款”。
本来想单纯看个文物,结果还勾出一段悲情爱情,这大概就是老物件的魅力吧,而且你想啊,唐朝人是得多爱香,连逃难都带着香囊,可见香在他们生活里多重要。
唐朝人爱香到什么程度,连骑马的时候都想闻着香味,可马背多颠啊,一般的香囊早把香料洒光了。
这银香囊就不一样,不管怎么转,里面的香料就是不漏,我一开始还纳闷,古人怎么这么厉害,后来才知道,关键是它里面有个 “同心圆机环”。
这结构说复杂也不复杂,就是两层银环垂直交叉着,外层环连在外壳上,内层环一边连外层环,一边连装香料的小盂。
你可以想象一下,咱们端着一碗水走路,得用胳膊稳住碗,这同心圆机环就像个 “自动防抖胳膊”,不用人管就能稳住小盂。
更妙的是,连接两个环的转轴,刚好对应坐标系的三个方向,能全方位调整,最中间的小盂靠重力和转轴,总能保持开口向上,香料自然就洒不出来了。
这设计放在现在看,都觉得特别巧妙,古人的智慧真不是盖的。
谁能想到,近千年后,居然出现了跟这香囊原理差不多的东西,陀螺仪。
1852 年,法国物理学家傅科做了世界上第一台陀螺仪,这玩意儿中间有个高速转的 “转子”,外面包着 “万向支架”。
你把转子当成香囊里装香料的小盂,万向支架当成同心圆机环,是不是一下子就对上了?
陀螺仪能稳住,靠的是 “角动量守恒”,简单说,要是一个系统没受外力影响,它的总角动量就不会变,陀螺仪转起来后,不管外面怎么动,里面的转子都能保持原来的旋转方向。
支架上的感应元件能测出外壳和转子的偏差,再把偏差转换成结果,咱们手机能自动旋转屏幕,就是靠里面的 MEMS 陀螺仪,也就是微机电陀螺仪,它能感知手机的姿态变化。
我之前用 AR 眼镜玩游戏,头一转画面就跟着变,也是陀螺仪在起作用,更厉害的是航天领域,中国空间站对接、卫星调整姿态,都离不开陀螺仪。
不过有一点得说清楚,香囊和陀螺仪虽然原理像,但用法不一样,香囊是靠小盂和香料的重力 “被动校正”,陀螺仪是靠转子高速旋转 “主动稳定”。
如此看来,古人是靠自然规律解决问题,现代人是靠机械和电子技术升级,各有各的巧妙。
每次去博物馆看这银香囊,我都有新感受,它不只是个好看的文物,更是古人智慧的活见证。
现在的科学家用现代技术,跟千年前的智慧对话,这本身就特别有意义,咱们天天拿着手机刷来刷去,可能没想过,手机里藏着跟唐代香囊相通的奥秘。
有时候觉得,科技就是这样,一边往前跑,一边也在跟过去打招呼,下次再看手机自动旋转屏幕,你不妨想想那个唐代的银香囊,说不定会觉得,古今之间的距离,其实也没那么远。
来源:小南粤事